进行“大语文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古交二小 张兰兰
中文是母语,每个人从出生便开始接触。从书刊影视新媒体,到说话聊天遣词谈吐,无处不与语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而这,其实就是语文最初的最朴素的资源、最基础的营养土,让我们时时都有汲取营养、学习语文的机会。这就像一滴水融进生活的大海,时时泽被,浑然天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这就是说,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对书本上的知识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将学生从课本中解放出来,回归生活,让学生去感受如牛毛似细针的春雨,去观察植物妈妈让孩子们生根发芽的办法,去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折纸船、放风筝传达的真切友谊……如此,把语文课本、课堂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才能扎根于“营养土”、泽被于“海洋”,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铅字在生活中的温度,才能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
一、进行“大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进行“大语文教育”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语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实施语文素质教育责无旁贷。但如何进行语文素质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我认为,进行“大语文教育”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语文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未来生活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
体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根本目的,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为根本特征的学科教育活动。因此,我们进行“大语文教育”,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扩大他们获取知识的领域,为他们观察和思考提供条件,从而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进行“大语文教育”是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境界的理想模式。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大语文”。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
另一方面,从语文的自身特点来看,“语文”不仅仅是“语言”,还应包括文学和文化。汉语是充满魅力、充满人性之美的;由汉语构成的文学和文化则凝聚着作者的灵性和思想。三者结合,一旦撞击人的心灵,就会产生巨大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并内化为一个人的情感、素养和思想,激发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应该说,语文这一门学科是最富内蕴和思想的,是最富有灵气与诗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真正的语文教育决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只局限于课堂,而应该通过“大语文教育”使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二、实施的途径及效果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全面实施“大语文教育”
进行“大语文教育”的关键是立足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真正发挥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1、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语文完全可以自学,语文这个工具也只有靠自学才能真正掌握。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培养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教要着眼于学生的学,在教法中渗透学法,用教法指导学法。应该认识到,学习是一种智力活动,它固然要遵循一般规律,但每个人的学习又必然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突出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阅读东西越多,他掌握课内基础知识就越容易。在阅读方面,学生存在的问题总是较多,譬如,有的学生不懂得怎样去抽时间阅读,有的学生不知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阅读,许多学生根本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我举办过“名著指南”、“外国名著介绍”等讲座,开展过“我向同学介绍一本好书”、“读书报告交流会”等活动,靠学生捐献和班费购买部分图书设立了“读书角”等等;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每学期发布一个“‘好书大家读’参考书目”发给每个学生??这些活动和举措,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学生在广泛涉猎各方面书籍的过程中,极大地开阔了视野,充实了知识,完善了素养,提高了
阅读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突出写作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孩子的天性是需要爱护和激发的。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极其小心地保护学生的诗情,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心底诗的琴弦响起来。
如何拨响学生心底的琴弦呢?我采用了写日记这种最普通而最有效的形式。两年多来,我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题材、写法基本不限,让学生凭各自的兴趣尽情发挥。为了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我耐心地批改全部日记,每周抽出一节课作为日记讲评课,及时发现学生日记中的“闪光点”,捕捉学生进步的“蛛丝马迹”,用诚挚编织富于辞采的文字,点评得失,扬长避短,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诗情和创造力,真诚地激励学生。
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会发现的眼睛。”在我的引导下,本不善于发现美的学生们逐渐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学生们心底的诗的琴弦被拨响了,他们逐渐找到了写作的灵感,写出了一篇篇情真意切的佳作,写作能力自然得到了长足的提高。
4、突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生活在现代社会,不讲说话的艺术,没有说的能力是不行的。因此,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从学生入校的第一节语文课开始,我便坚持进行“课前三分钟口才训练”。训练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讲故事,
说笑话;也可以播新闻,发议论;说话的内容也丰富多彩,大至中东危机、撞机风波,小至校园写真、假期见闻,乃至家庭趣事、风俗人情,天南海北,五花八门,只要内容正确、思想健康均可畅所欲言。两年多来,这项活动的开展,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说话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突出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思维的结果要借助语言表达。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水平,跟他的思维能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我着重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利用“反弹琵琶”(求异思维的一种)进行作文立意训练。所谓“反弹琵琶”,就是运用逆向思维提出新观点、新见解。我给学生提供一些习以为常的见解、观点,让学生从对立的陌生角度去重新审视并挖掘出新意。譬如“班门弄斧”、“对牛弹琴”、“东施效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等,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提出了“弄斧就要到班门”、“对牛弹琴好处多”、 “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等许多富有新意的立意。这种作文立意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认识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6、突出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不少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文字中蕴涵的情感,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进行“大语文教育”_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