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单项选择题
1.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形态是 ( A ) 。
A.实物货币 B.信用货币 C.代用货币 D.电子货币
2.某公司以延期付款方式销售给某商场一批商品,则该商场到期偿还欠款时,货币执行 A 职能。 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购买手段 D.贮藏手段 3.本位货币是 ( C ) 。
A.本国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 B.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 C.一个国家货币制度规定的标准货币 D.可以与黄金兑换的货币 4.在一国货币制度中, ( C )是不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的货币。 A.主币 B.本位币 C.辅币 D.都不是 5.格雷欣法则起作用于 ( B ) 。
A.平行本位制 B.双本位制 C.跛行本位制 D.单本位制 6.历史上最早的货币制度是 ( B ) 。
A.金本位制 B.银本位制 C.金银复本位制 D.金块本位制
7.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是 ( C ) 。 A.呈正比 B.呈反比 C.相一致 D.无关 8.辅币的名义价值 ( A ) 其实际价值。 A.高于 B.低于 C.等于 D.不确定 9.典型的金本位制是 ( C ) 。
A.金块本位制 B.金汇兑本位制 C.金币本位制 D.虚金本位制
10.如果金银的法定比价位1:13,而市场比价位1:15,这时充斥市场的将是 ( A ) 。 A.银币 B.金币 C.金币银币同时 D.都不是
一、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 + 流通手段 派生职能:支付手段 + 贮藏手段 (1)价 值 尺 度
含义: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又称价值标准。
特点: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的货币。价格的内在决定因素是价值,而外在的决定因素为供求,市场上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指数与货币购买力成反比,价格指数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 (2)流 通 手 段
含义:在商品交换中,当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实现商品的价值时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特点: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可以是有形的货币也可以是无形的货币。不一定具有十足价值。 (3)贮 藏 手 段
含义:货币退出流通,贮藏起来,就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特点:1、发挥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真实的、具有完全价值的货币。2、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在金属货币制度下发挥着货币流通的调节器的功能,使流通中的货币自发地适应流通的需要。 (4)支 付 手 段
含义: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独立存在,并非伴随着商品运动而作单方面的转移,就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表现形式:商品的让渡与货币的回流出现分离。
例如:偿还债务、缴纳税赋、支付租金、银行借贷、捐款等。 (5)世 界 货 币
含义: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便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作用: 1.作为国际间的支付手段,用于清偿国际收支差额。 2.作为国际间的购买手段,用于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
3.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他国,如战争赔款,对外援助
二、货币的本质
首先,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其次,货币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第三,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三、货币的演变
从实物货币到电子货币
实物货币,金属称量货币和铸币,可兑换的信用货币(银行券),不兑现信用货币(纸币),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无形货币社会)
演进的基本规律:有形的物?无形的符号 。现代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四、货币制度及其内容
货币制度: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与组织形式。它由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构成。 (1)币材的确定
货币材料简称“币材”,是指用来充当货币的物质,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如确定用黄金充当货币材料就构成金本位。币材要求:价值较高,易于标准化,能分割,易于保存,不易磨损、变质,便于携带,被广泛接受,此外:技术条件、资源条件、交易规模、外来影响,“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而货币天然是金银” (2)货币单位的确定
货币单位是指货币制度中规定的货币计量单位。货币单位的规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二是确定货币单位的“值”。
(3)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主要是指规定主币和辅币。
主币就是本位币,是一个国家流通中的基本货币。作为计算一切商品和劳务价值的标准货币。辅币:是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的货币,它是本位币的等份。供小额周转使 用,通常用贱金属铸造。各国货币制度一般规定辅币限制铸造。辅币一般只具有有限法偿力。 主币的特点:(1)自由铸造、自由熔化(2)无限法偿 (3)规定磨损公差 辅币的特点:(1)不能自由铸造、自由熔化(2)有限法偿(3)不足值 (4)建立准备制度
1.作为时而扩大、时而收缩的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 2.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3.作为国家支付准备金。
五、金属本位货币制度
(1)银本位制(16世纪开始盛行)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
1、以白银为本位币的币材,银币为无限法偿货币,具有强制的流通能力。
2、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本位币所含的一定成色、重量的白银相等,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融化 3、银行券可以自由兑现银币或等量白银。 4、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银本位制度的主要缺陷为白银价值不稳定,世界上各国大约在19世纪末逐步放弃了银本位制,白银的价值低体积大,不能适应日益扩大的商品交易的需要,运输和计量不方便。 (2)金银复本位制(16-19世纪中叶) 1.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法定币材。
2.金、银铸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国境,都有无限法偿能力。
实行金银复本位制后,大量金、银铸币进入流通,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也暴露了这种货币制度的不稳定性。在实行“平行本位制”下,出现金价、银价两种价格,引起价格的混乱,给商品流通带来了许多困难。在实行“双本位制”下,又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实行“跛行本位制”下,银币的地位下降,成为金币的符号。
格雷欣法则
亦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指在双本位货币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必然出现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被熔化、贮藏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金币和银币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均可自由铸造、熔化及自由输出输入国境,二者的交换比例是以国家法律形式统一规定的。 金银币法价:1:10 黄金市价高于法定比价,金银块比价:1:12
金币不断被溶化成黄金,兑换成白银,再铸造成银币,用银币继续兑换金币后熔化如此循环,最终市场上充斥价值较低的银币,而金币退出流通市场。 (3)金本位制
即指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类型:主要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式。(19世纪中叶)
1.金币本位(19世纪中叶—一战)特点: 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辅币与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 货币发行准备全部是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2.金块本位制(1924-1928)
金块本位又称为生金本位制,是指在国内不铸造、不流通金币,而流通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银行券,黄金集中存储于政府,银行券只能按照一定条件向发行银行兑换金块的一种货币制度。 3.金汇兑本位制(1924-1928)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为虚金本位制。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货币单位仍规定含金量,但没有金币流通,本国货币与另一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在该国存放外汇准备金,通过无限制供应外汇,以维持本币的稳定,银行券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或金币,只能兑换外汇。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形式 单项选择题
1.信用形式是指( C )
A借者取得商品或货币的形式B贷者贷出商品或货币的形式C借贷活动的表现形式 D借贷资本的表现形式 2.高利贷信用是以取得( B )为目的的借贷活动 A高效率 B高额利息 C高效益 D高额利润
3、借贷资本是货币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贷给( A)使用的货币资本 A职能资本家 B商业银行 C中央银行 D国家政府
4、如果从一个企业考察,商业信用的最高界限是企业的( C )
A全部资本 B全部商品资本 C可贷出的商品资本 D自有资本 5、商业信用的债权债务人是( A )
A企业经营者 B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C国家政府和企业 D银行和企业 6、银行信用是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 B)形式提供的信用 A商品 B货币 C证券 D资本
7、国家信用是政府( B )的一种信用形式
A以债权人身份分配资金 B以债务人身份筹集资金C利用税收筹集资金 D向中央银行透支借款 8、在物品出租期间,物品的使用权归( B)
A出租人所有B承租人所有C承租人和出租人共有D保证人所有
9、先由承租人选好所需机器设备,由租凭公司出资购买,并出租给承租人,这种租赁形式称为( B)A经营租赁B金融租赁C杠杆租赁D服务租赁
10、出口商所在地银行向出口商提供信贷,出口商向国外进口商提供延期付款销售,这种信用形式称(A )A卖方信贷B买方信贷C补偿贸易D外汇信贷
名词解析
信用: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
商业信用:所谓商业信用,就是企业之间以赊销商品或预付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的信用。
银行信用:所谓银行信用,就是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社会和个人提供的信用。其形式主要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以及开出汇票、支票、开立信用账户、发行货币等。
消费信用:所谓消费信用,就是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消费目的的信用。
国家信用:所谓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的信用,即国家以债务人身份举债和以债权人身份有偿使用财政资金两个方面。
直接信用:没有金融中介机构介入融资方式。直接融资是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直接融资的工具主要是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
间接信用: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的资金融通方式。间接融资中的资金供求双方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中介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金融中介机构在间接融资中同时扮演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双重角色。典型的间接融资是银行的存贷款业务。
高利贷信用:所谓高利贷信用就是以取得高额利息为特征的借贷活动。
一、信用的特征
(1)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2)以相互信任为基础 (3)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4)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 (5)具有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G-G′ 二、信用的发展 (1)高利贷信用
1.高利贷的含义:所谓高利贷信用就是以取得高额利息为特征的借贷活动。 2.高利贷的特点
极高的利率是界定高利贷的基本特征。
现今,在最发达的国度中也并未销声匿迹。在现代经济中,银行体系的利率是标准,极大地高于银行体系利率水平的借贷,应视为具有高利贷性质的借贷。
畸高利率存在的条件:就借者而言,关系身家性命,无讨价还价的余地(为挥霍,也不怕利率高);就贷者而言,贷者不是慈善家,是追逐回报的经济人。
非生产性,主要用于生活消费,用于生产无利可图。
保守性,存在于落后的部门和小生产经济和个人中间。3.高利贷形式:最初以实物形式为主,逐渐为货币形式和货币实物混合形式替代。
(2)借贷资本运动的资本主义信用
1.借贷资本的含义:是指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形式。 2.借贷资本产生的基础:
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迫切需要寻找出路,一些资本家临时急需补充资本,以使生产正常进行。 3.借贷资本的来源
固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暂时闲置资本。 流动资本循环过程中的暂时闲置资本。
以货币形式所形成的积累基金,在不足以作为资本来追加投资之前,在未支付股息和纳税之前也表现为闲置资金。食利者阶层的货币资本,居民货币收入的消费剩余等等也构成借贷资本的重要来源。
4.借贷资本特点:商品资本,利率是价格;所有权资本,贷者贷出资本使用权,保留所有权,职能资本家到期还本付息;特殊运动形式,G----G’。 (3)现代信用
现代信用也是借贷行为、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与社会形态无关。范围更广,向全球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当货币形式进入电子化时代,信用形式也会更加抽象,出现电子货币的借贷,比重越来越大并居于主导。 所谓消费信用,就是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消费目的的信用。
三、商业信用P23
所谓商业信用,就是企业之间以赊销商品或预付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的信用。 四、商业信用的特点
1.商业信用与特定的商品买卖相联系
2.商业信用具有社会普遍性、自发性以及分散性,商业信用中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企业(直接融资) 3.商业信用的供求与经济景气状态一致 五、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1.授信规模受企业资本量的限制;
2.授信方向受限制;棉花商 →纺纱厂→织布厂→ 印染厂 → 服装厂 3.在管理和调节上有一定局限性。
六、国家信用的特点P27
1.安全性高,信用风险小 2.具有财政和信用的双重性 3.用途具有专一性
七、国家信用的作用
1.调节财政收支的短期不平衡 2.弥补财政赤字
3.调节经济与货币供给
八、直接信用和间接信用的区别P34 1、信用行为的主体不同 2、运动形式不同
3、融资的成本及风险不同 4、灵活性不同
5、对货币流通量的影响不同
九、信用工具的特点之风险性P37
指购买金融工具的本金有遭受损失的风险。本金受损的风险有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种。 信用风险:指债务人不履行合约,不按期归还本金的风险。 市场风险:指由于金融工具市场价格下跌所带来的风险。 信用工具期限越长,风险越大,收益越高; 流动性越大的信用工具,收益越低。
十、信用卡
信用卡是消费信用所使用的工具之一,是银行或专门的发卡机构发给资信良好的消费者的一种信用凭证,持卡人在发卡机构指定的范围购物和消费,也可以存取现金。 1.信用卡的基本功能
转账结算、融通资金、支取现金 2.信用卡的优点
发卡机构可以扩大盈利水平。 方便持卡人的购买。
对特约机构来说,可以加速资金周转,扩大销售。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货币银行学复习思考题及考点总结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