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低碳钢扭转实验
低碳钢试件在发生扭转变形时,其T-θ曲线如图2-8所示,类似低碳钢拉伸实验,可分为四个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和断裂阶段,相应地有三个强度特征值:剪切比例极限?P、剪切屈服极限?s和剪切强度极限?b。对应这三个强度特征值的扭矩依次为Tp、Ts、Tb。
T θ O 图2-8
在比例极限内,T与θ成线性关系,材料完全处于弹性状态,试件横截面上的剪应力沿半径线性分布。如图2-9(a)所示,随着T的增大,开始进入屈服阶段,横截面边缘处的剪应力首先到达剪切屈服极限?s,而且塑性区逐渐向圆心扩展,形成环塑性区,如图2-9(b)所示,但中心部分仍然是弹性的,所以T仍可增加,T-θ的关系成为曲线。直到整个截面几乎都是塑性区,如图2-9(c)所示。
η ηs ηs (a) (b) (c) 图2-9
在T-θ出现屈服平台,由此可读出屈服扭矩Ts,低碳钢扭转的剪切屈服极限值可由下式求出:
?s?式中Wt?3Ts 4Wt?3d为试件的抗扭截面系数。 16 屈服阶段过后,进入强化阶段,材料的强化使扭矩又有缓慢的上升,但变形非常明显,试件的纵向画线变成螺旋线,直至扭矩到达极限扭矩值Mb进入断裂阶段,试件被剪断,此时可根据最大扭矩读数,用下式计算低碳钢扭转的剪切强度极限?b: ?b?3Tb 4Wt2.铸铁扭转实验:铸铁在扭转实验时,变形很小就突然断裂,其T-θ曲线如图2-10所示。
第 13 页 共 41 页
T
O
图2-10
度极限?b可按线弹性公式计算求出,即:
θ
从开始受扭,直到破坏,近似为一直线。没有屈服阶段和强化阶段,唯一的强度特征值是剪切强
?b? 3.试件的破坏现象分析:
Tb Wt试件受扭,材料处于纯剪切应力状态,在试件的横截面上作用有剪应力?,同时在与轴线成±45°的斜截面上,会出现与剪应力等值的主拉应力?1和主压应力?2,如图2-11(a)所示。
η (a)
45° ζ1 ζ2 45°
(b) (c)
图2-11
低碳钢的抗剪能力比抗拉和抗压能力差,试件将会从最外层开始,沿横截面发生剪断破坏,如图2-11(b)所示,而铸铁的抗拉能力比抗剪和抗压能力差,则试件将会在与杆轴成45°的螺旋面上发生拉断破坏,如图2-11(c)所示。 五、实验步骤
1、试件准备:
(1)测量试件等截面范围两端及中间共三处截面的直径。为保证精确度,每一截面均取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各测量一次,并计算平均值,以三截面中最小处的平均值来计算初始横截面面积A0。
(2)用笔在试件表面等距离画4~6条纵向线,8~12条横向线。 2.试验机准备
(1)连接电源,开机(试验机与计算机);
(2)在计算机上,打开实验程序,点击“联机”按扭,实现试验机与计算机联机;点击 “载荷清零”按扭,实现试验机扭矩清零。
(3)试样录入,点击“试样录入”按扭,弹出的对话框,在老师指导下,准确填写实验信息。
(4)参数设置,点击“参数设置”按扭,弹出的对话框,在老师指导下,填写以下实验参数: 初试验值,根据试件极限扭矩的大小与试验机的最大扭矩试验力确定,要求该数值大于试件极
第 14 页 共 41 页
限扭矩,不大于试验机的最大扭矩试验力。本次实验所用试验机的最大扭矩为1000N.m;
初试验速度,一般取90-200o/min; 结束条件,一般取30; 选择“扭转方向”等。
3.安装试件
将试件装在试验机两夹头之间,并紧固试件安装,同时将变形或扭转角调零。 4.开始试验
(1)选择编号,选择刚刚设置的试验编号并选择在实验过程中希望看到的实验曲线; (2)查看信息是否正确;
(3)开始试验,点击“开始试验”按扭; (4)在实验过程中动态选择实验曲线;
(5)试件断裂后,试验结束;注意保存数据文件,读出最大扭矩Tb并记录。
(6)从试验图形曲线上读取所需数据;也可以点击“数据管理”按扭,进入数据管理界面,查看原始数据并按增量法重新计算弹性模量,或重新读取所需数据。
(7)结束试验;退出实验程序,取下试件。
5.试验完毕,关闭试验机、电脑。清理现场,工具复位。 6.整理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六、思考题
(1)安装试件时,为什么试件的纵轴线与试验机夹头的轴线要重合? (2)试件受扭时,表层的材料处于什么应力状态
(3)低碳钢拉伸和扭转的断裂方式是否一样?破坏原因是否相同?
(4)铸铁在压缩和扭转时,断口外缘都与轴线成45°,破坏原因是否相同?
1、试件所受扭矩的中心线就是试件的轴线。所加的外力矩的中心线是试验机夹头的轴线。若两者不重回,则加在试件上的外力矩就不等于试验机所显示的力矩大小,所测出的值就是错误的。
2、处于扭转切应力状态。
3、低碳钢拉伸和扭转时断裂方式不一样。拉伸的断裂方式是拉断,试件受正应力。表现为断裂截面收缩、断裂后试件总长大于原试件长度。扭转的断裂方式是剪断,试件受切应力。表现为试样表面的横向与纵向出现滑移线,最后沿横截面被剪断,断裂截面面积不变,试件总长不变。
4、铸铁压缩破坏时,断口方位角约为55°-60°,在该截面上存在较大的切应力,所以,其破坏方式是剪断。扭转时,所受的外力也是剪力,所以,破坏方式与压缩时相同,为剪断。
七、实验报告内容
1.实验目的;
2.实验设备;
3.实验成果与分析,包括原始数据、实验结果数据与曲线、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曲线等。 4.实验结果讨论与实验小结,即实验报告的最后部分,同学们综合所学知识及实验所得结论认真
第 15 页 共 41 页
回答思考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存在的问题。
八、实验记录参考表格
表3-1 试件原始尺寸
直径d(mm) 高度 材 料 (mm) 横截面1 (1) (2) 低碳钢 铸 铁 平均 横截面2 (1) (2) 平均 横截面3 (1) (2) 平均 Wt (mm3) 标距长度l (mm) 表3-2 扭转实验实验数据 材 料 低碳钢 铸 铁 计算直径d(mm) 屈服扭矩Ts(N·m) / 最大扭矩Tb(N·m) 扭转角(o)
表3-3 扭转实验计算结果
材 料 低碳钢 铸 铁 扭转屈服极限ηs(MPa) / 扭转强度ηb(MPa)
§2-4梁的纯弯曲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测定直梁纯弯曲时横截面正应力分布规律,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2.观察直梁纯弯曲受力条件下的变形特征.
3.了解用电阻应变片引伸计测量试件的变形方法。 二、实验设备
1.DWD-100型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或夜压万能材料实验机
2.电阻应变片引伸计或静态应变测试仪 3.游标卡尺 三、试件
采用低碳钢矩形截面直梁,宽为b,高为h,弹性模量E为210 Gpa。根据实验室的实验条件确定实验加载点,采用单点或两点加载进行实验。单点加载的力学模型如图2-12 (a) 所示,两点加载
第 16 页 共 41 页
的力学模型如图2-12 (b) 所示。
F A l/2 l B A F a l F B a
图2-12 (a) 图2-12 (b)
四、实验原理
梁发生纯弯曲变形时,横截面上正应力?在理论上沿梁的截面高度y成斜直线规律变化,其计算公式为:
??M?y Iz式中,M为梁横截面上的弯矩,Iz为梁横截面对中性轴(z轴)的惯性矩。
加载之前,在梁发生纯弯曲变形的两个侧面,沿梁的横截面高度,每隔
h刻划平行线,其中1-41、5-5分别位于梁的上下边缘,3-3位于中性层处,2-2、4-4分别位于中性层以上或以下而与中性层距离相等,力学模型如图2-13所示。
PP22 1 1 2 2 3 3 4 4 5 5 图2-13
这些线段表示梁的纵向纤维,若沿这些线段贴上电阻应变片,梁发生纯弯曲时,这些线段的长度将会发生改变,贴在其上的电阻应变片的长度随之发生改变而导致电阻值的变化,可以通过电阻应变片引伸计或静态应变测试仪测出各处的应变?i,根据胡克定律,即可求出实验应力: ?i实?E??i
实验时仍采用“增量法”,每增加等量的载荷ΔP,测定各测点相应的应变增量一次,取应变增量的平均值??i,依次求出各点应力增量??i实: ??i实?E???i 把??i实与理论计算公式算出的应力增量 ??i理? b ?M?yi Iz1?Pa。 2加以比较,从而验证理论计算公式的正确性,式中的?M?第 17 页 共 41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工程力学实验指导书(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