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环境舒适性要求的空调系统。 2、主题二:汽车空调科技发展
@制热制冷空调变革古代的以火取暖、规模制热采暖、1902年美国人威利斯·开利设计了第一个空调系统
@汽车空调发展从单一取暖到单一冷气到冷暖合一到制动控制到微机控制的阶段
@中国汽车空调进步在1960-1970利用发动机冷却水或排出的废弃产生的热量来取暖。1980-1990由日本进口单一制冷汽车空调,装在国产汽车上。1990-到现在已形成一批具有生产规模的汽车空调企业,产品质量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汽车空调系统基本概念和汽车空调先进技术举例等方面详细介绍 第十课:汽车环境热舒适性及其热管理(二) 1、汽车热管理科技进步: @汽车空调与动力温控的基本延伸主要讲了传统内燃机汽车到电动汽车的延伸 @现代汽车热管理系统简述主要讲述基本热系统群、发动机冷却、热舒适性与空调、空调与环境、模型集成分析和现代化实验与计算机分析融合 @汽车热管理发展背景由于能源问题、生态污染问题到节能、低碳经济与低能耗再到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汽车低能耗、高舒适性、技术提升的重要途径,空调系统与动力源冷却系统交织于动力舱过程,合理有效的匹配设计和协同控制问题成为设计的难题与瓶颈
@现代汽车热管理技术进展的国外状况,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加强空调与热管理联合设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和仿真的工业化,提升汽车热管理和车内环境控制水平。汽车集成开发,带动零部件制造商的开发能力和产品质量,形成国际著名的集成型零部件产业
@国内状况与问题,经验设计为主,落后国际先进开发水平,在交互影响的复杂问题上,缺少有效的融合设计分析和评价手段,空调过载和发动机过热成为技术瓶颈,借鉴国外技术,依托cad/CAE工程,亟待加强计算机仿真分析与精细化设计,提升开发技术能力 @未来汽车热管理的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关注发展 @低能耗热管理的汽车HVAC热负荷降低、驻车曝晒通风、HVAC区域气流控技术、美
国
国
家
可
再
生
能
源
实
验
室
提
出
“vehicle ancillary load reduction”
第十一课 车辆的智能化(一) 一、研究的出发点:
@汽车是达摩克斯之剑,改变世界同时,也带来交通拥堵乃至伤亡
@在交叉路口路段通行效率低、交通服务信息不及时、恶略自然灾害频发突变、低龄驾驶人员比例大、道路通行环境复杂
二、机器智能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机器智能 @西方早期机器智能。 三、汽车智能发展:
@汽车工业和产品均经历了从纯手工-机械操纵到机电液集成控制乃至未来的全动驱动、聪明安全的汽车、主动安全控制提升汽车的动力学性能、弥补驾驶员操作能力的不足
@减轻驾驶员操作负担、主动安全系统、控制发动机管理系统与制动系统,防止驱动车轮打滑、在对开路面上,车辆能顺利的进行起步、在弯道急加速时,有效防止车辆的发生侧滑情况。
第十二课 车辆的智能化(二) 四、无人驾驶车辆:
@汽车智能化的最终目标是无人驾驶车辆、部分或完全采用智能/自主驾驶代替驾驶人员操作、利用视觉、雷达等探测道路交通环境,拓宽或弥补驾驶员的信息感知范围,增强其行为决策可靠性,修正驾驶员失误作出的决策,主动向驾驶员提供预警信息或施加辅助的转向/制动/驱动控制,最终完全代替人操作 @360度道路交通环境信息感知+预期行驶轨迹的合理决策+侧纵向运动的自动控制
@提供正常驾驶信息,泊车辅助利用超声波雷达、视觉传感器等感知汽车周边的障碍物或提供周边图像-蜂鸣声-后视影像-环视影像、自动泊车,自动控制转向、驱动和制动、自适应转向车灯使驾驶员获得最佳可视区域、盲区信息提供。 五、未来的无人驾驶车辆,车辆安全辅助驾驶---车车协同控制---车路协同控制第十三课 汽车节能与排放 一、汽车节能技术话题的引出。
@汽车燃料的能量消耗:排气占33%、冷却损失占29%、转变为压力做功38%。 @发动机节能技术:提供充气效率、提高发动机的循环热效率、汽车发动增压技术:机械增压、废气涡轮增压、复合式增压、可变压缩包技术、发动机可变气缸排量技术、电子节气门技术
二:整车节能技术:
@改进传统系统、减小汽车行驶阻力、减轻汽车整备质量、先进离合器技术 @代用燃料汽车:天然气汽车、液化石油气汽车、醇类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太阳能汽车。 第十四课 汽车排放控制技术 一、汽车排放控制技术话题的引出。
@汽车排出的大气污染物:CO、HC、微粒、二氧化碳、臭氧等、曲轴箱通风、供油系蒸发HC。
@影响CO排放的主要因素:空燃比、混合气质量提高,局部缺氧可能小,CO生成量下降、工况的影响
@影响PM排放的主要因素:压缩比、点火正时或喷油提前、空燃比、残余废气系数。
二、我国排放法则的发展:
@1961年,美国开始制定排放法规 @1966年,日本开始制定相关法规 @1979年,欧洲开始制定相关法规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制定相关法规。 三:汽车排放控制手段:
@点燃式内燃机低排放设计、压燃式内燃机低排放设计、排放后处理技术 @目前主要再生技术包括:催化再生、燃烧器再生、燃油后喷射再生、电加热再生、微波再生、红外加热再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科技发展》笔记(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