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4月份月考历史试题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32x2=64分)
1.“公元前6世纪早期,许多经济状况相同的(希腊)城邦都经历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残酷内战,往往长达数十年。然而,在雅典,一个名叫梭伦的贵族以各阶级调停人的身份出现,为阶级纷争设计了一个出路。”下列属于梭伦改革内容的是( )
A.剥夺贵族的土地 B.铲除贵族的政治特权
C.废除债务奴隶制 D.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2.梭伦废除了以城邦公民人身作抵押的所有债务,以财产多寡为标准重新划分城邦公民的等级,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最高行政机关。这些措施( ) A.调整了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 B.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走向顶峰 C.体现了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原则 D.实现了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的设想
3.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4. 马丁.路德曾说:“除了以《圣经》为根据证明我是错误的以外,我将永不改悔。”“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这表明该宗教改革家( ) A. 是人们以本民族语言解读《圣经》,与上帝直接对话 B.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要建立本民族教会 C. 主张“信仰得救”,个人以精神的自由 D.批判神权统治,否定宗教礼仪,鼓吹人性解放
5.1521年,德国威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图意在( )
A.抨击罗马教廷 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 D.倡导宗教宽容
6.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 .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7、在欧洲,确立民族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新原则,从而维护国家体制完整性的进程开始于( )
A.雅典民众法庭的创设 B.罗马设立平民保民官 C.德意志马丁、路德改革 D.法兰西掀起启蒙运动
8.欧洲的近现代文明,按其历史渊源说,不外是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与基督教传统两大因素的结合,下列属于这种结合最早结下的硕果是( ) A.权力的神话色彩被祛除 B.神被拉到了地上 C.结束了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统治 D.大工业的科学基础
9.16世纪早期,德意志率先起来“反对教皇”,要求停止向罗马缴纳教会税,结束罗马任命主教的权力。领导此次宗教改革的是( ) A.俾斯麦 B.加尔文 C.马丁.路德 D.康德
10、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回击对新法的质疑:“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下列属于他针对时弊并采取的相应“理财”措施是( )
A.私田出现——均田制 B.商贾囤积——市易法 C.边疆危机——将兵法 D.土地兼并——免役法
11.“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A.增加财政收入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分散宰相权力 12.王安石变法的第一项理财措施是实行“均输法”,拨出500万贯钱和300万石米作为发运司周转经费,由发运使根据京师库藏和各地物资的实际情况,选择低价购买政府所需物资,同时将各地的多余物资运往各地出售。据此,“均输法”的作用是( )
A.政府掌控市场,垄断利润 B.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兼并 C.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 D.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13.北魏政府下诏均给天下人田:“诸桑田皆为代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
A.促进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B.使小农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C.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推动了精耕细作生产方式
14.社会流动主要指个人跨越阶层边界的过程,即从一个社会阶层转移到另一个社会阶层的过程,或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下列现象中均有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 ) ① 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 ②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③ 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 ④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 . ①③④ 15.外国的侵略与挑战,或在对外战争中的失败常常成为引发大革命的动因或催化剂。下列内容符合此观点的有( ) ①克里米亚战争 1861年改革
②土耳其入侵埃及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③甲午中日战争 戊戌变法 ④“黑船事件” 明治维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自上而下的近代化,换言之,就是实现‘上’即统治阶级的要求。特别是以军事技术与装备的现代化为中心。......不管是产业或科学技术都是军事优先。”上述现象最符合( )
A.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 B.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 C.19世纪70年代的日本 D.20世纪20年代的土耳其
17.“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此后,俄国通过改革 ( )
A.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建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君主立宪制 C.解决了农民暴力反抗的问题 D.促进了手工工场向机器生产的过渡
18.这个国家刚刚与英国和法国打了一仗,输的一败涂地,以致名怨沸腾,人民甚至可以在每个劳动者的前额上看出那些情感的外在表现,二矛盾焦点直至该国最棘手的问题。据此推断这个国家将要发生( )
A.明治维新 B.农奴制改革 C.洋务运动 D.南北战争 19.学者张兴仪在论述某国改革时说,它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它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它引发的各种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该改革是( )
A.英国议会改革 B. 俄国农奴制改革 C.中国洋务运动 D.中国戊戌变法
20.图11中①②③④代表四个国家,对其历史上发生的改革描述正确的是( )
A.16世纪前期在①进行的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力,实现了国家统一
B.19世纪初在②进行的改革,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C.19世纪后期在③进行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20世纪前期在④进行的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21.《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为国家无首,总揽统治权;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协助)行使立法权;司法权由法院以天皇名义做法律行使之,国家之岁入岁出须经帝国议会之协赞,每年列入预算。”这表明( )
A.日本采取了君主立宪制的形式 B.日本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 C.日本天皇和议会共同掌握行政权 D.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取得彻底胜利 22.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
A. 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 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23.有学者认为,工业化“总是与社会变迁联系在一起”。下列改造社会习俗,促进日本工业化的是 ( )
A. 尊王攘夷 B. “黑船事件” C. 废藩置县 D.文明开化 24.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随后颁行了《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等一系列商法。这些做法( ) ①是对洋务运动的根本否定 ②从法律上规范工商业者的行为 ③顺应了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④迎来了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风云两甲子,弦歌三世纪”。120年前,清朝光绪帝下达《明定国是诏》曰:“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以下对其意义认识正确的是( )
A.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触动了封建制度的根本 C.废除了腐朽科举制度 D.挽救了清末统治危机
26.“前因八股机文,积弊太深,特谕令改试策论。”诏令一出,大学士刚毅立即反对说:“此乃祖制,不可轻废。”这段材料反映出( ) A.废除科举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B.对于八股文的积弊已达成共识 C.戊戌变法受到传统观念的阻碍 D.中国知识分子只接受传统教育 27.下列政策或措施反映北魏时期土地制度变革的是( ) A.“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B.“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C.“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D.“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28.北宋王安石变法中实现了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现象,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措施是( )
A.更戍法 B.将兵法 C.保马法 D.保甲法
29.“时代词汇”是记录社会前行的路标。“自强、自立、自存、自治、竟存、适存、进化、进步等,有些人的姓名或字号中大量出现适之、竟存、演存、演生”等词汇。这批新词汇开始广为流行的时代最有可能是( ) A.太平天国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维新变法时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河北省香河县三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