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论从十八大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展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前景,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历史,总是在重要的时刻标注下鲜明的印记。这是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次总动员——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号召: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一个关节点——中国已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正带领亿万人民更加自信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迈出坚定步伐。新战略高瞻远瞩,新目标催人奋进。此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关口??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马克思, 联系,发展
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1、 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依据和意义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正确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发挥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促进作用。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深刻分析,依据对我们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正确把握而提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必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昂首阔步,奋勇前进。
在十八大报告中,一字之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再上新台阶
在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基础上,十八大在报告主题中鲜明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从“建设”到“建成”,这是共产党人做出的郑重承诺!
“建设”到“建成”虽一字之改,但内涵极为丰富、深刻,意味着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明确、要求更严格、未来发展的信心更充足。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
“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对世界的明确昭告。
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这一系列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表明了我们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历史必然性。
发展永无止境,奋斗永不停歇。
2、运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因此,我们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办事情既要从整体着眼,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又要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面向未来,报告中列出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格外令人瞩目: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正处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 历史正在见证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丽一幕!
3、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要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弄清其在发展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我们经过努力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在此基础上,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十八大报告上,我们提出科学发展: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的理念 战略目标指明方向,实现路径至关重要。
十八大报告已给出清晰的行动指南——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与会代表在围绕报告的讨论中形成共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发展仍是解决未来所遇问题的关键——报告中鲜明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筑牢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要靠发展,填补城乡鸿沟、缩小区域差距也要靠发展。
发展的机遇还在于我们有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有着强烈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腾飞富强的向心力,团结奋进,凝聚力量,就一定能夺取新的胜利。
新一轮重要战略机遇期内,能否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中国如何书写答卷,关系着中华民族命运走向、成败兴衰。
4、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必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既重视量的积累,又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要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报告指出,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新要求。
5、运用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人们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因此,我们要自觉地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实现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目的的过程。一方面,要使经济总量翻两番,经济制度更完善,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足,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报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我们要抓住时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结构调整,激发市场活力,全方位进行动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
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报告指出,以人为本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些充满温度的语言,凸显出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必须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