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说课稿 新人
教版必修2
教师 姓名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难度上来看相对较为简单,但是在整本书里是较为重要的内容,很多知识点都贯穿在后面的章节中。 2、重点、难点 (1).了掌握人口迁移的分类和各自的特点,能够针对不同的迁移事件说出人口迁移的意义。(2).能运用其分析人口迁移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掌握人口迁移的分类和各自的特点,能够针对不同的迁移事件说出人口迁移的意义。 2.理解经济、自然、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能运用其分析人口迁移的实例。 二、说教法:讲授法、图表分析法 三、说学法:读图分析、比较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概念包含三大要素,即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三者缺一不可。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四、国际人口迁移 1.19世纪以前 (1)特点: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1
史丽萍 说课 时间 2013、01、07 说课 课题 人口的空间变化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2)流向:15~16世纪,欧洲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引发了7000多万欧洲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 (3)影响因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和美洲 2.二战以后 (1)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2)流向: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因为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3)影响因素: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五、国内人口迁移 1. 古代 (1)特点 由自然条件差的地方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大批迁移。 (2)迁移方向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3)影响因素 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2.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2
(1)特点 ①人口迁移规模小; ②频率低 (①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②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③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④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⑤新修水利水库、库区移民;⑥压缩城市人口规模;⑦少量的自发迁移。) (2)迁移方向 从迁移方向上看,这一时期我国人口的净迁出地区主要是辽宁、山东、上海和四川等省市,西藏为迁出和迁入持平地区,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①向内地移民 解放后为了使生产力布局向合理方向发展,在内地新建了一大批工矿业基地、农业基地,并进行了大规模的交通运输建设。为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从东部沿海人口密集地区抽调了大批工人、干部、科技人员及其家属,支援重点开发地区和重点建设地区,人数达几百万。迁入地区主要是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②向新建的农林业基地移民 为了建设新的农、林业基地,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地广人稀的边疆地区移民,迁移了大批城镇青年、复员转业军人及城镇闲散人员。解放初期的大规模野战军团改制成建设兵团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乡就属此类型的移民。 ③毕业生分配 解放后,每年均有几十万名大中专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毕业生中,除一部分回各自省、市、自治区安排工作外,尚有一部分响应国家号召,分配到重点建设地区、边远山区和文化落后地区工作。 3
④灾区移民 这种移民人数越来越少。但在生产条件差,遇以难以克服的自然灾害时,仍有相当数量居民离开家乡,移向生产条件较好的、人口稀少的地区。 ⑤水库移民 解放后,我国水利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兴建了数千座大、中型水库,水库淹没区的居民要迁移,一部分就近安排,一部分需迁往其他省区。我国目前的三峡库区移民,几乎遍布大半个中国。 ⑥特殊性质的移民 这类移民,各国、各地区不一样。在我国由于经济建设或是军事上的需要,有组织地从人口密集区迁出部分居民到海岛、边疆等地。有时,某些地区性别比失衡时,也会有组织地迁入部分异性青年调节该地区的性别结合。 (3)影响因素 ①计划经济; ②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③政策限制农民进城 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1)特点 ①人口迁移日趋活跃;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 ②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目的:务工、经商、学习) (2)迁移方向 从方向上看,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3)影响因素 第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潜在的剩余状态。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使他们迫切要求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第二,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提供了契机。 第三,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政策,使得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差异,人们为了进一步追求较高的生活水平,使得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4.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4
迁入有利影响: 为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不利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拥挤、人口压力过重、甚至社会治安混乱的现地 ①流动人口给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的劳动力供需矛盾;象。如,一部分流动人口②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很作出了贡献;③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难找到合适的住处,他们④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⑤为城市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方便城市居民的生活作私搭乱建各种“窝棚”,往往成为城市环境“脏、出了巨大的贡献;⑥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乱、差”的重要原因之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一。 迁出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人口迁出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人才外流现象。 地 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 5.中国“民工潮”现象 (1)成因: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收入低。②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大。③农村劳动艰辛,文化落后。④农村体制改革,剩余劳动力过多,就业压力大。⑤城市吸引力,城乡或地区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收入差距悬殊。⑥国家户籍制度改革为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机会。 (2)特点: ①流动的经济定向: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地农业人口多的省是民工主要的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主要的输入地。 ②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体,“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 ③流动不稳定。 ④文化素质偏低。 (3)影响 (利)①有效调整了劳动力资源的地区配置,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②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和人地矛盾,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