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影像诊断基础
一、颅脑
(一)病变的基本CT表现
1、脑实质密度改变 与正常脑组织相比,病灶的密度变化分为:
(1)高密度灶:指密度高于正常脑组织的病灶,如钙化、血肿、肿瘤等。 (2)等密度灶:指密度类似于正常脑组织的病灶,如亚急性出血、脑肿瘤、脑梗死等。通常根据脑室、脑池的移位和变形或在周围水肿带的衬托下,可以判断等密度病灶的存在。
(3)低密度灶:指密度低于正常脑组织的病灶,如部分脑肿瘤、囊肿、脑梗死、陈旧性出血、脑水肿或脑脓肿等。
(4)混杂密度灶:指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度的病灶,如颅咽管瘤、恶性胶质瘤和畸胎瘤等。
2、结构、形态改变 发现病灶后,还应该注意病灶的大小、部位、边缘、数目,病灶内有无出血、坏死,以及病灶周围有无水肿、中线结构是否有移位、脑室和脑池的大小、形态有无变化等。
3、对比增强改变 根据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血供情况的差异,注射对比剂后,会产生相应的密度改变,从而能更好地显示病灶。 (二)颅脑常见疾病的CT表现
1、颅脑损伤 (头皮软组织伤、颅骨损伤、脑实质损伤) (1)颅骨骨折
①颅盖骨折:多为线性骨折、凹陷骨折,骨折片陷入颅腔,压迫脑组织;位于大静脉窦部的骨折。
②颅底骨折:颅底骨折绝大多数是线性骨折,个别为凹陷骨折;按其发生部位分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折。
CT表现:CT是颅骨骨折的主要检查方法,表现为骨折的连续性中断、移位,还可见颅缝增宽分离;并能确定颅内血肿的位置、氛围和周围的脑水肿,以及脑室变形和中线移位等情况。颅底骨折常累及颅底孔道,从而损伤通过的神经血管,并可发生鼻窦粘膜增厚、窦腔积血;前中颅底骨折多见,前颅底筛板骨折易造成脑膜撕裂,形成脑脊液鼻漏;中颅底骨折易累及视神经管、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和破裂孔。
(2)脑挫裂伤:指颅脑外伤所致的脑组织器质性损伤,包括脑挫伤和脑裂伤。 CT表现:①损伤区局部低密度改变:其大小从几厘米至全脑,形态不一,边缘模糊,白质区明显。约有1/3为多发病灶。低密度区数天至数周后,有些可以恢复正常脑组织密度,有些进一步发展为更低的密度区,提示脑组织软化。挫裂伤
重并且范围大者,晚期可出现脑内囊性病灶。②散在点片状出血:位于低密度区内,形态常不规则,有些可融合为较大血肿。3~7天开始吸收,1~2个月完全吸收或遗有低密度区。③蛛网膜下腔出血:较重的脑挫伤常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大脑纵裂池、脑池、脑沟密度增高。但数天后密度即减低、消失。④占位及萎缩表现:挫裂伤范围越大,占位效应越明显。表现为同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重者出现脑疝现象。水肿高峰期过后,占位征象逐渐减轻,后期出现脑萎缩征象。⑤合并其他征象:如脑内血肿、脑外血肿、颅骨骨折、颅内积气等。
2、颅内血肿 颅脑损伤后引起颅内继发性出血,血液积聚在颅腔内达到一定体积,形成局限性占位性病变,产生脑受压和颅压增高症状,称为颅内血肿。 (1)硬膜外血肿:颅内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
CT表现:平扫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形(梭形)高密度区,边界锐利,血肿范围一般不超过颅缝(可跨中线),血肿密度多均匀。后期血块完全液化呈低密度,可见占位效应。
(2)硬膜下血肿:颅内出血积聚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
CT表现:急性期表现为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表现为高、等、低或混杂密度。硬膜下血肿范围广泛,不受颅缝限制(但不跨中线),由于常合并脑挫裂伤,故占位效应显著。 (3)硬膜下积液
CT表现:可直接显示硬膜下积液,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与脑表面间薄的新月形低密度区,其密度略高于或等于脑脊液密度。局部脑回轻度受压。 3、脑血管疾病
(1)脑梗死: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常见有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
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主要病因是脑的大或中等管径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闭塞。
CT表现:①脑组织内的低密度区,24小时内CT检查可无阳性表现或仅显示模糊的低密度区。24小时后CT检查可显示清楚的低密度区,其特点是低密度区的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相一致。②占位效应:脑梗死后2~5天为脑水肿高峰期,此时可有占位效应。③脑萎缩:一般在脑梗死1个月以后出现。 腔隙性梗死:是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
CT表现:基底节区或丘脑区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直径为10~15mm,无明显占位表现,可多发。4周左右形成脑脊液样低密度软化灶。 (2)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
CT表现:①急性期:脑内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灶,CT值在50~80Hu,灶周出现水肿,血肿较大者可有占位效应。②亚急性期:血肿密度逐渐减低,灶周水肿由明显到逐步减轻;血肿周边吸收,中央仍呈高密度。③慢性期:病灶呈圆形、类圆形或裂隙状,病灶大者呈囊状低密度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动脉瘤破裂。
CT表现:直接征象:脑沟、脑池密度增高,出血量大时呈铸型。间接征象:脑积水、脑水肿、脑梗死、脑内血肿、脑室内出血、脑疝等。
(3)动静脉畸形(AVM):CT平扫时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混杂密度病灶,其中可见等或高密度点状、线状血管影以及高密度钙化和低密度软化灶。增强可显示异常血管和引流血管。
(4)颅内动脉瘤:指颅内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
CT表现:平扫为圆形稍高密度影,边缘清楚,增强有均匀强化,CTA三维立体重建可显示动脉瘤及其与载瘤动脉关系。 (5)颅内肿瘤
星形细胞肿瘤是原发颅内肿瘤最常见的类型,约占60%。肿瘤主要位于白质内,向外可侵犯皮层。星形细胞瘤分为1~4级,1、2级分化良好,恶性度低;3、4分化不良,恶性度高。
CT表现:幕上Ⅰ、Ⅱ级星形细胞瘤。大多数表现为脑内均匀的低密度灶,类似水肿,少数为混杂密度病灶;约1/4的病变有钙化;肿瘤边界大多数不清楚。 1、2级分化良好,恶性度低。
Ⅲ、Ⅳ级密度不均匀,肿瘤中的高密度常为肿瘤内出血,钙化出现率很低。 3、4级分化不良,恶性度高。
少突胶质细胞瘤为颅内最易发生钙化的脑肿瘤之一。
CT表现:钙化是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特点,钙化可呈局限点片状、弯曲条索状、不规则团块状。
室管膜瘤起源于室管膜细胞。
CT表现:肿瘤多位于脑室系统内,以第四脑室为多。肿瘤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其内可有散在低密度囊变区和高密度钙化。 脑膜瘤为常见的颅内肿瘤,仅次于神经上皮肿瘤。
CT表现:典型表现肿瘤以宽基底靠近颅骨或者硬脑膜:可有颅骨的增厚、破坏或变薄等脑外肿瘤的征象。
垂体腺瘤按体积分为垂体微腺瘤(<10mm)和垂体大腺瘤。
CT表现:垂体微腺瘤需冠状位和薄层增强扫描;垂体大腺瘤:肿瘤呈圆形,也可呈分叶状。冠状位扫描显示肿瘤呈哑铃状,这是由于伸于鞍上,中部受鞍隔束缚之故。
颅咽管瘤可沿鼻咽后壁、蝶窦、鞍内、鞍上至第三脑室前部发生,但以鞍上多见。 CT表现:肿瘤以囊性和部分囊性为多,CT变化较大。
松果体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肿瘤多呈球形,包膜完整,也可浸润生长。 CT表现:松果体生殖细胞瘤于三脑室后部出现,边缘清楚,稍不规则、不很均匀的略高密度灶。钙化常见而清楚。
听神经瘤是脑神经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多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的神经鞘,绝大多数为神经鞘瘤。
CT表现:肿瘤居岩骨后缘,以内耳道为中心。肿瘤多为类圆形,少数为半月形。可压迫第四脑室,使其变形闭塞,形成阻塞性脑积水。 脑转移瘤
CT表现:肿瘤密度不等,60%~70%的病例为多发,且多表现为很小的肿瘤却有广泛水肿,此为转移瘤的特征。小病灶大水肿。 二、五官和颈部 (一)眼及眼眶
1、眼部异物 眼眶异物分类:按异物位置分:眼内异物、球壁异物、眶内异物;按异物种类分:金属异物及非金属异物。按异物吸收X线程度分:不透光异物(阳性异物),如铁屑、矿石等能较完全吸收X线,形成致密阴影;半透光异物,如铅、矿砂等部分吸收X线,形成密度较淡阴影;透光异物(阴性异物),如木屑、竹刺等不吸收X线不显影。
CT表现:CT横断及冠状面可清晰准确地显示眶内异物的位置及异物数量。CT对不透光和半透光的异物较X线平片敏感,可发现小至0.6mm的铁、铜等金属,对铝等半透光异物,显影最小径为1.5mm。对一些合金、玻璃碎屑亦可发现,但对木屑、泥沙等透光性异物不能检出。
2、眼眶和视神经管骨折 眼眶骨折在头外伤中常见,视神经管骨折多见于复杂颅面部骨折或颅底骨折。
CT表现:常规采用HRCT,能很好地显示骨性结构改变。视神经管骨折CT表现为视神经管骨质中断移位,视神经变形及继发蝶窦内黏膜增厚或积血。 3、眼部肿瘤性病变
(1)视网膜母细胞瘤:为神经外胚层肿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球内恶性肿瘤。 CT表现:直接征象:眼球壁肿块突入玻璃体腔,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钙化多见,钙化可呈团块状、片状或斑点状,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扩散或转移征象:眼球完整性破坏或视神经增粗,视神经管扩大。 (2)泪腺肿瘤:是眶内肌锥外最常见的原发肿瘤。
CT表现:良性者表现为泪腺窝区肿块,软组织密度,多数均匀,少见钙化,边界光整,泪腺窝扩大,骨皮质呈受压改变,无骨质破坏征象;增强后有明显强化;
还可表现为眼球、眼外肌及视神经受压移位。恶性者边缘不清,密度不均匀,并可见眶壁骨质破坏,肿瘤可侵犯及颅内。
(3)海绵状血管瘤:因肿瘤内有较大的血管窦腔,呈海绵状而命名。 CT表现:眶内肿块,呈圆形、椭圆形或梨形,边界光整,密度均匀,CT值平均55Hu,肿瘤钙化少见;可见眶尖“空虚”征,即眶内肿瘤不侵及眶尖脂肪。增强扫描的特征性“渐进性强化”表现。
(4)颈动脉海绵窦瘘:颈动脉海绵窦瘘一般指海绵窦段的颈内动脉本身或其在海绵窦内的分支破裂,与海绵窦之间形成异常的动静脉沟通。
CT表现:眼上静脉增粗,海绵窦增大,还可继发眼球突出,眼外肌增粗,眼睑肿胀。
(二)鼻和鼻窦
鼻和鼻窦的异常影像学表现有黏膜增厚,窦腔积液,肿块,窦腔形态、大小异常,鼻腔大小,形态异常,鼻骨质异常,邻近解剖结构改变等。 1、鼻窦炎和鼻息肉
CT表现:在CT扫描中可显示鼻窦密度增高,鼻甲肥大,鼻窦粘膜增厚,并可以显示鼻窦病变的程度和范围。鼻息肉CT扫描所见为单侧或双侧鼻腔、鼻窦软组织团块儿影,通常为黏液或软组织密度,用软组织窗显示更为明显。 2、鼻和鼻窦肿瘤 良性肿瘤种类较多。 良性肿瘤:
(1)内翻型乳头状瘤
CT表现:鼻腔或者筛窦内软组织密度肿块,呈乳头状。密度均匀、增强后轻度强化。可引起骨质吸收破坏或骨质增生。
(2)骨瘤 来自胚胎性软骨残余,病人多为男性。
CT表现:鼻腔、鼻窦内见边缘清楚的骨密度肿块为其直接征象。CT检查可观察骨瘤范围及继发改变。
恶性肿瘤分为上皮性、非上皮性恶性肿瘤及转移瘤。
(1)上皮恶性肿瘤,病理上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腺样囊性癌等。 CT表现:软组织肿块:一般密度均匀,肿块较大时可有液化坏死、部分肿瘤还可见钙化。侵袭性生长:直接侵及邻近结构;骨质破坏明显、虫蚀状骨质破坏。 (2)非上皮性恶性肿瘤:可分为嗅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软骨肉瘤、淋巴瘤、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CT表现(嗅神经母细胞瘤):根据嗅神经分布、肿瘤绝大多数位于鼻腔顶部,表现为鼻腔内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轻度强化。易侵犯邻近骨质。
3、鼻和鼻窦骨折 HRCT能客观显示外伤后诸骨骨质细微改变,已成为常规检查方法。三维重建技术有助于显示骨折及移位情况。 (三)耳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7年放射医学技术(师)职称考试CT.MR影像诊断基础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