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几个意思?
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这段共有三个意思:第一,讲捞铁牛的原因;第二,讲捞铁牛的困难;第三,讲一个叫怀丙的和尚表示他能把铁牛捞上来。
4.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捞铁牛的原因。(重修浮桥,就需要用铁牛拴住浮桥。而现在铁牛被大水冲走了,只有把铁牛捞回来,才能把浮桥拴住,浮桥才能修好。)
5.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捞铁牛有什么困难。 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 (1)铁牛很笨重,每只有好几吨重。 (2)陷在河底淤泥里,拔起来很费劲。
(3)铁牛埋在水底下,看不清具体情况,捞起来更困难。
6.指名读第2自然段第二句:“可是笨重的铁牛陷在河底,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老师提问: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悟出:这是从反面强调捞铁牛的困难大。指导朗读这一句,读出反问的语气。
7.课文还有什么地方说明捞铁牛的困难大?
“议论纷纷”这个词。理解“议论纷纷”的含义。(许多人小声地说个人的看法。这里有困难大、无计可施的意思。)
8.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叫怀丙的和尚是怎么说的?把怀丙的话画出来,读怀丙的话,然后说说你对怀丙的话有什么想法。(一个叫怀丙的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从怀丙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有信心,而且已经想好了捞铁牛的办法。)
老师要在学生理解了怀丙说的话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怀丙的话。要读出成竹在胸的语气。 9.指名朗读第一部分,老师小结并过渡到第二部分。
怀丙想的是什么办法呢?他又做了哪些准备呢?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
三 讲读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捞铁牛前,怀丙指挥大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做了这四项准备工作: (1)摸清铁牛陷在哪儿。
(2)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驶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3)拴船搭架子。
(4)下水用绳子把铁牛拴住。
2.这四项准备工作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让学生认识到这四项准备工作中,前一项是完成后一项的基础,后一项是在前一项做好的基础上完成的。这一部分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连句成段的,即先做的工作先说,后做的工作后说,一句紧接一句,顺序不能颠倒。
3.逐句理解怀丙为什么要做这四项准备工作。 (1)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第一句话的。
“怀丙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陷在哪儿。”
“熟悉水性”是指善于游泳;“摸”是探明、弄清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怀丙首先做调查,摸清铁牛沉在河底的具体位置,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表现了怀丙做事科学、认真的态度。
(2)填空,体会填入的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入“两只”“很大”“满”这几个词语。然后引导学生认识这些词在句中的作用。因为铁牛很“笨重”,所以要“很大”的船,而且一只大船还不够,需要“两只”才拉得出铁牛。船上装少量的沙子不行,必须装“满”才够。
(3)指名读最后两句,看看哪些词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拴得紧紧的”“结实的木料”“很粗的绳子”这些词语都是为了表现铁牛笨重,并根据实际情况做的准备工作。
(4)对于怀丙的这些准备工作,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在理解了怀丙的四项准备工作后讨论回答,这些准备活动都说明怀丙针对铁牛笨重这一特点,以科学的态度做了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
4.指导朗读第二部分,重点词语加重语气。
四 讲读第三部分
1.小组学习,四人一小组讨论学习。首先,请小组中一名同学读课文,也可请三名同学一人读一自然段,然后讨论:怀丙把铁牛从河里捞出来,做了哪几步工作?最后请一组汇报。 怀丙为从河里捞出铁牛做了三步工作:第一步,把船上的泥沙铲到河里,靠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第二步,水手们划桨,把铁牛拖到岸边,然后一齐把铁牛拖上岸。第三步,用同样的方法,把其余的铁牛一只只拖上岸。
2.出示投影,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老师出示投影。
怀丙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渐渐减少,船身也慢....慢向上浮起,拴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往上.............拔。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8-2019年2018新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18课《捞铁牛》教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