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佛禅文化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0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文化的特性与开放融合

●文化的特性:开放性;发展性;多元性。文化不能封闭,只能开放。只有在开放中不断和其他文化融合,才能得到新的发展;只有具有多元性,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吸收各种文化和融合各种文化的一生。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也如此。 ●融合必须固守本根,不能本末倒置

2、中华文化开放融合的传统—

“以文会友,和而不同” ●出处:《论语?子路篇》中有一章:“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含义:多元的和谐的统一,多元而不无序,和谐而不杂乱,统一而不死板。

●作用:促进事物的发展。“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史伯语)“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婴语)

中国文化发展的三种模式: 秦皇模式:焚书坑儒;

汉武模式: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唐宗模式:和而不同,共同繁荣。

中国文化发展的三个高峰:先秦子学,宋明理学,民国新学。

3、中国国内不同文化的融合

儒道融合:从战国末年经秦汉至魏晋,约600年,经历了三阶段: ①第一阶段,以《吕氏春秋》为代表,重在整理保存资料; ②第二阶段,以《淮南子》为代表,初步融合;

③第三阶段,以魏晋玄学为代表,深度融合。

4、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以和佛教文化的融合形成禅宗为例。

一、佛教简介

古印度简介:

? 公元前3000多年,位于中亚的雅利安人南下征服了印度的土著达罗毗荼族,建立了分为4个等级(婆罗门、

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即僧侣、武士、农牧工商者、奴隶。前三者为肤色较白的雅利安人,最后者为肤色较黑的达萨人。 )的许多小国,并利用早期吠陀经典的宗教神话观念形成了婆罗门(净行)教,其有三大纲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认为4个等级由“梵天”(宇宙的本体)的不同部位变成:婆罗门是口,刹帝利是两臂,吠舍是腿,首陀罗是脚。

1、创立过程:

? 由释迦牟尼创立,其原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一切事成),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释迦族人。

出生于军事贵族种姓“刹帝利” 。父亲为该国国王“净饭王”(纯洁的稻米)。其母因梦白象而怀孕。生下7天后母亲去世,由姨母养大。从小开始学习“吠陀经”,并习武。

? 17岁娶妻,生有一子。后经常思考人生,认为人生充满了苦恼,于是开始寻求摆脱的方法。

29岁离家出走,向“沙门”学习修苦行,经6年,饿得骨瘦如柴,但仍未解脱,于是放弃。后在菩提树下苦思7天7夜,终于觉悟成佛。随后在鹿野苑宣讲佛法,称为“初转法轮”。从此开始四处传教说法45年。80岁时在河中沐浴后侧卧于绳床上安详离世。

(附:印度佛教四圣地:兰毗尼园的阿育王石柱;菩提迦耶的大菩提塔;鹿野苑的转法轮塔;拘尸那拉城的涅槃塔。) 2、基本教义:

●四谛:苦、集、灭、道。

苦:将人生之苦分为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五盛阴(色、受、想、行、识);

1

集:揭示出人生苦恼产生的根本原因为“三毒”:贪(物质上的无止境追求)、嗔(心理上的不平衡)、痴(不明事理

的妄想)。后果导致死后“六道(天界、人间、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轮回”。 灭:提出根绝人生苦恼的办法-“三学”:戒(诸恶莫作名为戒,戒律防贪)、定(自净其意名为定,也称禅定:外离

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谓之禅定。禅定化嗔)、慧(诸善奉行名为慧,智慧解痴);“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四弘愿”:度无边众生,断无尽烦恼,学无量法门,成无上佛道。(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啖肉。八戒:加不坐高广大床、不著华鬘璎珞、不习歌舞伎乐。十戒:加过午不食、不蓄金银财宝。)

道:提出进入涅槃境界的方法和途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其中

正语、正业、正命属戒;正念、正定属定,正见、正思维、正精进属慧。最重要的是正见。

●缘起法:是佛教的根本思想,认为“诸法皆由因缘而起:因缘合和而生,因缘散尽而灭;因生果,

●十二因缘:无名-行-识-名色-六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产

生六识)-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无名”和“行”为前世之因,

“识”、“名色”、“六入”、“触”、“受”为 现世之果, “爱”、“取”、“有”为现世之因, “生”、“老死”为来世之果。

●因果报应论 :人有三业(善业、恶业、无记业),业有三报(现报、生报、后报),生有三世(前世、今世、来世)。

●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涅而不生,槃而不灭)

●三藏:经、律、论。

●三宝:佛、法、僧。

佛教的根本宗旨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莫以恶小而为之,积小恶会成大凶;莫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可成大德。) 3、教派:

释迦创立的佛教为原始佛教,其死后分裂成部派佛教(开始分为大众部和上座部,后更多),二者均被“大乘教派”统称为“小乘教派” (“乘”的含义是“承载”或“道路”) ;

大乘佛教兴起于公元一世纪的印度南部,陆续出现《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维摩诘经》等大乘经典。后逐渐形成两大教派:中观学派(空宗)和唯识学派(有宗)。前者由龙树及其弟子提婆创立,后者由弥勒、无著、世亲等创立。

4、佛教传人中国的过程:

公元前2世纪由丝绸之路传人新疆。

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原。(《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记: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使伊存口受《浮屠经。)

最早的佛教信奉者为东汉明帝的异母弟楚王刘英。(《后汉书?楚王英传》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慈,洁斋三月,与神为誓。)

汉明帝派使求佛。东汉永平七年,明帝夜梦金人,顶有圆光,飞行殿庭。次日问大臣,太史苏由对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现此瑞。于是明帝遣郎中蔡愔等往求佛法。至月氏国,遇摄摩腾、竺法兰二僧,以白马载佛经,欲来中国弘法,遂同至洛阳。后建白马寺译经。

前后经几百年,至隋、唐方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中国化的佛教有三个要点: 1、以大乘为主体;

2、以空论和中道为基础; 3、以佛性为根据。

形成了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教俱全的格局。中间经历过“三武一宗”的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

2

武宗和后周世宗。

中国的佛教派别主要有八派: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唯识宗、三论宗、密宗(均为大乘),另有俱舍宗、成实宗(为小乘)。其中天台、华严、唯实、三论重教理,称为理门派;净、禅、律、密重修形,称为行门派。 唐武宗灭法后,除净土宗和禅宗外,均逐渐衰落。净土宗为一般民众信奉,禅宗主要为文人信奉。不少人禅净双修,谓之“净土禅”。称“念佛即是参禅,参禅乃生净土。”(德清)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禅宗

禅宗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释迦牟尼的“拈花示众”: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向释迦牟尼献上一支金色菠萝花,请他向大众说法,但世尊(释迦)“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伽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珂伽叶。”并颂出四句偈言: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于是摩珂迦叶成为禅宗西天第一祖。

此已显出禅宗的特点: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后演变成禅宗四句箴言: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今天讲禅宗,均指中国的禅宗,即佛教传入中国后经改造而形成的中国化的禅宗。

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分为三期:南朝至初唐为初期;中唐至宋末为中期;元、明、清为后期。 禅宗的始祖为达摩。

1、始祖达摩:

本为西方第二十八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为宣传佛教,乘商船至南海。梁武帝好佛,曾讲经注经,建寺度僧,大量布施,还曾四次舍身同泰寺,得知此事后派人到南海将其接到金陵。但机缘不合。 武帝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 达摩说:“并无功德。” “何以无功德?”

“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如何是真功德?”

“净志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廓然无圣。”

“对朕者谁?” “不识。” 达摩便离去。

到少林寺“面壁九年”,同时收弟子,开始了禅宗在中国的传播。后称其为中国禅宗的始祖。弟子中有僧副、道育、昙林、慧可等。

达摩回天竺前让弟子各言所得。僧副说:“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达摩说:“汝得吾皮。” 昙林说:“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chù)佛国,一见更不再见。”达摩说:“汝得吾肉。” 道育说:“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达摩说: “汝得吾骨。”

最后,慧可只向师父礼拜,依位而立,一言不发。达摩说:“汝得吾髓。”遂以四卷《楞伽经》和袈裟相传,并留下一偈: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附:达摩禅的要义:二入、四行。 二入:

理入:在禅定的基础上向上一悟;

行入:先做到四行: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

3

2、二祖慧可:

原名神光,博学多才,40多岁时得遇达摩,“一见悦之,奉以为师”,学禅六年,成为二祖。 关于“慧可断臂求法”的故事。 3、三祖僧粲:

撰有《信心铭》: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去世时“立化”:一日宣讲完毕,对众曰:“人皆贵坐终,叹为奇异。余今立化,生死自由。”言罢手攀树枝,奄然气尽。

4、四祖道信:

七岁出家,12岁时从僧粲学法10年,21岁时得僧灿衣钵。后住庐山大林寺10年,学天台、三论。最后在湖北黄梅双峰山30多年,和弟子弘忍一起开创了“东山法门”。撰有《入道安心方便法门》,提倡农耕劳作。曾死拒唐太宗征诏。 其除传弘忍外,还“旁出”一支,即由法融创立的牛头宗,其代表思想为“丧我忘情,无心为道,无情有性。” :“虚空为道本,森罗为法用。”“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印顺称其为中国禅宗的真正源头。

5、五祖弘忍:

父亲早逝,七岁即侍奉道信,为人甚好,悟性亦高。道信去世后,在东山建寺。门庭兴盛,有弟子千余,神秀为上首弟子。弘忍曾叹曰;“东山法门,尽在秀矣!” 6、六祖慧能:

是中国禅宗真正意义上的开山祖师。中国禅宗的经典为《坛经》。

《坛经》分十章(品):

行由品 般若品 疑问品 定慧品 坐禅品 忏悔品 机缘品 顿渐品 护法品 付嘱品 ●慧能的早年:

《坛经?行由品》称,“慧能严父,本贯范阳,左迁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习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慧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于是便揭开了禅宗历史上著名的“神秀与慧能”的故事。 ●慧能初见弘忍:祖问曰:“汝何方人,所求何物?”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祖,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弘忍选六祖: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众人推神秀作。

●神秀左右为难:其为教授师,不作不行,作又怕作不好不得传衣法。最后于半夜在南廊壁上匿名写下一偈: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第二天,弘忍见后,知是神秀所作,表面上未露声色,三更唤秀入室,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令再作。神秀数日行坐不乐。

●慧能作偈:复两日,慧能在碓坊闻一小童诵偈,方知此事。便即诵一偈,请人书于壁上: 菩提本非树 明镜亦非台

4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众人见后称奇。弘忍恐人伤害,将偈擦去。次日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慧能会意,三鼓入室。弘忍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传衣法。并亲自送至九江驿,让其南去。 ●南逃途中:

弘忍弟子发现衣法不见后,有数百人南追。至大庾岭,止有一人追及。此人为原四品将军陈惠明。慧能掷衣钵于石上,隐于草莽。

惠明提掇不动,唤曰:“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慧能乃出,为之说法:“不思善,不思恶,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礼辞而去。慧能后至曹溪,被恶人追逐,避难猎人队中,凡经(十)五载。 ●出世说法:

一日思:“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至广州法性寺,值印空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众骇然。印空延至上座,慧能公开身份,印空给他剃发、授戒。

于是慧能在戒坛上进行了第一次说法(此即《坛经》的由来)。后归曹溪宝林寺公开传教,世称“曹溪禅”。 ●后世的评价:“佛教史上的一次大变革”

强调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见性成佛; 强调成佛主要靠自悟;

强调“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强调顿悟,而不是渐悟;

强调从实质上领会佛经,不要死记硬背。

可总结为:“自性本清净,明心可见性; 见性即成佛,成佛靠自悟。” 慧能创立的禅称为南宗,也称内证禅学。 神秀创立的禅称为北宗,也称楞伽宗。 ●南宗的演变:

慧能的十大弟子:法海、志诚、法达、智常、志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神会。《坛经》为法海记录整理而成,神会是南北二宗争论中使南宗获胜的功臣。

曹溪禅经过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的弘扬,形成了两大系统:南岳系和青原系。

南岳系除怀让外,著名禅师有: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bò)希运、赵州从捻。马祖道一及其开创的洪州宗,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胡适说:“至唐之慧能、道一,才可说是中国禅。中国禅之中,道家自然主义的成分最多,道一门下成为正统。中国禅至此始完全成立。”

青原系除青原行思外,著名禅师有:石头希迁、天皇道悟、龙潭崇信、德山宣鉴、岩头金豁、雪峰义存。

后来,南岳系到百丈怀海时又分出沩仰宗和临济宗;青原系又分出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三家。于是进入五灯分传的鼎盛时期。

五宗各有特点:沩仰谨严,曹洞细密、临济痛快、云门高古、法眼简明。《五灯会元》记有很多南派各宗的公案故事,通称“公案禅”。

●北宗的演变:

北宗的特点:强调“借教悟宗”,要求多读经书,由师父传承(南宗为“教外别传”); 强调要坐禅(南宗为参禅); 强调渐悟(南宗为顿悟)。 创立者为神秀,其主要著作有:《大乘无生方便门》、《大乘五方便北宗》、《观心论》、《大乘北宗论》等。弘忍秘密传法慧能后,神秀“涕辞而去”,退回荆州玉泉山,十多年后,弘忍去世,方公开传法,在北方影响很大。活了90多岁,得到朝廷礼遇,人称“两京法主,三帝国师”(武后、中宗、睿宗)。神秀去世是楞伽宗的终结。 其著名的传法弟子有嵩山的普寂和长安兰田的义福。 ●南北宗之争与南宗的取胜:

神会,襄樊人,俗姓高。少年时学儒家五经,后学老庄。读《后汉书》知佛,遂出家。中年时到曹溪见慧能,成为其弟子。慧能去世后,奉敕住南阳龙兴寺。因北宗奉神秀为六祖、普寂为七祖,遂于开元22年在滑台大云寺举行无遮大会,讲述南宗,以“定宗旨,辨是非”,攻击北宗“传承是旁,法门是渐”。此会使南北二宗对立。后在洛阳菏泽寺开过类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佛禅文化在线全文阅读。

佛禅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4464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