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分析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0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分析

王鹤云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教育资源、科学资源,是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在国际组织的相关文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做了直接或间接的描述。笔者认为,千姿百态、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国家和民族赖以存在的基础和象征,是人们进行创造的源泉,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具有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了多维度、多层次的价值体系:

历史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从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岁月沧桑,保存、流传下来。例如,有相当一部分民间文学就是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反映着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变迁,是现代和传统之间流动的见证,我们可以从中活态地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生活风貌、道德习俗和思想禁忌。非物质文化遗产蓄积了不同历史时代的精粹,保留了最浓缩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承载了过去,孕育着未来。人们可以通过有形的文化遗产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同遥远的祖先沟通,看到他们的身影,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了解他们的思想,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智慧,辨认出他们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脚印。因此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群体或不同民族的文化积淀,反映了人类社会漫长历史所形成的文化和传统,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它所代表的是鲜活的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一个民族或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含着该民族或群体的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生存方式,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或群体身份的原生状态,以及该民族或群体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等,体现出该民族或群体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成为该民族或群体存在的标志和发展的根基。不同的民族或群体具有不同的文化模式,共同丰富、充实和维系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更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精神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不脱离具体的民族历史和社会环境,它蕴涵着所属民族或群体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沉淀着发展的经验、生存的智慧,这些维系民族或群体血脉的因素反过来又世代塑造并延续了该民族或群体一脉相承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从而形成特有的文化传承和群体意识,使这种文化的价值在多元化的世界中得以展示和存续,成为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识别标志。因此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的“活”体现,具有传承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是维系民族存在发展的生命动力、精神依托,是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科学价值。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更多的跨学科、跨领域的文化特征和知识属性。它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保留和反映,是后人获取科技信息的源泉。许多民间习俗保留着原始文化的粗犷和纯真,对于研究人类历史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另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含有相当程度的科学因素和成分(如中国的传统医药、传统酿酒技艺),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为后人创新奠定了基础。因此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本身具有较多的科学内容,还给我们提供极其丰富的史料和极有学术价值的资料,是历史学、人类学、民

俗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种学、宗教学、文学、艺术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始源和开展研究的主要对象。

审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丰富的表演艺术、口头文学、生活习俗、服饰礼仪、传统工艺,它们或是纯粹的艺术,或者包含着艺术和美的成分,无论是口头文化、体形文化、口头与体形的综合文化,还是造型文化,都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展示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生活风貌、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它们历经岁月沧桑,流传至今,充分说明其审美水平和创造能力得到不同时代人们的认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其中有许多天才的艺术创造,孕育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技巧,更能深深打动人的心灵,触动人的情感。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储了大量的文化艺术创作原型和素材,是进行文化艺术创造取之不尽的源泉。

教育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科学知识、传统技艺、艺术精品资源,是开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知识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包含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更是教育年轻一代正确地为人处事,培养社会良好风气的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鲜活、生动地了解优秀的民族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熏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能力,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传授自己宝贵技能的过程,以及研究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职业的专家,在学校、社会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也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

经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它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信息,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不仅传递着文化特征,同时也是音乐、戏剧、电影、广播、电视、旅游、饮食、服饰制作、制药业等产业发展取之不尽的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美学、历史价值的民间艺术产品的生产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产业。许多地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项目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效益,文化旅游经济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化能影响政治进程。不论是文化的话语权,还是文化的解释权、享有文化的程度,都是和主体的权力拥有程度有关。可以说,文化的任何变动、文化存在结构的任何变动,都意味着一种权力的变动,一种政治关系的变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产物,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土壤。文化环境的弱化或缺失不可避免地将在精神层面上恶化甚至于摧毁人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一个民族存亡与否,其标准不仅仅是政治的盛衰、战争的胜负,而且包括文化的保存与发展。正如喀布尔博物馆的大门上所写的:“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存在,这个民族就存在着。”在这个由资本化、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所支撑的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互相激荡。西方国家凭借着经济上、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不断挤压发展中国家本土文化的生存空间。可以说,这是一种以民族文化为武器的政治斗争。所以,对发展中国家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国际竞争中的优势资源,起着维系民族生存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

程惠哲

如何达致社会和谐?这是当今利益主体多元、生存竞争激烈、张扬个性自由的时代所无法回避的全球性的实践和理论命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积累、传承文化并加以创造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规范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一种基本力量,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全面、平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社会和谐价值与作用。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和发展,可以促进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族群与族群、国家

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和谐,调整个体的精神世界,协调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族群关系、国家关系、地区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从而达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谐。

从历史上来看,中华民族是与人为善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关于和谐的丰富思想传统。“和”字常用来指家庭、国家、天下等社会单位内部井然有序、协调一致的状态;“谐”字则更加强调相宜、融洽的含义。儒家思想中对此论述颇多,如孔子讲“和为贵”、“为政以和”、“和而不同”,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主张“和则一,一则多力”;他们并且提出了“大同”的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从哲学上来讲,和谐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共同生存、相互协作的亲和状态,虽有对立,但更强调统一性。从社会学上来说,和谐是一个过程,是事物发展运动的善与美的理想存在状态及其表现。一个和谐的社会应是自由、公正、诚信、友爱,富有生机、安定有序、环境美好的社会,是一个人与心灵、他人、社会、自然和平共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主要是人对社会的价值认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通过推动价值认同而达成人与社会和谐的巨大优势和重要作用。下面就具体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的原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社会和谐价值。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原因

1、非物质文化遗产含有大量传统伦理道德资源,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历史已经证明,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向善程度,决定了这个民族的伦理道德和社会文明程度。因为伦理道德为人类社会的平稳运行提供基本的秩序和保证,是协调个体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调节方式和手段,是促进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平衡机制。《全球伦理宣言》强调了伦理道德的这种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价值和作用,明确指出“对人的行为,已经有一些古老的准则,??它们是一种可以延续的世界秩序的条件。”因此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通过撷取、展示、宣扬其中的与人为善、尊老爱幼、明礼诚信、天人合一等美好向善的伦理道德资源和内容,就会极大地助益于我们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

群体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和目标,而文化认同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每一个社会、族群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定文化,这些文化成了维系他们拥有共同情感经验、共同生活习俗、共同伦理准则的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些文化中重要的、鲜活的、发挥重大影响的主要部分、重要成分,因而在促进社会认同、族群凝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很强的社会和谐价值。

2、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使个体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社会就是基于共同生产活动的人类共同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人类是群居的社会化动物,个体都有一个适应集体、融入社会的过程。而社会或族群也要求每一个成员都变成它的合格个体,标准和方法就是使所有社会成员都掌握这个社会或族群的文化。这决定了“个人生活史的主轴是对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和准则的顺应。每一个人,从他诞生的那刻起,他所面临的那些风俗便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到了孩子能说话的时候,他已成了他所从属的那种文化的小小创造物了。待孩子长大成人,能参与各种活动时,该社会的习惯就成了他的习惯,该社会的信仰就成了他的信仰,该社会的禁忌就成了他的禁忌。” 因此,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其实也就是个体学习族群独特文化,接受、适应并在这种文化中成长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接受了族群的独特文化,也就是对这个社会进行了价值认同,通过个体有效地融入社会而达致社会和谐。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鲜活的、多样丰富的文化资源就有重要的社会认同、社会和谐的价值和作用。因此,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社会价值认同过程、社会和谐实现过程,就是该族群的独特文化代代相传、儿孙相继的过程。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亦即人的社会价值认同过程中,个体一方面要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家庭、学校、单位、社区等;另一方面又要将社会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潜移默化地变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化,完成社会价值认同、达致社会和谐。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社会文化资源中的重要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认同作用、社会和谐价值。

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关注、所认同的行为文化、伦理文化、风俗文化等,大多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也正是个体在谋求社会认同中所要学会和遵守的。这再次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和谐价值。

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愈来愈突出,给世界文化多样性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同国家、民族也越来越认识到了保持自身固有文化特性的重要性,因为这涉及到该国家、民族文化的继续存在和确立,牵涉到他们的文化主权的确立、文化价值的认可以及在世界上众多民族、国家中独特文化地位的存在和尊严。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乃至标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精神的源泉,是民族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在现代工业文明和消费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如何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维系民族凝聚力,保持社会的安定和谐,就成为一个紧迫而重要的普遍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维系民族认同、延续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社会和谐价值与作用。因此,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社会认同作用、社会和谐价值,就有助于保持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特性、文化尊严,有助于这些国家、民族中人民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有助于保持并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定。 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形成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有助于产生社会和谐。每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都会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所保留和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传统文化内容,规范着民族的群体生活方式、思想价值取向,是维系民族团结、巩固社会和谐的粘合剂,是民族凝聚力、社会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源泉。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它们是维护民族独立、尊严,促使民族崛起、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鲜活体现,是民族情感、民族心理的寄托;不同民族所创造、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渗透在这些民族广大民众的骨肉血脉之中,融化到他们日常衣食住行之中的民族共有共享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大量的民族文化传统,反映和表现了民族共同思维习惯、生活风习,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共识、社会认同。因此,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和象征,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对民族文化认同、社会和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和谐价值的主要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不仅能促进人与内心、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能促进族群与族群、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和谐。

1、就个体的人的层面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能促进自我与内心的和谐,也能促进自我与他人的和谐,这是社会和谐价值中的人与内心、人与他人的和谐。

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许多口头传说和故事的内容,主要突出的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旨,安分守己、恪守礼法而不是逾礼违规、悖反伦常,知足常乐、安贫乐道而不是贪得无厌、利欲熏心,明礼诚信、乐于助人而不是背信弃义、刻薄寡恩等思想,尽管有些说教在实际中会带来一些息事宁人、没有是非的负面影响,但总的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这些方面的内容在促进人内心的平和、人际关系的友爱方面还是产生了明显效果的。由于这方面的传说和故事不胜枚举,在此就不予列举。

在当今竞争高度激烈的社会条件下,人与内心的和谐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2006年8月6日,温家宝总理向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祝贺九十五岁寿辰,二人在探讨和谐问题时,重点谈的就是人与内心的和谐。季羡林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温家宝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

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人与内心的和谐问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社会和谐价值中汲取资源,增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使人们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误,经受得起失败的打击和考验,承受得起生活的重担、磨练和苦难,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坚强的人。

2、就个体的人与集体、社会的层面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社会和谐价值在促进人与社会和谐方面的表现。例如,2005年冬本人在贵州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时了解到,该省有一个地方,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尚无刑事犯罪案件发生。这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这个地方就是布依族聚居的黔南州贵定县音寨。据当地有关人士分析,这一奇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音寨一带一直未中断当地特有的“三月三”、“六月六”歌会等民族民间节日文化活动有关,正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举行,很好地起到了崇尚道德、弘扬正气、凝聚民心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当地的人民平安、社会和谐。

3、就人的集体与集体的层面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促进族群与族群、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和谐。

族群与族群的和谐方面,例如我国土族地区普遍流行藏传佛教,在青海省同仁县就出现了土族、藏族共同参加当地最盛大的宗教节日“六月会”的景观,这对土族、藏族人民在当地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无疑具有重要保护和推动作用。 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和谐方面,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国际性、共享性的特点,例如蒙古长调、马头琴是我国和蒙古国,木卡姆是我国和哈萨克斯坦等国,柯尔克孜族口传史诗《玛纳斯》是我国和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等国共同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对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顺应并利用它们的这种共生共有共享的特点和优势,开展并促进不同民族、国家、地区间的文化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其民族团结和国际交流的凝合剂、催化剂的作用,使跨民族、跨国家、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成为共创、共有、共享这些文化财富的所有民族、国家、地区的共同责任与义务,使这些民族、国家、地区之间形成良好的交往合作关系。例如在2005年末公布的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我国和蒙古国政府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在这一过程及今后的共同保护中,已经并将继续发展两国在这方面的友好合作,从而加强两国的密切联系,促进两国关系的和谐稳定发展,促进这一地区的和谐与繁荣。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成为国家间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民族间联系沟通的粘合剂。在大力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对外文化交流,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弘扬、展现光辉灿烂、魅力独特的民族文化,既有利于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和了解,增进友谊、培养感情,又能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

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促进地区和谐稳定、推动国际交往与合作,是有可靠的现实基础和条件的,因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可能拥有相同或相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长调、木卡姆等。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具有人类意识和普世价值,可以成为一个国家、民族联系世界的纽带,因此通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开展国际交往与合作,可以拓宽国际交往的渠道,促进国际交往的发展,维护世界和谐稳定。例如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建立合作和互助的国际技术、财务机制,动员国际社会履行共同的义务。此外,重视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对我们正确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我们在国际化语境中进行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保护、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进行国际交流合作,还有助于尊重人类发展中实际存在的文化普遍性,帮助弱势群体和族群防止文化破坏,这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分析在线全文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4178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