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0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引起人口老龄化的因素众多。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外政治环境、人口本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等的不同,人口老龄化在发展的原因、起步的时间、速度以及达到的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生育率下降相当快,加上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中国的人门老龄化步伐极为迅猛。以60岁为老年人口的起点标准来衡量,1990年中国人口尚处于成年型(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6%),而到2000年中国已步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1%)。这仅仅是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第一阶段,而在第二、三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将更为严峻。与先期进入老年型人口的国家或地区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具有的特点(陈友华,2002)。

一是速度快、时间短。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统计,世界上先期进入老年型人口的国家,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所需的时间:日本为25年,英国为45年,美国为60年,瑞士为85年,法国为门5年,而我国仅用了18年。据预测,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由2000年时的10.1%迅速上升到2025年的20.1%与2050年的31%,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到2050年人口老龄化达到高峰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上升为31%,从绝对数上看,中国老年人口规模极其庞大,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2%左右。届时,中国总人口预计是2000年的1.1倍,而同期60岁及以上人口预计是2000年的3.4倍,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

二是老年人口高龄化迅速。在人口老龄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年龄结构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在老年人口中低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而中年与高龄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进程而来的是老年人口的迅速高龄化。根据预测,本世纪上半叶,中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数量将迅猛增加。按中死亡率方案预测,8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在2050年老龄化高峰到来时,其绝对数量将达到1亿左右。

三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不均衡。受历史上出生率与死亡率波动的影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是不均衡的,大量老年人口的增加带有突发性。无论从

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还是从相对比例的变化上考察,总体上中国人口老龄化有不断加速之势。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同步进行。

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政策等方面所存在的明显差异对我国各地区人口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受人口迁移的影响,中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是很不均衡的。中国人口老龄化总体格局是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老化速度与程度要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汉族地区高于少数民族地区,虽然中国人口老龄化首先出现在城市,但由于城市化与人口迁移,农村人口老化程度与发展速度都已超过城市,今后我国农村地区将面临比城市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五是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达到很高水平、基本完成现代化以后才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即“先富后老”,因而具有为建立和维持老年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所需要的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政府推行的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实现的,即“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出现。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

总而言之,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潮流。联合国认为,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所以中国完全是个人口老龄化的国家。

根据这个标准来看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881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96%,我们已经接近老龄化国家;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从数据可以推断,我国已经真正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而人口的老龄化将会使中国面临三大挑战:

人口老龄化挑战社会保障体系的应对能力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挑战最为直接。 人口老龄化产生的挑战

首先,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覆盖面提出了挑战。我国上世纪80年代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本应遵循广覆盖原则,可是,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做到应保尽保,覆盖面非常有限。2004年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64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2.57%,2005年为1.74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3.38%。虽然覆盖面有所上升,但是远远低于国际劳工组织规定的20%最低线。事实上,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全排斥了8亿农村人口,基本排斥了1亿农民工群体,广大农民及农民工仍然依靠自我保障。

其次,人口老龄化对现行的家庭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我国现行的养老方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但是,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抚养系数比上升将使得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困难。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普遍产生了“四位老人、一对年轻夫妇以及一个未成年小孩”这样一种家庭结构模式,另一方面,它也导致老年抚养比从1964年的6.3%逐渐上升到2000年的10.1%以及2050年的33%。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今天,这两种情况必然导致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依靠现有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实现养老目标。

再次,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金支付能力提出了挑战。为了解决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存在的矛盾与困难,我国实行了“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度。但是,这种“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措施”的养老金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必然产生“空账”问题,2000年我国养老金“空账”还仅仅为360多亿元,到了2005年底,“空账”已经达到8000亿元。

最后,人口老龄化必然对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提出了挑战。老年人是一个容易患病的特殊群体,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他们对医疗保险的需求将会急剧增加。2000年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离退休人员为924万人,2001年为1815万人,2004年增加到3359万人,当年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达到862亿元,比2003年上涨31.6%。由于我国目前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实行国家与单位共同负担,因此,在离退休人员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整个医疗费用的承受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人口老龄化挑战劳动力结构的调整能力 第四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结构的冲击与挑战最为明显。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的挑战主要不是体现在劳动力数量不足问题,而是深刻地体现在我国劳动力质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按照人口学家2006年的预测,如果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保持不变,到2010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3.39亿,2020年为14亿,2030年为14.15亿,2040年将达到顶峰14.91亿后开始下降。与此同时,65岁以上老年人口分别为1.12亿、1.66亿、2.32亿、3.12亿并继续上升。尽管如此,在2040年也就是“人口红利”结束以前我国15—64岁的劳动人口绝对数量仍然达到9亿以上,即使到了2100年,劳动人口总数仍然超过8亿。

这就是说,今后100年内我国人口老龄化不会产生西方国家所出现的劳动力供给不足问题,而在于我国劳动力质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统计显示,我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中45岁以上的中老年劳动力人口比重从1990年的19%上升到2000年的24%以及2005年的27%左右,预计到2040年这部分劳动力人口将上升到37%左右。尽管这些人口拥有丰富的经验,但是他们接受新技术、采用新方法、使用新工艺、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与水平一般要低于青年人,他们动手能力、协调能力也相对较弱,因而往往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经济社会活动,难以适应科技革命对劳动者自身的要求,从而不利于技术的革新以及生产率的提高,长此以往,必将削弱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另外,中老年劳动者重新学习与培训的费用较高、职业流动性较差,他们往往是结构性失业的最先承担者,而且一旦失业常常很难就业。因此,在劳动力年龄结构发生变迁过程中如何采取措施使中老年劳动力资源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人口老龄化挑战消费产业的服务能力

人是消费的主体与直接承担者,社会的发展总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一定社会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总是与这个社会的人口构成因素密切相关。人口学家普遍的看法是:自2000年我国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以来,14岁以下的人口数量不断下降,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则不断上升,两者在2030年左右达到均衡后按照原来的运行规律继续呈反方向变动。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使得未成年人口的消费品需求逐渐下降,而适应老年人口需求的各种消费品以及服务将会不断增加,并由此对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提出了挑战。

一方面,14岁以下人口的消费总量逐渐下降,该群体的整体购买力也随之下降,针对该年龄段所生产的服装、日用品、保健品以及文化教育等数量及产业相对减少。如对尿布、奶瓶、玩具、少儿服装与食品、少儿图书、幼儿园、中小学教育等的需求将逐渐萎缩或减少,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也会相应减少。

另一方面,老年消费品需求增大,老年人口消费总量持续上升,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消费结构,影响人们的消费偏好。因此,适应老龄化、针对老年人自身需要的产品与服务如老年服装、老年食品、老年保健用品、老年休闲旅游养生娱乐等的消费需求将越来越大。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又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吸引更多的人员从事老年产业研究,开发老年消费市场,从而引发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迁。这样,社会必将大力兴建公共养老设施、扩大老年活动场所、增加老年服务项目、提升老年服务水平、发展老年服务产业。所有这些必将对我国消费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动产生深远的影响。(作者系集美大学副教授、中国社科院博士后 高和荣)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经济和社会上影响很大,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作为经济社

会发展的主体,其自身结构的变化必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

较大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

通常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用工年龄人口比例下

降,会导致劳动力短缺,而劳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因素 ,劳

动力数量的多少及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对经济发展有

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外一些老龄化严重的国家早已发生劳动

力短缺问题,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大量依赖外籍工人的移入来

补齐,从而影响到经济健康发展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

人口基数大,生育年龄人口多,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因此我国劳

动力资源仍十分丰富,一段时期内,当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问

题,但国家应及早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

力用工不足的挑战,这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为在经济全

球化的今日,我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投资和出口

拉动,我国产品的出口优势很大程度是因为廉价的劳动力资

源,如果我国失去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国外对我国劳动密集型

劳动产品的需求会转移到其它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从而必

然会减少中国的出口需求和引进外资

(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一般有两种

表达方法:一种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另一种是生产

单位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劳动时间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

量越多,或生产单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

越高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许多,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一般认为,优良的人口素质 适度的人口数量有利于劳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在线全文阅读。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4114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