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深圳一模高分作文点评及述评
第一部分:作文点评
第1篇
主,请赦免我的罪(得分57.5)
(文章写给?主?,对象感强。题目已显祷告文的味道)
红岭中学 肖思琪
主啊,我亲爱的主耶稣,今夜我彻夜难眠。我跪在祢(是?你?的另一种写法,用于对神的称呼。这称呼大有文章!)赐予我的土地,呼吸着祢赐予我的空气,我要彻夜祷告,为我那深似大海的罪状向祢告饶:
“主,请赦免我的罪,让我做一个全新的人。请把我的自母胎里带来出来的污秽洗清,(是为?原罪?,表达有意思。)好让我以净洁的灵魂与祢交谈。 主啊,祢告诉我:今夜会因祢的缘故跌倒。而我说:我绝不会。
主啊,祢告诉我:今夜两次鸡鸣以前,我会三次不认你。而我说:我绝不会。 可祢是谁,祢是造物主耶和华之子,祢心中无所不知,祢的预言,从来都是事实。 (从材料作文写作的角度看,此处仍为引材料,不过,在?赦免我的罪?一语的影响下,成为?言罪?的一部分。)
尽管我是祢最疼爱的门徒,尽管祢行的每一次善事,祢显的每一次神迹我牢记于心,但在人性面前,我还是失去了信。当我一次次回避,一次次否决我与你密切的关系,当我一次次违背,一次次压抑信仰的良知。当我矢口否认,并起誓说明我不认你时,我心里也彻底明白了,我仅是个人,我仅是个自私、懦弱、虚伪的小人。那怕祢无数次的冼净、赦免我灵魂的罪,我也永远无法逃脱地狱的牢笼,永远无法挣脱那出生起便桎梏着我的大枷锁--丑恶的人性。
(赎罪要先言罪。对着主言罪,全无隐藏,罪感的表达如此深刻!当写作成为一种诉说,写作就没有了难处。)
我原本是不解的,犹大那个叛徒要出卖祢,祢一早便知,但未(为)何只是纵容?我也是要不认祢的,祢一早便知,但未(为)何从未减少疼爱?你前来解救的世人,如今要治你的“罪”祢一早便知,但未(为)何不曾离开?
现在我懂了。祢一早便知,世上最难改变的即是人性。祢是前来为世人献身的,因为祢一早知,信在人性面前总是不堪一击的,而我们这些信徒只是借祢的荣光,为自己的灵魂得到解脱,为自己的私欲得到满足,为这副累累罪行之躯,祈得一个救赎。 (从不解到懂,更是言罪的深入,深入至人性,至灵魂。)
主啊,我是祢的爱徒彼得,我也仅是一个凡人。在危难面前,失去勇气,在大流面前,失去底线;在自己渺小的生命面前,失去信仰。祢要原谅我,因为我是一个凡人。现在我于我巨大的负罪感下失声痛哭,一个刚刚背叛祢的门徒又来讨要祢的救赎。祢要原谅我,因为我只是一个凡人。
(?我也是凡人?,这是求得原谅的理由,只是这理由不如前文能求得原谅有力些。) 主,请赦免我的罪,我会承担所有罚,尽管我不知道哪一天还会再犯。但我知道,那一天,祢依旧会赦免我的罪。因为祢是那样爱人。
主啊,我永远信靠祢,敬爱祢,赞美祢。这是祢的爱徒彼得,奉主耶稣的圣名求,阿门!”
(收尾,因为主爱人,我永信靠祢。再到祷告文的必然结尾。行文完整。)
【点评】这是篇心中有主的写作,它以祈祷词的方式实现了它的感人(主)的力量。心中有主,情感就不由自主。有倾诉的对象,祈求原谅的表达就是从心底流淌而出,而不是如挤牙膏般生硬。言语自然,带着情感和张力,就让文章有一种纯然天成的一气呵成之感。一气呵成内在自含文章、逻辑,这便是情感的逻辑,甚至可以看出材料作文的引用材料、分析材料、深化材料的部分,只不过,这种文理,潜于语言背后,如同隐于皮肤之下而没有静脉曲张般地青筋暴露。 这就已经让这篇文章有别于众多考卷了。甚至让人觉得,这道作文题几乎就是专为这位同学而出,正中下怀,于是,一种倾诉方式成为一种写作方式。这给人的启发就是:你的考场写作有倾诉的欲望吗?
最后弱弱地问一句:肖同学,你真的心中有了主了?但是,我觉得,这次作文选材圣经的用意是把圣经当成文化作品、知识看待,我们倒未必简单地匍匐于主的脚下。
(点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葛福安)
程少堂补充:教师评点学生这次作文时要注意,不能抛开中国考试这个现实,只就学生作文技术本身评点作文。用《圣经》故事作为作文题材,命题意图绝非鼓动学生信教,也不是一般地考对宗教故事的理解,而只是把它当成文化作品来看待,用它来考查学生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人性的认识深度。中国学校不得传教——这是底线,也是考场作文行文的高压线。当然,不能以作文写作的口吻和形式判断学生是否信教,我们只是说:考场作文,和平时生活选择是有界限的——生活中信教自由,但是考试作文不能歌颂信教。 我们也不根据一篇作文就说学
生信教,也不对信教做价值评价,只是说考试作文不能随便写。
第2篇
易辙的人性(得分57)
(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短语一般不能表达出态度,只是表达特征。所以,短语一般不表达
观点态度。因此,这个题目给人悲观的感觉。文章也是这样写的吗?)
华侨城中学余宽
言辞过轻,现实太重。(入题好。引材料而先有概述或评判,是为灵活的引材料,) 鸡鸣堂外,耶稣遭刑求,无人出声为救,彼得?亦如是。
曾有人言:“我为你永远地敞开一扇门,待你入来遮风。”可是夜狂风骤雨,电闪雷鸣,你竭力叩我的门,我却欺骗自己是雨声太大,我竟无法听见。(从引材料到拓展到现实。) 易辙的人性,太稀松平常。(这是观点吗?只是一种存在,不见作者的态度。)
但我们不幸临此境,却不愿相信人性轻可易辙,哪怕是仅瞥见跟前的一个小坑,都会不假思索地易辙而避。最终确信时,是我们把别人无情地推落峭壁,抑或是别人将我们推落悬崖?若赶上大浪,辄必有一劫。
彼得以前,也不信自己会易辙的吧?
橄榄山上的约誓,犹浮脑海,师徒情深,着实称羡。我假想,倘若我是听见了彼得恳切的话语,我是会坚信的,就像义薄云天、患难与共的手足,肯冒死救出另一方的那种大义凛然。却如梦初醒,此非教人热血沸腾武侠虚事,反恰恰是普通凡人遇此险境之最真实写照。 彼得在橄榄山上的誓言,没有半点言不由衷罢?
否则他又怎会只身走到远离人群之处,放声大泣?(用了大量篇幅对作文材料进行细致分析,而且以反问句为主,是在思考中进行的分析。)
我们鄙弃彼得?
不,也许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彼得,我们也许能为最爱的至亲豁出去,但对自己的师父,耶稣,我们又有多少人敢断言同样境况下,真可以比彼得更伟大?(拓展至?我们?。) 动物趋利避害是生之天性,人性轻可易辙,推翻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决定罢了。可能绝大多数情形之下,我们未有易辙之心,却行易辙之实。(再次明确?易辙是平常之事。对易辙真的就没有办法吗?)
所以在这样的矛盾笼罩之下,我们会哭泣、懊悔,但是依然不影响我们做出易辙,背叛的决定,依然无法改变我们犯下恶事的事实。
因为我们更害怕像使女那样的人,咄咄的逼问,因为我们更恐惧手中执有刑仗(杖)的暴徒,拷打我们的正义,于是我们却步了。 在可以正义的时候选择了却步。
因为人性轻可易辙?(仍在疑问中。作者把大大的问号交给读者,然后交了卷!) 【点评】带着往常的对议论文的理解去找这篇考场作文的中心观点,会让人失望;带着惯常的思维去理解这篇文章,会让绝望。人性轻可易辙,是的,就是这样。彼得是这样,我们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虽然结尾用的是问句,可是,读者心头的问题没有在读过文章之后消失。 应该是题目所显示的那样,这是一个无解的问答:易辙的人性。让人想到梁漱溟的天问?这个世界会好吗??可是,面对易辙的人性,人总不该就没辙吧!
一篇语言好、结构好、书写也好(评者看过卷面)的文章,就这样让人绝望!真不甘心,真想见见这位余宽同学,再问他一声:人性轻可易辙?
(点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葛福安)
第3篇 熬(得分56)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 万宇晨
中国有一句话,叫“多年媳妇熬成婆”。中国官场有一个词,云“熬资历”。又有这样一个笑话: “只要你在三十年代和鲁迅握过手,和郭沫若合过影,和一众元老留过念,到了现在,把知道你底细的人都?熬?死了,你再不学无术,也能混一顶?国学大师?的帽子。”
从以上三事,我大胆抽出一个概念,姑且命名为“熬文化”。这“熬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这学生真厉害,起笔不凡。我们姑且不看其论述,他选用的这三例就足以引起我们的赞叹。面广意深还幽默,有 林语堂先生烟斗文学的闲散之风。)
其一为“不抗争”。媳妇位卑,自然该受婆婆的压制。而面对可能的欺压,不反抗,反而要熬。只求一味隐忍,而不去改变,熬到自己成婆以后,再去欺压自己的儿媳妇。更甚,不只于婆媳关系,大约熬得久了,众人都熬出了媳妇心理,遇到困境,只知要熬而不求改变,似乎如此便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真好!这是个肯动脑子的孩子。你看这个孩子,不急着给你举例,我有自己的思考,“熬”是有特定的内涵的,这内涵之一、二、三待我为你一一揭晓。这需要作者真的动脑了,真的透过现象去探求本质,很难得的。他的思考与停留在材料做平面的分析式的文章之差距何以道里计!那些文章,“事例+名言”式和结论往上一套,完事儿;高级一点的,为了能唬人,还常常选一些所谓的文化类的例子来增加其“文化味儿”;更有的把脑筋用歪了,把一句每个人都能懂的话讲得让每只鬼都看不懂,来显其深刻。并且,这种文章还真是唬住了一些评卷老师,还能得高分,于是他们屡试不爽,暗自爽歪歪。那种“装”的文风真该杀!) 我深怕当今的中国人,还在被这“熬”字影响着。
其二为“不做事”。要想获得地位、财富,不靠努力奋斗,反倒靠熬。评定功劳,也不靠谁做的事多,而是靠谁熬得资历老。长此以往,老人处处摆架子,标榜自己的老资格,而新人处处唯唯诺诺,羡慕着老人的老资格,正经的工作,反倒没有多少人认真去做了。无论工作做得好与不好,最终认功行赏,还不是按资排辈?每个人都只想着熬死别人,又怕着自己被别人熬死。(这句话特妙,呵呵)
最精于此道的,大约是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内阁首辅徐阶了。此公最大的功绩,便是斗倒了奸相严嵩,方式却是熬!熬到严嵩八十余岁老眼昏花一举功成,此前却做了十余年严嵩的助手,装了十余年孙子。上台后人称“甘草国老”,----所谓甘草,百病皆可入药,却无病可医。以此讽其人只知和稀泥,于国无半点益处。(这孩子的思维是很深刻的,且带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其一、其二充分显示了他批判性的思维特征。且值得说道的是他行文的从容,到了此处才出现例子,不是一般学生之所敢为。但他不拘泥于常规,因为他的分析足够深入,足够吸引老师的关注,所以也就有了行文的自由权。此处用例很好,吻合分析,是真正服务于作者思想的材料而不是硬掰过来的“无辜的例子”。)
我也深怕当今的中国,还在被这“熬”字影响着。
其三为“支配”。我熬成了婆婆,自然有理由去支配媳妇。我熬成了资格老的,自然有理由去支配资历浅的。或有忧患者,虑于媳妇、小子,资历浅的怎么办,答道:“无妨。子子孙孙无穷尽,总有更小的的受他们支配,只要他们肯熬。”(拟出问答的方式,写得多活泼!) 我更深怕当今的中国人,还在被这“熬”字支配着。
曾读到文字激光照排系统发明人王选博士的演讲,他说:“我提议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不要再拿奖了,把机会让给工作一线的年轻人。”
我多么希望中国的老人们都能像他一样,不再求年轻工熬资历,而是为他们创造一个能放开手工作的环境!(这里分析与举例有距离,吻合度不高。)
我也多么希望中国的年轻人能意识到:我们不要熬的文火,我们要直接加热的武火(有“文火”,就有“武火”,好!),我们要用自己的热情打出一片新的天地!
点评:本文是一篇佳作,毋庸置疑!作者敢出新意,立意不凡。在大家都赞“熬”时敢于贬“熬”。且以“熬文化”切入透视中国人的深层心理,角度新颖,现实批判性强,力透纸背,很漂亮,没有相当的思维能力是无法做到的。行文既流畅深入又取巧,三层展开深入解剖“熬”的内涵直指其要害又以高考作文常见的并列式结构展开,主题句明显,相当取巧。值得称道的是他精辟的论证,鞭辟入里,自成一体,这是大多数人云亦云的学生所无法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篇文章当之无愧的就应当成为榜样。榜样的力量不在于让你模仿,而在于激活,通过看到别人的思想受其震撼来激活自己的思想,大胆表达,这才是作文的要义。因此,此文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纠偏作用,对于高考考场上思维贫瘠机械模仿或者装腔作势动机不纯的文风的纠偏。 当然,此文还有提升的地方。文章的尾部思想力量较弱,如能综观“熬文化”的三点内涵,指出中国人之所以能忍辱负重,不抗争,甘心做奴隶其目的是为了熬出头来当上奴隶主,支配统驭一切,实现权力的反转。而他这种熬的过程是极其安全的,因为他不做事,不出头,不功高盖主,不比业绩只拼命长。这样,中国人就能先做奴隶,再做南郭先生,最后就稳做了奴隶主了。而我们的文化环境也是鼓励这样的晋升之途的。如能这样,把前文三层的逻辑关系做一梳理,那么讨论就会更加深入。
当然,瑕不掩瑜,在限定时间内这位同学能有如此精彩的表达,实在值得我们的赞赏!(点
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黄晓鸿)
第4篇
熬(得分55) 光明新区光明中学 管广艺
观于此偌大浩瀚世界,有庸有圣。(起笔难,如此起笔,不难!庸与圣,煎与熬,这两对词语架构全文。这是深思的结果,给人警示:写作,先想清楚了再写!)庸者熬不过冗长慢火,贪于煎之痛快一时;圣者坚守本心熬过细长弱火,亦抵过煎之猛烈异常。(是庸者必然煎,还是煎而成为庸者?可不可反过来说:熬不过冗长慢火,贪于煎之痛快一时才成为庸者?这样说是不是与下一句就顺些?)或可曰:熬,乃通向功成名就之门。
纵身居困苦逆境,耐住熬的冗长,可有所成。(分论点+例子)夫如苏秦游说泰国无功而返,家人漠之(什么叫?漠之??就是冷漠他的意思吗?)。苏秦耐住了凄清冷落,度过了数年冗长的熬,方才(方就是才。)学有成就,改游说六国合纵抗秦,居六国之相之高位,率国印。试想苏秦未得耐熬的冗长,则徒一失落书生枯坐终老而已。观此可谓曰:耐熬之冗长,应有所成。 或生不逢时,忍受熬之炽热,亦可有所成。狄更斯生于文学渐趋衰败的庸碌且奢靡之英国社会,或因才华无机会得以施展而郁郁终生,然而,他只是静心抒写安静的文字,任其底下的暗流直抵英国社会的芯梗。可以说,他的文字挽救了一个文字荒漠的时代。正是狄更斯忍受住了之炽热,才成功地挽回了属于文学的时代,留与后人传说。观而曰:耐住熬之炽热可有所成。(这一段写法与上一段相同。)
非独圣得耐住熬之艰难,亦有众庸者只贪于煎之猛烈痛快一时,而致一无所成。
(到这里看到文章写法有了变化,明白上文是写因熬而成,下文写因煎而败,文章正反比照,结构也相当清楚。)
因嫌兵法之冗长,而贪习武之爽快,只得是一夫之长。项羽幼时其叔父曾教之以兵法,而项羽习数日便弃之,只恋于习武之一时痛快。长时虽有破釜沉舟之美名,却致自刎江东的悲剧。析其果而溯其因,或可说项王只贪图习武煎之一时痛快而耐不住习兵法熬之冗长致此果。观此可曰:不耐熬之冗长,则未若外强中干,无所成也。
异于煎与熬者,虽有浩瀚江山,亦可倾覆一时。隋炀帝耐不住统治天下的煎熬,索性置之不理,派遣官员开凿大运河,耗资无数,以致民怨载道。又以隋炀帝骄奢淫逸,终致天下混乱,军队倒戈相向,隋朝亦亡。此盛世之覆,或可归咎于杨广耐不住煎熬之辛,则可曰:不耐煎熬,盛世亦可覆灭于顷刻间。
耐住熬之辛,则可致功成名就,留以生前身后名,哪怕白发已生。观如苏秦、狄更斯之熬,与项羽只耐得之前,杨广耐不住之煎熬,综而述之则可曰:熬,乃是成功的前提。(真是综而述之!)
【点评】一个熬的题目,作者把它分解为熬与煎,与它们对应圣与庸,再对应成与败。这样一个题目,能有如此清晰的写作切入,应该是一种巧妙的写法。有此文章筋骨,再加血肉即成完整的一篇文章,而且血肉也相当厚实。作为考场作文,这不失为一种得分不俗的写法。 当然,这种分论点+例子式的段落写法,对于熬这样的命题作文也未尝不可。但是,这里仍要对这种写法提出一些建议,虽然这篇文章对事例的分析还是很充分的,但是,看了一段就能推知其他段落,而且例子也大为人熟知,思维含量就低了些。
再有就是语言。文言写作最忌半生不熟,文白夹杂,少了纯正。这不是中学生写作正途。这种现象在当下考场作文中并不少见,但是,有几个能接近《赤兔之死》的水平呢?
(点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葛福安)
第5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5年深圳一模高分作文点评及述评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