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品 正知正念品
家修学,在家居士第一个要尽量规范自己的生活环境;第二个应该尽量按照调伏心的方法观修,如果没有办法长时间的创造寂静的环境,也可以在一天当中为自己找一个相对寂静的时间段或环境来修学。比如早上或晚上,因为这个时间比较寂静,尤其是早上,其他人还没有醒来,相对来讲是一个寂静的环境,自己的心也容易处于寂静状态,这虽是权宜之计,但如果用这个时间段进行修学,容易调伏自己的心。
有了这种环境之后,我们就开始去观修窍诀来调伏自己的心,无论是否能远离嘈杂环境,都需要做同样重要的一件事——调伏自己的心。
已经处于寂静环境的人,并不是说有了这个环境,就不用调心,只不过这个环境更有利于调心的修行而已。没有处于这种环境的人还是要调心,只不过可能稍微有些困难,但无论如何都要时常使自己的心处于修法中。
我们的心很容易散乱于外境,如果任其放逸,就会产生很多分别念,分别念一多烦恼就会产生,烦恼一多业就产生,这样就会随业流转。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守护学处,能够调伏自己的心,将心约束在对修行有利的轨道中,这样有利于自己修持菩萨道。所以我们想要守护自己的学处,最主要的就是调伏自己的心。
我们在学习菩萨学处时,很容易就把它理解成一种教条和束缚。它的确是一种束缚,它束缚自己的身口意不要造严重的罪业。但这个束缚是将自己的心约束在某种范围中不要让它出轨,不让它做不利于自己、不利于他人的事情,这种强制性束缚对于一般的修行人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就像社会上需要法律约束公民,如果没有法律约束,为所欲为,社会就会混乱,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同理,修学者如果让心任其发展,它也会不计后果做很多不如法的事情。如果有戒律的约束就不同了,虽然通过受戒约束自己,还有点不心甘情愿,觉得很多自由都没有了,实际上这种约束对修行很有帮助、很有必要。比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不但对自己是很好的约束,对于整个社会、整个世间也会有很大的利益。如此看来,这种约束刚开始也许是强制性的,但如果真正了知它的内涵,我们也很愿意自觉维护戒律,因为它对于今生来世、对于众生、对于修菩萨道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保护措施。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得更好,都愿意自己能够修学顺利,而戒律就是很好的规范,让自己的心处于良好的保护之中。所以我们一定要护持学处,而护持学处的重点就是护心,身语相对是次要的。所以,要知道心最重要,失坏了心就失坏了戒律,如果保护好心就能够保护好学处,如果不护此心就不能护学处。
- 6 -
第五品 正知正念品
前面我们提到小乘的别解脱戒,虽然它主要是身体和语言的约束,(比如五戒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是身体方面的约束,不妄语是语言上面的;再看沙弥戒、比丘戒,也是说身体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语言不能说这个不能说那个。)但护持别解脱戒的重点还是?心?,如果一个人的心非常耽著轮回中的世间八法,那么守持别解脱戒就非常困难,因为他的心对轮回中的世间八法很有兴趣,对于享受很有兴趣,所以要让他护戒就非常困难。
如果一个人的心处于出离心的状态,能够看破世间,守护别解脱戒的成功率就非常高,因为对世间的东西已经放下,就可以自然而然、很轻松地护持戒律。菩萨戒也同样,当我们的心处于利他状态时,很多戒律就可以自然守护,密乘戒也一样。所以守护好自己的心,就能够守护好自己的三乘学处。相反,如果不守护自己的心,就不能很好地保护学处,即便一段时间中外在的身语做得非常好,但也不能持久,因为心处于散乱状态;如果我们的心不调伏,守护戒律会非常辛苦。我们守护好自己的学处也是为了更好地调心,解脱最终也是因为调伏了自心而获得。解脱是在心上安立的,而不是在身体上,所以身语是次要的,心才是最重要的。
庚二(广说)分四:一、需护心之理由;二、护持方法;三、如是护持之功德;四、需精勤护持之理。
辛一(需护心之理由)分三:一、未护心之过患;二、护心之功德;三、舏义。
壬一、未护心之过患:
我们要了知没有护心会产生怎样的过患,护心有什么功德,任何事情经过权衡之后,再选择做就会非常努力,所以首先讲没有护心有什么过患。
众生不懂这些道理,如果菩萨不讲出来,众生通过自己的分别念思维,很多问题考虑不到,所以经由学习教法或学习以前菩萨的成道经验,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菩萨的经验之谈,能够帮助众生尽快的走上正道,所以现在我们就学习菩萨的成功经验。
不护心有什么过患?
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 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
- 7 -
第五品 正知正念品
如果放纵我们犹如狂象一样的心,后果是将在无间地狱中感受很多苦难。世间当中没有驯服的狂象,能够做的伤害是有限的,远远比不上放纵自己心的过患那么严重。
寂天菩萨善于通过比喻说法,此处也是为了让我们直观的看到不护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寂天菩萨使用了一个能使大家,尤其是当时印度人能够接受的例子。印度人都知道大象发狂之后的情况:两个国家军队开始打仗时,他们会派出一些大象,在象鼻上捆上宝剑,然后让大象喝酒,大象喝酒之后心就发狂了,控制不住自己,然后将大象驱赶到对方的军队中。已经发狂的大象群使对方根本无法抵挡,不管是人、动物、森林、城镇、房屋都会摧毁,这样的狂象群是非常恐怖、可怕的,会造成很大的灾难。寂天菩萨知道大家了知狂象造成的过患,所以他说:没有驯服的狂象造成的过患远远比不上放纵自己的心造成的过患大。如果我们不调伏自己的心,让心像狂象一样去放纵,就会?受难无间狱?,如果我们造了无间罪或者类似无间罪,死后就会不经中阴身直接堕入地狱,不间断地受苦,而且时间漫长。
造无间罪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没有调伏自己的心,放纵了自己的心。杀父、杀母,被利益所驱动破和合僧,或者出佛身血、杀阿罗汉,都是因为没调伏自己的心。有时仅仅为了得到财富,未如愿时,心就狂野起来,控制不住;有时是因为嗔恨,总而言之出现这些情况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调心所致。此处只是以无间地狱为例子进行宣说,其实很多罪恶、痛苦的事情发生,都是因为没调伏自己的心所导致的。
无间地狱以上有七个热地狱,从复活地狱开始,他们的因,都是杀生、偷盗僧众财物等严重恶业,这些恶业也是因为没有调伏心而导致的,所以如果放纵自己的心,就会造很多罪业,业果不虚,定会感受痛苦。没有驯服的狂象看起来很恐怖,但它能伤害的程度非常有限,根本无法与放纵自己的心相比,但是一般人思维颠倒、没有智慧,总觉得放纵自己的心,没什么可怕的,反而认为大象发狂,是非常恐怖的。他们对外在的洪水、大楼失火、恐怖分子的袭击非常害怕,其实这就是一种颠倒,也就是一般众生智慧短浅之处。以佛的智慧观察,这些情况导致的最大灾难是夺去自己的生命,或者是让自己损失一些钱财,这只是今生中短暂的痛苦而已,而无间地狱的痛苦是无法描述的,要在很长时间中不间断地感受难忍的痛苦。因众生根本不了知这种严重性,所以,此处菩萨就把众生非常害怕的狂象和不重视调心而放纵自己的心两者并排在一起分析观察,让我们了知,不护心的过患远远严重于遇到那些灾难。
- 8 -
第五品 正知正念品
当我们了知放纵自心,不调伏自心的过患如此之大后,我们就会懂得调伏自己的心在整个修法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针对修学大乘的人,放纵自己的心就意味着远离了菩萨道,如果调伏自己的心,就走上了修持菩萨道的正轨。我们不了知这些道理,我们就是形象上的大乘行者。
壬二(护心之功德)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癸一、略说:
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 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
此偈颂第一、二句讲的是一种方法,第三、四句是它的结果,也就是正确的方法产生贤善的结果。
前面提到过的,正念就是不忘失善法,平时我们在修法的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应念念忆念善法,比如:利益众生、修学佛法,自己要善良等等,这样忆念善法的心就象绳子一样,将我们犹如狂象的心拴住,不放纵它。所以,用忆念善法的正念拴住我们的心,心和正念连起来,起心动念都不离正念。
以前的大德也讲过这个比喻,心就象狂象或是一匹马,正念象绳子,一边套住狂象或马的脖子,一边系在桩子或大铁柱上,主人会经常来巡视。其实来回巡视的人就代表正知,正知就是观察自己的三门,马的主人来回巡视,就相当于经常观察我们的身、语、意处于怎样的状态。象或者马拴在绳子上,这是心念正法,就是不忘正法,这个桩子就是不放逸,或者说是善法,正念是不忘记善法,所以这个桩子不要松,如果松了就会后患无穷。
所以我们要以正念索,拴住我们犹如狂象般的心,以此来调伏自己的心,将自己的心专住在忆念善法的正念上,如果能够这样调心,就会有两种积极的结果。一种结果是消除一切怖畏。一种结果是获得安乐和福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切的怖畏都来自于恶因。怖畏只是一种果,它来自于不好的业、不好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够经常调心,断除恶业,业已断除,就不会有怖畏的果发生。或者,如果我们的心安住在一切万法实相的本体上,或忆念利益众生的大善法上,我们就不会有怖畏。
因为我们忆念善法,调伏自心,断除了恶业,所以这本身就是大善法。有了这种调伏心的善法,结果必然是善妙的,可以获得世、出世间的快乐。或者因为自己的心处于善法中,必然是快乐的。这就是护心的功德。
- 9 -
第五品 正知正念品
按照我们心的特点,每个众生都想离苦得乐,当了知了不护心的过患,护心的功德后,一个正常的人很自然的就会选择护心,因为护心能够离开过患,让我们得到利益。
癸二(广说)分二:一、遣除怖畏;二、修持善法。
前面第三、第四句讲到?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广说的两个科判分别对应前面第三、第四句颂词。
子一(遣除怖畏)分二:一、真实宣说;二、依据。 丑一、真实宣说:
虎狮大象熊,蛇及一切敌, 有情地狱卒,恶神并罗刹, 唯由系此心,即舏彼一切, 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
世间上有各种怖畏的对境。在旁生界,众生害怕老虎、狮子、大象、熊以及毒蛇等,这些旁生由很强的恶业投生,比如毒蛇,投生毒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嗔恨心很大,所以死后自然转成毒蛇,有强烈嗔恨心的业的缘故。所以很多众生看到它们之后,就自然而然生起强烈的恐怖心,这是来自旁生界的威胁、怖畏境。?一切敌?:可以理解成在人间怖畏境。在人间我们有很多的怨敌,比如因为某个因缘,自己和某个人反目成仇,或者是通过宿世、父母上代留下来的恩怨导致的宿仇,还有现在的恐怖分子,社会上的不良分子等,都是引起我们产生不安全感的来源。
?有情地狱卒?,地狱是有情去感受痛苦的地方,所以叫有情地狱。在有情地狱中,有很多狱卒:牛头马面,阎罗王等,狱卒专门负责惩罚罪人,所以地狱的众生看到狱卒时,也是极其的恐怖。?恶神并罗刹?:凶恶的鬼神和食人的罗刹,这些都是能够让众生产生恐怖的对镜。
颂词中讲到六道中让我们产生恐怖的对境。前面提到虎、狮、大象、熊、蛇可以归在旁生道;‘一切敌’可以归到人道中;?有情地狱卒?是地狱道;‘恶神并罗刹’是饿鬼道。天道方面,倒不一定有很多怨敌。因为天人一般
- 10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入菩萨行论辅导第五品(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