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清专制皇权的加强
1、明太祖废丞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清初承袭明制,设内阁管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清朝设军机处:雍正帝设军机处。
清朝设军机处: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 权限:上传下达(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
积极作用:简化处理政务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结果: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3、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 康熙帝△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①平定三藩之乱;
②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吏属福建省,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③平定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
④民族政策:崇尚儒家文化,缓和满汉矛盾,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多伦会盟,接受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册封班禅等;
⑤维护国家主权: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打退了沙俄的侵扰;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
1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2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 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 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 A.延续元朝典章B.继承华夏传统C.复兴汉唐制度D.回归周朝典制 4.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
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5.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6.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7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
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8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9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A. 清B.明C. 汉D.秦
10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A.决策B.行政C.监察D. 司法
11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A.实行了内阁制B.设立了军机处C.实行了分封制D.郡县制受到挑战 12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3服饰是—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5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中得到的却切信息是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栝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C.明朝激励加强专
制皇权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14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15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6明太祖废除丞相的根本原因是( )
A.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B. 六部全力扩大后,宰相已经形同虚设 C. 丞相胡惟庸阴谋篡权所致 D. 皇帝要在臣民中树立“勤政”的形象
17废除丞相制度以后, 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A. 三司B. 枢密院 C. 内阁D. 军机处 18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表现有
①皇帝的谕旨可以迅速传达到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②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③军机大臣掌握了国家最高决策权 ④避免了皇帝决策的失误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 D. ①③
19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步增大,主要在于(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 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 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D.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 20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
A.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C相权重新得以恢复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21下列史料最能反映清朝军机处地位和性质的是( )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22《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序主要体现了( )A.皇权的独尊B.中央集权的强化C等级制度的森严D文化专制的扩展 23图5所示为我国古代某个时期的疆域。为此疆域的确定做出直接贡献的皇帝是( )
A.秦始皇B.北委魏孝文帝C.唐太宗 D.康熙帝
24、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大明律》之外,还编纂了刑事案例《大诰》。《大诰》法外施法,使用了很多酷刑,如
断手、廷杖等。这一现象反映出 ( ) A法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B中央集权制度和空前加强C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D君主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 材料题1.世界文化遗产荟萃(8分)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摘自《清圣祖实录〃康熙帝》
⑴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4分)⑵今天我们对长城价值的认识与康熙有何不同。(4分) ⑴清朝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蒙古部落与朝廷的关系更加密切;(2分)
康熙认为修德安民方是守国之本,(1分) 随着军事武器的变革,长城的原有的防御作用降低(1分)
⑵康熙主要从政治,军事角度来认识长城;(1分)今天我们主要从历史文化角度认识长城,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团结,顽强抗争精神的象征(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3分) 2、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连续不断的文明,这其中有地理、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的是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有助于中国文明连续性的),还有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制度演变的趋势及其对中华文明连续性所起的作用。(6分)
(2)材料二中“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是指什么?(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4分)
(1)制度:中央集权制度。(2分)趋势:皇权不断强化(2分),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2分) 作用:有效维护、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2分,答材料一中“有助于?? ,又有助于??, 是?? 政治基础”同样给2分。) (2)制度:科举制(2分)
作用:A、把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2分,答任一句话即给2分)
B、科举取士,把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 C、提供了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有助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2分)
3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实录》
(1) 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中央实行什么制度?(2分)当时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作用。(2分)
(2) 材料二中明太祖对秦、汉唐宋的相关评述正确吗?(2分)结合秦、汉唐的丞相制度简要分析说明。(2分)明太祖“罢相”的目的是什么? (2分)
(1)三省六部制。(2分)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2分)
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强化皇权;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2分)
(2)不正确。(2分)秦朝设置丞相等三公官职,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秦亡于暴政,而非中央集权制度;(1分)
汉唐的丞相制度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1分) 目的:强化君主专制制度。(2分) 4、阅渎以下材料: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一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一一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一一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逆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
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一一《元史?地理志》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2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1分)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1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的特征。
答案:(1)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
(2)郡县制;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统一。 (3)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 (4)疆域辽阔;行省制度;
(5)特征: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4明清政治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