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形式称作“硬山顶”。在常用的屋顶形式中排在屋殿、歇山、悬山之后,属于地位最低的屋顶形式。因此,常用在各类次要或附属建筑物上,也大量用于普通民居中。
硬山建筑也有大式和小式之分。最常见的为小式硬山顶建筑。如:常用于民居中正房或过厅的七檩前后廊式硬山建筑;常用于民居中厢房或配房的六檩前出廊式硬山建筑;常用于民居中厢房、倒座或后罩房的五檩无廊式硬山建筑等(4-9)。大式硬山建筑常用作宫殿、苑囿、陵寝、寺庙等建筑群中的附属建筑或配房、大多不用斗拱。若使用斗拱,也只做简单的一斗三升成一斗二升交麻叶等不出踩的斗拱。
硬山建筑的正身梁架为普通的抬梁式构架。硬山建筑中有特色的构架为贴山墙处的“排山梁架”。排山梁架中常使用山柱(4-10)。山柱立于台基之上,柱顶承托脊檩。山柱将排山梁架分为左右梁部分,使各梁架分别变为由上至下的单步梁、双步梁等(4-11)。排山梁架全部包在山墙内,室外看不到。但室内常将山墙与柱相交处做“八字门”露出柱体。 大式硬山建筑常用园椽,而小式硬山建筑有使用方椽者。普通民居常常只用檐椽,不用飞椽,称为“老檐出”做法。 3、悬山顶
悬山顶建筑的正身梁架和硬山顶建筑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悬山建筑左右两山处的均向外挑出。所以称为“悬山”,又叫“挑山”或“出山”。梢檩向外挑出长度有两种做法。其一,由山面柱中向外挑出的长度等于檐出尺寸;其二,由山面柱向外挑出四椽四档(4-12)。
为了保护挑出的檩头,在各檩头的外面需钉上一块叫做“博缝板’的木板。为了增加建筑的美观,博缝板的端头常做成“霸王拳”状(4-13)。
悬山建筑的山墙有三种做法:其一,象硬山式建筑的山墙一样直砌到顶,仅把挑出的檩木和燕尾板露在外面。其二,将山墙砌至各层梁下皮,并沿瓜柱向上折砌,使山墙呈阶梯状,把梁架局部露出。这种做法称“五花山墙”(4-14)。其三,山墙只砌至大柁下皮,梁架上三角形空挡处用“象眼板”封起来。 4、歇山顶
歇山顶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中的地位仅次于屋殿顶,所以在宫殿、陵墓、寺庙、园林、贵族府邸等建筑中被大量使用。从外观看,歇山顶好像时悬山顶和屋殿顶结合而成。其上部有前后两面坡和山花、博缝,宛如悬山顶;其下部前后左右四面坡,又如同屋殿顶。所以歇山定即庄重又轻盈。 (一)、两山破面做法——歇山收山
1、檐椽的承接:歇山顶前后两坡面的檐椽承接做法与庑殿顶相同。其两山坡面的檐椽前端搭在檐檩(或正心桁)上,后尾插入采步金梁的预留椽碗中。采步金梁这个构件在宋代建筑中已有雏形,叫做“系头栿”在明代常以桁檩的形式使用,叫做“采步檩”;直到清代才形成了“身似梁,端头似檩”的“采步金梁”。 2、采步金梁的承接:采步金梁的承接有两种方法,即顺梁法(4-15)和趴梁法(4-16)。趴梁中的趴梁,既是承接采步金的梁架,又是梢间的金枋(又称老檐枋),所以改称“金枋带趴梁”。 (二)、两山山花、博缝做法:清代规定:歇山顶山花板外皮位于山面檐檩(或正心桁)的檩中向内一檩径处(4-17)。由此确定了脊檩(脊桁)向外挑出的长度。山花板外面,沿前后两坡屋面举折安装博缝板。山花板装订在里面由草架柱和穿构成的木架上。草架柱外面承托山花板,上端顶托悬挑出来的檩(桁),每根檩桁
下设一根草架柱。草架柱在水平方向由穿(又称“横穿”或“穿梁”)连接起来。草架柱和穿枋为方形断面。草架柱的下端立在踏脚木上,踏脚木放在山面檐椽上,其底面按檐椽举度做成坡面,所以断面为直角梯形。踏脚木与檐椽用铁钉或铁件固定,两端与下金檩相交。若檐步步架较大,脚踏木可从下金檩下皮穿过,直达角梁侧面。山花板由木板拼成,起分隔室内外的作用。博缝板用以遮盖外露的梢檩,并有美化作用。以上这种做法称作“收山”。
5、攒尖顶:攒尖顶是一种屋顶各面向中间交汇,形成中央尖顶的屋顶形式。这种屋顶形式在中国古建筑中使用相当广泛,其大量使用在园林建筑中的亭子上。其平面形式眼有圆形,方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屋面可以做成单檐、重檐、三重檐等。
(一)单檐方亭:单眼方亭的下部构架——柱子,额枋等与一般建筑相同,唯柱头上设角云,用以承接檐檩。角云又叫做“花梁头”。上部构架有两种做法: 1、趴梁法。即“井字梁”法。一般沿进深方向放置两根长趴梁,梁两端趴在檐檩上,平面位置在金檩平面的中轴线处。在面阔方向设短趴梁,趴梁两端在长趴梁上,组成“井”字形的上部构架,其上再放金枋,金檩等构件。
2、抹角梁法。抹角梁放置在与面阔和进深均成45度的位置上,梁两端搁置在檐檩上,梁轴线必须穿过交金檩的交点(4-18)。4根抹角梁组成上部构架,以承金枋、金檩、角梁、由戗、雷公柱等。 (二)、重檐方亭:重檐方亭的柱网有所谓单圈柱和双圈柱之分。 1、双圈柱:双圈柱重檐方亭相当于在单檐方亭外面再加上一圈围廊檐。内圈的金柱支撑上层檐,外圈的檐柱支撑下层檐。金柱与檐柱间用抱头梁、穿插枋等拉结。上层檐做法同单檐方亭(4-19)。
2、单圈柱:单圈柱的重檐方亭仅有外围的檐柱,而无内圈的金柱。显然室内的有效使用空间得以扩大,但是上层檐构架的支撑需特殊处理。通常采用井字梁法或抹角梁法。 (1)、井字梁法
井字梁法是先在方亭每边明间两柱间沿面阔和进深方向各架设两根梁,形成井字构架。在井字梁交接的节点处立童柱,以承上层檐构件。为加强井字梁,在两下常设井字随梁。随梁断面常与檐枋同高。井字梁梁头做桁碗,以承檐檩(4-20)。上层构架可采用抹角梁法。 (2)、抹角梁法
这里所说的抹角梁法是以抹角梁下层檐角梁的交点为支点,以下层檐角梁为桃梁,将整个上层檐构件做在下层檐角梁悬挑出的后尾上。下层檐角梁后尾做透榫,插入上层构件4棵悬空的柱子上。垂柱头可做成雕饰(4-21)。下层抹角梁的平面位置应设在下层檐步架2/3处,使下层檐角梁的后尾不致挑出过长,并应用铁件加固下层檐角梁与上层悬柱交接的节点。 四、屋面材料
因为古代的建筑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所以屋顶的用材也不一样。一般的屋顶为木构架的,采用的木料为普通的松木、杉木等,皇宫使用的高规格的建筑材料有金丝楠木,黄花梨等。瓦面老百姓使用的是黑陶瓦。皇宫、寺庙、王宫贵族等使用的是琉璃瓦,对瓦的颜色按照等级的要求也做了界定,皇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使用专用颜色--黄色,(如故宫)王爷贵族和寺庙等使用绿色,蓝色代表天,只有天坛这个祭天的建筑使用蓝色瓦面。黑色为乡绅富豪等建筑使用。饰物的使用要求比较严格,彰显王者风范的龙、凤、瑞兽等使用在皇家建筑上,普通百姓不
能使用龙凤狮牡丹等饰物
五、中国古建筑屋顶建构的“礼” 中国形成数千年文化传统,“礼”居功至伟,对于礼的论述举不胜举。儒家思想维护“礼治”,它是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和以维护宗教等级制的核心。中国屋顶对于礼的体现丰富多彩,建筑从型到色彩的应用,并非以表面上的视觉美感为依据的,而主要是以文化上的内在关联、功能上的实际需要,以及尊卑分明、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为依据的。
纵观历史,以封建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中国社会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礼制体系。“礼”在中国不仅以法律的形式出现,还成为伦理、宗教、艺术等各方面共同尊崇的文化准则。因此,在建筑领域,虽然建筑装饰易于表现人们的主观审美意趣,但其表现形式并不能随心所欲的创作和应用,而是要合乎“礼”的精神,是带有某种特定的暗示“地位”、“身份”的标志物。在这种强权制度下,建筑装饰明确地要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即带有“政教”的性质。“礼”的目标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等级秩序。因此,严密的等级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成为标志等级名分、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建筑上的装饰构件和纹样等也都具有其独特的含义。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是整座建筑很重要的部分,它那远远伸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檐口曲线、由举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也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独树一帜的特色所在。硬山、悬山、歇山、庑殿、卷棚、攒尖等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多种多样,使建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宫殿及坛庙建筑多庑殿、歇山屋顶,而在民居建筑中以悬山和硬山为主,而按“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的等级次序,也折射了“礼”制影响下形成的封建尊卑等级特征。庑殿、歇山屋顶分别都有正脊、垂脊和戗脊之分,这些“脊”是指屋顶凸起的交接部位,由于其所处的位置不同故形态也有所不同。脊饰的最初功能是压住瓦片和屋脊收口的结构构件,是脊端节点的构造衍化,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以装饰为主的构件,用以彰显屋主及建筑本体的身份和地位。屋顶所装饰的造型以图腾崇拜为基础,是儒道佛思想与世俗观念相结合的产物,以动物种类居多。屋脊上走兽的排列是有严格顺序的。歇山式屋顶戗脊(庑殿式屋顶垂脊)的最前端通常都会有一个骑着小兽的仙人作为领队,走兽便在仙人之后,顺序依次为龙、凤、狮子、海马、天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之后还有戗兽收尾,旁边还有一只垂兽保驾。房屋品级的不同也决定了走兽的数量,如作为封建帝王朝廷的故宫太和殿屋顶的角脊上吻兽最多,有10个;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官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小兽为9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小兽为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小兽又减为5个;级别最低的配殿,仅有1个吻兽。清代以来,对走兽的大小、奇偶、数目等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必须是一、三、五、七、九等单数。故宫太和殿的角脊上坐着十个琉璃小兽,虽不符合官家的要求,与众不同却也是地位的显现。
中国古建筑屋脊上装饰艺术赋有民族特色,富于魅力。建筑屋顶脊饰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无知载体,经历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与演变,呈现出一幅丰美鲜活的历史画卷。魏晋的朴实古拙,大唐的雄壮威严,宋代的纤美灵修,明清的端庄瑰丽,脊饰风格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的忠实、无声的洋溢着一部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史。它彰显着权利与地位,传承着名族文化,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世界的愿望,凝聚着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成为中国古建筑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后记
参考文献:
张驭寰—《古建筑勘查与探究》 刘敦祯—《中国古代建筑史》 龙庆忠—《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 萧 默—《中国建筑艺术史》
班级:城市规划1151
姓名:董哲
学号:16
指导教师:尚彾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建筑史论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