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教师用尊重知识、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的学风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见解。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集思广益,组织学生讨论、辩论,营造一种竞争、和谐的探究环境。
其次,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自主推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比如在必修一的教学中,内容基本属自然地理,不少内容如地球运动、大气环境等有关章节需学生进行逻辑性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此时学生还未学过立体几何、物理知识,理解难度就比较大,学生学习一直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采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在问题情景中引导学生该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主动探索,培养问题意识。如在热力环流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回忆烧开水的情景,让学生讨论为什么锅中心的水向上翻滚,而四周的水又下翻?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气温、气流、膨胀上升、冷却下沉、气压等词,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黑板上的名词。这个图实际是学生提出的一个假设,假设是否正确,再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理解热力环流。这样一个提出问题的过程比以前老师单纯的讲述收到更好的效果,学生也获得更巩固的知识。 (二)总结出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技能的方法
1.教师的示范读图是学生读图的镜子,大部分学生对于读图相当于一张白纸,你怎么教,他怎么学。教师的示范显得非常重要。课堂示范读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告诉学生读图先读图名,知道你读的是什么图。二是要看图例,帮助学生指出代表不同地理因素的符号,不同符号代表着不同的事物。如城市及城市的等级符号、各种矿产的符号、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地形图等。三是将一些近似概念进行比较,通过指图加以区别,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2.学生读图练习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环节。
读图是大脑收集地理事物、地理信息的过程,是提高初中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环节。看懂地图与熟悉地图是理解地图的重要准备,又是进一步学习地图知识与地图技能的基础。读图练习中,要读的对象较多:有的是分布于地图各个部位的散点,如城市,矿山等,有的是
11
蜿蜒曲折于地图上的各种形状的图形,如海洋、陆地等。对于地图上这些不同形式的符号,在读图时要区别对待,以便较为准确地把握这些符号所代表的地理因素。例如:读甲、乙、丙、丁四地气温和降水量月份分配图,回答问题:图中四地的气候条件最适合种水稻的是?
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不同的气温与降水的组合就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甲图中最冷月(1月)气温在0℃以上,7月份气温高;降水分布不均,冬季多,夏季少;结合气温与降水,可判断甲地为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乙地气温最冷月在0℃以上,降水季节分配相对均匀,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同样的分析方法,可判断出丙地为温带季风气候,丁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次,分析第二个因素——水稻的分布区,水稻是一种喜温喜湿的农作物,主要分布在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区,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亚、南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相比较而言,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更好,更适合种植水稻。对于这样的练习题,需要学生根据图会准确地判断出各种气候类型,然后结合题干要求,做出准确地判断。
3.学生填图是提高学生读图技能的不可缺少环节
学生填图是大脑对已有的地理事物、地理信息进行再现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读图技能的不可缺少环节。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填充图册,让学生在对所学内容有印象的情况下进一步熟练掌握图上信息。通过对地理填充图册的运用,学生将大脑中已有的地理图像进行分析、记忆,并动手填图,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
12
读图、记图能力。
4.学生拼图、补图、绘图是提高初中学生读图技能的最有效方法。 拼图,就是把分省(或国家)图拼成一张完 整的地图。在讲政区图时可以采用这个方法,既有趣又能加深学生的记忆。
补图,是填图的另一种形式。在复习时,我有意画一些不完整的图让学生补画完整。如降水柱状图、气温曲线图,只画出其中的一大部分,留有一小部分让学生补充完整。如下图把地球补充完整就很好判断出地方时等信息了。
绘图,是读图过程中的主要动手环节。它包括彩描黑白地图的点、线、面,绘制各种分布略图、示意图、剖面图、统计图等等。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如复习地球的公转时,要求学生绘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以及地球的公转图。
学生绘图是读图过程中的“动手操作”环节,是大脑对地理事物、
13
地理信息进行提炼、加工、再现的过程,是提高初中学生读图技能的最有效方法,而在复习中往往被忽略。它包括彩描黑白地图的点、线、面,绘制各种分布略图、示意图、剖面图、统计图等等。自己动手绘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
(三)基于课题研究写成了两篇相关教学论文,《浅析地理学科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方法与策略》与《从2014年江苏地理高考题看地理图表教学》。
高考是我们高中教学最终的试金石,是课程标准规定之依据,也
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标。地理学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彰显着明显的与时俱进,体现出新的课程理念。每年高考以能力立意为主,图表丰富、形式多样,注重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通过考查学生对资料的分析和判读能力,反映学生对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阐释和运用水平。不管考查人文地理还是自然地理,大多通过图表来阐述。所以地理图表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训练读图能力,获取有效信息。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课本上的地图是必须要记住的。同时要在原来读、填、绘、记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复习,通过对课本上的地图强化复习,巩固地理知识。对于区域地理部分,要用地理课本中的理论,形成一定的知识模式,必要时可以套用回答一些问答题。比如,回答关于区域发展措施的问题,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来回答: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生态环境。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地图既是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工具,也是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比如2011年第43题图15“北京市简图”,图16为“北京城市功能空间布局示意图”判断地租最高水平的地区以及工业地带的分布,这些信息的获取都要依赖于对地图的分析。再如2012年第10题就要取决该地区地质、地貌示意图的判断,基于对向斜的判断才能最11题作出正确的选择。
14
一般较难的图,如光照图、气压带风带图、季风图、锋面图、洋流图、自然带图、等值线图,读懂其常见的图示即可。学业测试题考查较难图时都是呈现常见的图示。多联系学生生活,强化实例分析,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小高考题目强调灵活,主要是综合分析能力增强。 八、研究后的思考
这次的微型课题研究,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如何研究课题,用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去认真地做一件事,不论成效结果怎样,坚持就是一种成长。研究过程中,要参考大量的资料,对比相关的概念,做问卷调查,写分析报告,收集材料等等,这些工作全由一个人完成,由之前的难以想象到完成后的难以置信。当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一是由于缺乏课题研究的学习与经验,对于一些概念没有搞清楚,比如“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就没有很清晰地理解是对什么进行界定,怎么界定。二是对于过程中的一些数据材料没有及时整理归纳,最终材料显得不系统。三是对问卷调查的内容选择上不够细致,没有明显的针对性,系统性也不够强。四是与学生的沟通上不够细心,引导作用不明显,对待问题的现状、原因与措施挖掘的不够深刻,总结得尚不够细致。由于本人经验及能力各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得出的研究成效局限于以上内容。这次微型课题结束后,课堂依然在继续,探讨依然在前进。地理学科的时代性也要求着我们的教学要适应新的需要。今后,我们将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重点放在进一步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图像系统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经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一定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不足。有了这次亲身实践,我定会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加强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的研究学习作铺垫。
淮安市车桥中学
张 媛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结题报告(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