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1-1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小数大小比较容易犯错。这两点让我思考:学生学到多少知识,很大程度上并不单单取决于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大小,很多时候跟学生的学习习惯密切相关,因此,这个是老师不可忽视的问题。

《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小数点的移动是这个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内容,正好那天学校请来郭老师对我们学校数学教学进行指导,郭老师正好听了我的这一节课。听完郭老师的评课,我受益颇多。

首先,是解析教材,记得听郭老师讲过两次话,他都是把解析教材放在首位,由此可见,教师对教材的解析尤为重要。而在这里,我做的不够的地方就是:太小看教材知识的难度,学生练习不到位,过少等问题导致课后遗留的问题较大。

针对郭老师的指点,我对自己这堂课的教学作如下反思: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开课开门见山、联系实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中教师对知识点设计和涉及的面比较广,对题型和易犯错的知识点掌握较全面。做得有欠缺的地方有:1.随着整堂课的进行,老师没有很好的抓住所有人的注意力,学生参与面不够(这个也是我教学一直的弊端);2.学生自我探索、小组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过短,老师教授的时间过长,这样不利于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获取知识。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通过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学生理解的最深刻,最容易掌握。老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领会。3.练习不够,整节课我比较注重学生总结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而忽略了练习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缺少小数点向左移或者向右移时候数位不够时候怎么办的练习(应该是在开头或者末尾添零,添几个零学生很容易出错,还有变成整数以后小数点和开头的零都应该去掉等问题,老师没有明细)。练习时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大部分,以后要加倍重视。

接下来的一个课时,是小数点移动规律的反过来运用,也就是根据小数扩大或者缩小相应的倍数(几分之一),来判断小数点移动的情况。学生对这个还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根据小数扩大或者缩小相应的倍数(几分之一),来对应小数点移动的情况不是很熟练,所以写起来有些费时,还容易出错。

总之,我觉得做老师一定要充分挖掘和把握自己的角色,不要越俎代庖,也不要太过分手,要做到有的放矢,还真是一门需要好好研究的学问。

《名数的改写》

小数和单复名数的互化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学生掌握并熟练应用有一定

的困难。概念主要是名数、单名数、复名数三个,包括单名数改单名数、单名数改复名数、复名数改单名数这些共3类。要由教师运用准确、科学、清晰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与表述,进而形成数学概念。学习这个知识点之前,要对于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方法、常用的计量单位的名称、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一定要熟练掌握,不相邻的单位之间的进率也要会推导,学生明确了这些,知识点迎刃而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强化了知识掌握的灵活性。

针对以上预期的难点,我和学生一起总结了如下改写的三部曲:1、判断。先判断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还是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从而决定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2、想。要想清楚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100,还是1000。3、移。根据上述两个方面判断确定小数点应该向左还是向右移,移动几位。

反思得出得出要注意的问题:1、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方法学生掌握的不够熟练(进率是10还好说,进率是100、1000或60的就有些困难)。 2、常用的计量单位。常用的计量单位有哪几种?每一种又有哪些单位?3.学生对“量”、“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概念掌握不够清楚。 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把高级(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的算理和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改写。4.要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梳理。

《求小数的近似数》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在本课教学中重点把握了三个教学重难点,即: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精确到什么位;省略什么位后面的尾数”这些要求的含义;表示近似数的时候,小数末尾的“0”必须保留,不能去掉;连续进位的问题。

利用豆豆的身高创设情景,选材始终贴近生活,提出问题:0.984大约是多少?学生独立思考,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出示求0.984保留整数部分和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在教学设计时预设到学生可能很难回答出0.984保留一位小数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来引导学生思考,这里容易出现争议,到底是1.0还是1?使学生明确近似数1.0,精确到十分位;近似数1是精确到个位,所以1.0比1精确的程度高一些。也就是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近似值就越精确,越接近原来的准确数。

另外,学生对于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不很乐观了。主要的原因有:第一:学生不知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该如何处理。第二:学生往往把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相混淆。

我这样跟学生区分: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方法相同,后者的改写是移动小数点,其实前者也是移动小数点,只不过运用了我们后面所学的小数的基本性质,把小数点后面的零去掉了。另一方面,讲清求近似数需要省略后面的尾数,所以求的是一个数的近似数;而改写成以“万”

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或八位,加一个单位就可以,没有改变数的大小;第三,多讲多练,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自悟。

这两个课时做得不足的地方有:没有放手多让学生思考,多让学生自行探究,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了,老师过多“带”着学习反而会令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新知识。

-

人教版四数下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主要是解决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分化与概念的运用,在概念的运用中提升学生的智能。以下五句话,是本单元有效教学的很好做法。

一、在操作探究中形成概念

本单元的概念主要有:什么叫三角形?什么叫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和。

1.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在画一画中探究三角形的概念。

让学生自主画一画任意三角形,讨论交流得出所画的三角形的三条边是线段。然后再讨论交流以下二个问题

(1)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什么叫三角形?

学生通过预习,通过探究学习的过程,从而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2.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在画一画中探究三角形的高

作高,已经在四年级上学期学习过,这个不是问题。但是重点要放在作钝角三角形的高(这是作高的教学难点)。理解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关系。

作完高后,再让学生交流讨论,什么叫三角形的高?

3.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在做一做中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课前,让学生做一做三角形框架和平行四边形框架,课堂上,教学生对角拉一拉自己所作两个框架,从而在探究中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

4.课前,让学生剪一剪P82安排的三组纸条,在课堂上摆一摆,在摆一摆的过程中探究得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5.让学生分组探究三角形的分类

(1)按角分类

教师课前用A4纸编印好不同大小,不同位置(变式图形)的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若干个,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分类学生通过预习与分类的探究,能够将三角形分为三类,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分类?从而形成按角分类的三类三角形。

(有的老师让学生先量一量各个三角形的角,然后再分类。这样做没有必要,因为学生在四上已学过锐角、直角、钝角,学生凭眼睛基本上可以判断锐角、直角、钝角了。对于90度左右的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可以让学生借助三角板的直角区分即可)。

按角分类,得出三类三角形后,再探究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探究出它们的概念。

(2)按边分类

也可以采用,教师在课前用A4纸编印好不同大小,不同位置(变式图形)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学生探究后即可将三角形按边分成三类。然后再来探究为什么这样分类?从而得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三类。

按边分类得出三类三角形后,再探究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6.让学生量一量、拼一拼,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1)课前探究

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剪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学生进行课前探究,用量角器量一量各个三角形的内角,然后加一加三个内角的度数和,课堂上进行汇报。

(2)课堂探究

在学生课前探究汇报后,可以安排学生折一折、拼一拼,得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这样去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在对比练习中分化概念

这个单元,概念多且概念相近,容易混淆。需要进行对比练习,促进概念的形成与分化。对比练习题的设计,主要是抓住关键词,关键的字眼,让学生通过关键词的对比去分化概念。

例如:

(1)由三条直线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

(2)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

(3)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

三、在解决问题中运用概念

概念是否形成,要在解决问题中检验。问题能够解决,说明概念不但掌握,而且还能运用,这就达到教学目的。

1.将一个直角梯形,加上一条线段,分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2. 将一个直角梯形,加上一条线段,分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锐角三角形。

3.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加上一条线段,分成二个钝角三角形(或二个锐角三角形)

4.一个三角形,∠1=40度,∠2=30度,求∠3是多少度?它是什么三角形?

5.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内角是70度,另一个内角是多少度?

6.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40度,其中的一个底角是多少度/

7.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是50度,问顶角是多少度?

8.正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多少度?,

四、在知识联系中融会贯通

新知的学习,不能单一地进行,必须与旧知的巩固联系起来,让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联系。

1. 教学画三角形的高时,可以与画平行四边形的高联系起来,与梯形的高联系起来,同时也可以量一量这些图形周围各线段的长度,再求一求这引起图形的周长。

2. 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与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相联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在线全文阅读。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7949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