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标准化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重复的操练挤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 兑了学生宝贵的读书时间,他们成了“考试机器”而不是“会思考的芦苇”,对语文课的忽视导致大批学生心灵沙漠化,“让语文走进学生心里”,这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同心声。
产生问题的原面对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因分析 文字的水平,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在实践中意识到,编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互动,走向生活,走向智慧,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 确定的 小课题名称 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采取的措施与1、有选择的开展课本剧教学,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重要一点是要按一行动 定规范操作,同时又要灵活掌握,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老师要做好指导,一定要教会学生自主地进行编排,让学生自导自演,教师一定要给予一定的建议,但不是代办,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合作参与来完成,这样以来更能显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表演能力。 3、课本剧教学,既要有明确的目标,详细的过程,还要进行针对性的反思。教学的程序如何,学生态度怎样,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等等。并不是为了一时的热闹,而是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以及文章的主旨,更是为了让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经过反思,让学生之间提出不同的看法,进一步提高对课文深层次的认识。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积累,学会运用,学会创新的目的。 研究时间 2013年10月——2014年10月 研究需求 学生的课外与课堂的积极配合 学校指导小 组意见: 研 究 方 案 课题名称: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课题提出背景(为什么研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的编排更注重教材的灵活性、多样性、趣味性和广泛性,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了更加广阔的施展舞台。教学内容十分的有趣,许多课文都有着十分生动的故事情节。如果将课本内容编排成一个个简单的小品故事,让学生表演,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而且还能培养语文素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肢体展演能力。
二、课题涵义(课题的界定、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结合当前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发展趋势及本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养学生书写能力实践研究的课题,即从当地实际、我校校情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旨在实现学科教育的最优化和高效性。 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我所任教的2011届的25班和26班,实施了此课题的研究。通过具体的实验,采用读中找戏的引导策略,在课本剧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实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戏,变静态为动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在排演的过程中,同时融入学生对作品的主观情感,个人体悟,对人物的理解,对作品的把握,以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编演“课本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作能力、表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评判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加快人文教育的进程。 首先,编演“课本剧”,学生首先要深入阅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还要主动学习有关的戏剧知识,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其次,把记叙性文章改编成戏剧,剧本里有简单的舞台说明,还有大量的人物对话,这些语言都要求用词简炼、准确、生动,句子要完整,人物对话还要符合人物性格。表演时读音要标准,这就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再次,学生在表演时,为了使人物形象更生动,还要借助一些简单的道具,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去做,这对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独生子女,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 还有,编演课本剧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课文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演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这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想象能力。 第五,学生从编、排到演的过程中,要选课文、分角色、讨论分析人物、编写剧本、制作道具,要完成这一堆琐碎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他们的通力合作、齐心协力,这很好纠正了目前在独生子女中流行的以我为中心的小公主、小皇帝的作法,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首先,要挑选课文,选取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的课文,在选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决定选用,使学生充分参与,以调动其积极性。 其次,分角色朗读并分析人物形象。选好课文后,要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说话语气、性格,在读的过程中矫正字音、品味并学习语言,提高语感。通过读课文,让学生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讨论分析出人物形象。
再次,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编写剧本。第四.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做道具。 第五.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欣赏、评析“课本剧”,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第六.研究如何通过“课本剧”表演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兴趣。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 制定研究计划和筹备阶段 为了突出《新大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使语文教学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全组语文教师通过反复讨论制定了详尽的研究计划,并开始了各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14年1月--2014年4月 学习理论,分析现状,查找资料阶段 在开展“课本剧”教学前,我们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了《新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知识,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收集当前教改信息、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综合前两组的材料,分析学生现状,提出课题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 2014年5-10月 进行课堂教改,进入“课本剧”教学试验阶段.为使学生适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在开展“课本剧”教学之前,我们先开展了分角色朗读这一形式,使学生熟悉了课文内容,把握了人物形象,然后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编演的过程一般分为导、选、读、编、演、评六步,每一步都有相应的具体要求。 五、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 课题总结 自2013年10月至今,我开展 “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已经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在赵学刚主任的大力协助下,指导学生排演了《变色龙》、《威尼斯商人》、《孔乙己》三部课本剧。通过课本剧的排演,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加深了文本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我的论文《课本剧——语文教学中不该被遗忘的沃土》获山东省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
课本剧——语文教学中不该被遗忘的沃土
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纤细的情感,深邃的哲理滋润着学生心田,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温柔;有“芳草萋萋,落英缤纷”的诗意。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标准化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重复的操练挤兑了学生宝贵的读书时间,他们成了“考试机器”而不是“会思考的芦苇”,对语文课的忽视导致大批学生心灵沙漠化。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课?怎样才能让学生课下能够主动自觉的去学习语文?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意识到,编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互动,走向生活,走向智慧,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
一、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兴趣、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首先,形式新,学生学课文有兴趣。
改编剧本?选哪一篇?怎么编?你来演什么角色?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后才能解决问题。编演课本剧,戏剧的有关知识可是基础中的基础,过去学生对戏剧常识不愿学习,现在他们可 就主动学了。
其次,内容新,学生对语基有兴趣。 在编演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小说、记叙文改编成戏剧,剧本大部分是对话,而对话语言要规范,用词要准确,对话还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基的过程,也是语文素养得到提高的过程。
第三,思维新,学生对创造性活动有兴趣。 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演员,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到了极致,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相比照,不断调整充实,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策略的优化
主体教育论认为“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因此,我们的引导策略是在读中找戏,在戏中觅趣,在趣中显智,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表演中去。
1、在读中找戏,变静态为动态。在鼓励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把书读活,读出形象来。如果相机启发他们在读中找戏,那就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还能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将其静态的符号语言转化为动态的情境语 言。由于阅读材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转化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
⑴直接表演。在课文教学中,如接触到的课文,它有人物,有故事情节,甚至有对话,则可短时酝酿,分配角色,即兴表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⑵合理延伸。课堂教学中,如接触到一篇课文,它有人物、有背景,故事的拓展空 间大,则不妨鼓励想象力丰富的学生,顺应文章原意,通过内在线索,先圆通故事情节再进行表演。如《我的叔叔于勒》剧组进行的拓展表演:一个老水手,衣裳褴褛,瑟瑟缩缩地在船的角落里,菲利普夫妇偷偷摸摸愤恨的辱骂。 ⑶二度开发。若遇到一篇课 文,有人物、背景,但少情节、对话,则可因其内容先分组
讨论,共找“戏眼”,然后根据“戏眼”的需要,分头草拟对话,进行表演。《边城》一文改编难度很大,如何把诗化的小说语言演绎出来,而不失作者的原味?同学们忙开了,擅长丹青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的就配乐伴奏;懂电工的,摆弄音响和照明;长于写作的就改编剧本??在他们的通 力协作下,凤凰城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那清澈的小溪,别致的吊角楼,白色的小塔,青石上坐着的天仙妹妹和一只大黄狗,这个叫翠翠的少女,正满腹心事,那双似怨似喜的眸子透着薄薄的凄凉??明净的风光,朴素的民情,浪漫而温暖着我们。
2、在戏中觅趣,变封闭为开放。就课本剧而言,学生在戏中不仅应寻觅情趣,而且还要获得意境,变积累为开拓。如在编写《我的叔叔于勒》的剧本时,笔者就鼓励任教班中学生大胆地对原文进行改编和续编,学生们编出了很多曲折新奇的剧本。课本剧可以是独幕剧,也可以是多幕剧;可以是一个场面,也可以是多个场面。这就需要学生根据所选择的课文来安排或分解。如编演《范进中举》时,学生们就把它编成了多幕剧,有范进家、胡屠户的肉铺、考场、集市等多个场景组成。
3、在趣中显智,变应付为创造。每当将课本剧引进课堂时,学习氛围便显得异常活跃不能不说是一种“乐学”与“乐教”和谐共振的结果。
三、编演的步骤及要求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要按一定规范操作,同时又要灵活掌握,注意肯定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编演程序为选、读、编、演、评五步,每一步有相 应要求。
选。选文一般多是较生动的记叙性课文,所选课文要求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选用的课文篇幅如太长,也可选取其中一个段落层次。
读。要改编课文,需要引导学生读,一是读戏剧,明格式。通过认真阅读使自己具有编演的基础知识。二是读改编课文,要知背景,明主题,熟人物,并找出人物与环境及人物自身之间的矛盾冲突。
编。在学生编写课本剧时,切忌照抄课文,应让学生明确:1、本课所展示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冲突是怎样造成的,又是怎样发展的。2、无论是人物对话或舞台说明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删或增,既要适合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3、注重挖掘人物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潜台词。
演。演员首先要分析剧本和角色,明确剧作要表达的内容和自己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人物对话的表演是重点,应掌握好语速、语调和节奏,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第三,分小组表演,要求人人参加,每组推选几名出色的学生,在全班表演并给予适当奖励,若有条件,可以在全校进行汇演,年级与年级,班级与班级进行比赛,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
评。1、汇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由剧本改编者说“编后感”,演员说“演后感”,观众说“观后感”,重点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也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2、课文反刍,演出后对剧作的主题和人物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甚至还会有新的发现,这时可以提出几个高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实现语文水平的又一次飞跃。
有人说,编演课本剧好是好,只是教学时间不够,而且会不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呢?我们的经验是教读课文扎实地导,自读课文放手地学,以单元教学为主,编演课本剧为辅,每个单元只安排2课时左右,这种设计丝毫不会冲击正常上课秩序,而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演,要求学生读音正确,养成了他们重视
基础的习惯;因为演,要求学生能够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文章内容;因为演,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鉴别、欣赏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因为演,学生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作文见解独到,想象丰富,个性突出。
如果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心理因素比作一潭水,那么,我们的课本剧编演,就好比是投水之石,石击才能浪起。它将为学生打开一个新的活动天地,从而吸引千百万颗蓬勃向上的心。在那里,他们可以大显身手,他们年少旺盛的精力也将得到正当有益的引导。在老师的指导下,编演课本剧,换个味道学语文,学生们定会觉得“不一样”。
综观上述,笔者认为,课本剧的出现是必然的,课本剧受到欢迎也是预料中的,它一定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片绿洲。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本剧这种寓教于乐的“愉快教学”形式,改革了语文课堂教学,优化了育人环境,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进程。如能用好课本剧这一“教学之术”,定能优化“教学之道”。
主持人宣布展演开幕:
《变色龙》
《威尼斯商人》
《孔乙己》
教师总结: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教师小课题研究手册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