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 GDW 1376.1 — 2012
A3的D0位为终端组地址标志,D0=0表示终端地址A2为单地址;D0=1表示终端地址A2为组地址;A3的D1~D7组成0~127个主站地址MSA。
a) 主站启动的发送帧的MSA应为非零值,其终端响应帧的MSA应与主站发送帧的MSA相同。 b) 终端启动发送帧的MSA应为零,其主站响应帧的MSA也应为零。 4.3.3.4 帧校验和
帧校验和是用户数据区所有字节的八位位组算术和,不考虑溢出位。用户数据区包括控制域、地址域、链路用户数据(应用层)三部分。 4.3.4 应用层
4.3.4.1 应用层格式
应用层(链路用户数据)格式定义见0:
应用层功能码AFN 帧序列域SEQ 数据单元标识1 数据单元1 ?? 数据单元标识n 数据单元n 附加信息域AUX 图4 应用层定义
对于应用层需要加密的关键数据,加密的数据区包括:应用层功能码、帧序列域、数据单元标识及数据单元部分。
4.3.4.2 应用层功能码AFN
应用层功能码AFN由一字节组成,采用二进制编码表示,具体定义见0:
表5 应用层功能码定义
应用功能码AFN 00H 01H 02H 03H 04H 05H 06H 07H 08H 09H 0AH 应用功能定义 确认∕否认 复位 链路接口检测 中继站命令 设置参数 控制命令 身份认证及密钥协商 备用 请求被级联终端主动上报 请求终端配置 查询参数 7
Q / GDW 1376.1 — 2012
表5(续)
应用功能码AFN 0BH 0CH 0DH 0EH 0FH 10H 11H~FFH 应用功能定义 请求任务数据 请求1类数据(实时数据) 请求2类数据(历史数据) 请求3类数据(事件数据) 文件传输 数据转发 备 用
4.3.4.3 帧序列域SEQ
4.3.4.3.1 帧序列域SEQ定义
帧序列域SEQ为1字节,用于描述帧之间的传输序列的变化规则,由于受报文长度限制,数据无法在一帧内传输,需要分成多帧传输(每帧都应有数据单元标识,都可以作为独立的报文处理)。SEQ定义如0:
D7 TpV D6 FIR D5 FIN D4 CON PSEQ∕RSEQ 图5 SEQ定义
4.3.4.3.2 帧时间标签有效位TpV
TpV=0,表示在附加信息域中无时间标签Tp;
TpV=1,表示在附加信息域中带有时间标签Tp(Tp定义见本部分0)。 4.3.4.3.3 首帧标志FIR、末帧标志FIN
FIR:置“1”,报文的第一帧。 FIN:置“1”,报文的最后一帧。
FIR、FIN组合状态所表示的含义见0:
表6 帧 标 志
FIR 0 0 1 1 FIN 0 1 0 1 应用说明 多帧:中间帧 多帧:结束帧 多帧:第1帧,有后续帧。 单帧
4.3.4.3.4 请求确认标志位CON
在所收到的报文中,CON位置“1”,表示需要对该帧报文进行确认;置“0”,表示不需要对该帧报文进行确认。
4.3.4.3.5 启动帧序号PSEQ/响应帧序号RSEQ
a) 启动帧序号PSEQ
PSEQ取自1字节的启动帧计数器PFC的低4位计数值0~15。
8
Q / GDW 1376.1 — 2012
b) 启动帧帧序号计数器PFC
每一对启动站和从动站之间均有1个独立的、由1字节构成的计数范围为0~255的启动帧帧序号计数器PFC,用于记录当前启动帧的序号。启动站每发送1帧报文,该计数器加1,从0~255循环加1递增;重发帧则不加1。
c) 响应帧序号RSEQ
响应帧序号RSEQ以启动报文中的PSEQ作为第一个响应帧序号,后续响应帧序号在RSEQ的基础上循环加1递增,数值范围为0~15。
d) 帧序号改变规则
1) 启动站发送报文后,当一个期待的响应在超时规定的时间内没有被收到,如果允许启动站
重发,则该重发的启动帧序号PSEQ不变。重发次数可设置,最多3次;重发次数为0,则不允许重发。
2) 当TpV=0时,如果从动站连续收到两个具有相同启动帧序号PSEQ的启动报文,通常意
味着报文的响应未被对方站收到。在这种情况下,则重发响应(不必重新处理该报文)。 3) 当TpV=0时,如果启动站连续收到两个具有相同响应帧序号RSEQ的响应帧,则不处理
第二个响应。
4) 终端能同时处理多个请求。
4.3.4.3.6 帧序列域变化规则
帧序列域变化规则详见0、0,其中:S1、S2、S3分别表示链路传输服务类别,见本部分0。 启动报文PFC=14(S1服务) ,FIR=1,FIN=1,CON=0,PSEQ=14 PRM=1 (a)S1发送/无回答传输服务 启动报文PFC=15(S2服务) 接收正确 ,FIR=1,FIN=1,CON=1,PSEQ=15 PRM=1确认报文 PRM=0,FIR=1,FIN=1,CON=0,RSEQ=15 接收正确 RSEQ1=PSEQ=15 (b)S2发送/确认传输服务
启动报文PFC=16(S3服务) 接收正确 ,FIR=1,FIN=1,CON=0,PSEQ=0 PRM=1响应报文 PRM=0,FIR=1,FIN=0,CON=0,RSEQ=0 第1帧响应帧 RSEQ1=PSEQ=0
响应报文 第2帧响应帧 PRM=0,FIR=0,FIN=0,CON=0,RSEQ=1 RSEQ2=RSEQ1+1=1 第3帧响应帧 响应报文 PRM=0,FIR=0,FIN=1,CON=0,RSEQ=2
(c)S3请求/响应传输服务 RSEQ3=RSEQ2+1=2
图6 帧序列域变化(一)
9
Q / GDW 1376.1 — 2012
启动报文PFC=18(S3服务) PRM=1,FIR=1.FIN=1,CON=0,PSEQ=2 重发1次 接收正确 响应报文 PRM=0,FIR=1,FIN=1,CON=0,RSEQ=2 接收错误或超时 启动报文PFC=18 PRM=1,FIR=1,FIN=1,CON=0,PSEQ=2 接收正确 响应报文 PRM=0,FIR=1,FIN=1,CON=0,RSEQ=2 (d)S3请求/响应失败重发传输(一)
接收错误
启动报文PFC=18(S3服务) PRM=1,FIR=1.FIN=1,CON=0,PSEQ=2
超时
启动报文PFC=18 PRM=1,FIR=1,FIN=1,CON=0,PSEQ=2 重发1次 接收正确 响应报文 PRM=0,FIR=1,FIN=1,CON=0,RSEQ=2 (e)S3请求/响应失败重发传输(二)
响应报文PFC=19 PRM=0,FIR=1,FIN=0,CON=0,启动报文PFC=20(S3服务) PRM=1,FIR=1,FIN=1,CON=0,PSEQ=4 启动报文PFC=21(S3服务) PRM=1,FIR=1,FIN=1,CON=0,PSEQ=5 = 响应报文PFC=19 PRM=0,FIR=0,FIN=0,CON=0,= 响应报文PFC=19 PRM=0,FIR=0,FIN=0,CON=0,RSEQ=5 响应报文PFC=19 PRM=0,FIR=0,FIN=1,CON=0,…… = 启动报文PFC=26(S3服务) PRM=1,FIR=1,FIN=1,CON=0,PSEQ=10 (f)多通信服务传输
t
t
发送和接收时序
响应报文PFC=21 PRM=0,FIR=1,FIN=1,CON=0,= 响应报文PFC=20 PRM=0,FIR=1,FIN=1,CON=0,RSEQ=4 图7 帧序列域变化(二)
10
Q / GDW 1376.1 — 2012
4.3.4.4 数据单元标识
4.3.4.4.1 数据单元标识定义
数据单元标识由信息点标识DA和信息类标识DT组成,表示信息点和信息类型,格式见0: 信息点DA 信息类DT DA1 DA2 DT1 DT2 D7 D7 D7 D7 D6 D6 D6 D6 D5 D5 D5 D5 D4 D4 D4 D4 D3 D3 D3 D3 D2 D2 D2 D2 D1 D1 D1 D1 D0 D0 D0 D0 图8 数据单元标识定义
4.3.4.4.2 信息点DA
信息点DA由信息点元DA1和信息点组DA2两个字节构成。
DA2采用二进制编码方式表示信息点组,DA1对位表示某一信息点组的1~8个信息点,以此共同构成信息点标识pn(n=1~2040),格式见0:
信息点组DA2 D7~D0 1 2 3 ?? 255 D7 p8 p16 p24 ?? P2040 D6 p7 p15 p23 ?? P2039 D5 p6 p14 p22 ?? P2038 信息点元DA1 D4 p5 p13 p21 ?? P2037 D3 p4 p12 p20 ?? P2036 D2 p3 p11 p19 ?? P2035 D1 p2 p10 p18 ?? P2034 D0 p1 p9 p17 ?? P2033 图9 信息点格式
当DA1和DA2全为“0”时,表示终端信息点,用p0表示;当DA1=FFH、DA2=00H时,表示所有有效测量点(不含p0)。
信息点标识pn对应于不同信息类标识Fn可以是测量点号、总加组号、控制轮次、直流模拟量端口号、任务号。
4.3.4.4.3 信息类DT
信息类DT由信息类元DT1和信息类组DT2两个字节构成。
DT2采用二进制编码方式表示信息类组,DT1对位表示某一信息类组的1~8种信息类型,以此共同构成信息类标识Fn(n=1~248),格式见0:
信息类组DT2 D7~D0 0 1 2 ?? 30 ?? 255 D7 F8 F16 F24 ?? F248 D6 F7 F15 F23 ?? F247 D5 F6 F14 F22 ?? F246 信息类元DT1 D4 F5 F13 F21 ?? F245 D3 F4 F12 F20 ?? F244 D2 F3 F11 F19 ?? F243 D1 F2 F10 F18 ?? F242 D0 F1 F9 F17 ?? F241 未定义 图10 信息类格式
11
Q / GDW ××× — 2012
ICS 29.020
备案号:CEC 673-2012
Q/GDW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 / GDW 1376.1 — 2012
代替Q / GDW 376.1 — 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 第1部分:主站与采集终端通信协议
poweruserelectricenergydataacquisitionsystemcommunicationprotocol
Part1: masterstationcommunicationwithdataacquireterminal
××××-××-××发布
××××-××-××实施
发 布
国家电网公司
1
Q / GDW 1376.1 — 2012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 1 4 帧结构 ······················································································································································· 3 4.1 参考模型 ················································································································································ 3 4.2 字节格式 ················································································································································ 4 4.3 帧格式 ··················································································································································· 4 4.4 链路传输 ·············································································································································· 13 4.5 物理层接口 ·········································································································································· 14 5 报文应用及数据结构 ······························································································································ 15 5.1 确认/否认(AFN=00H) ························································································································ 15 5.2 复位命令(AFN=01H) ························································································································· 16 5.3 链路接口检测(AFN=02H) ··················································································································· 17 5.4 中继站命令(AFN=03H) ······················································································································ 18 5.5 设置参数(AFN=04H) ························································································································· 21 5.6 控制命令(AFN=05H) ························································································································· 50 5.7 身份认证及密钥协商(AFN=06H) ········································································································· 56 5.8 请求被级联终端主动上报(AFN=08H) ·································································································· 62 5.9 请求终端配置及信息(AFN=09H) ········································································································· 63 5.10 查询参数(AFN=0AH) ······················································································································· 69 5.11 请求任务数据(AFN=0BH)················································································································· 71 5.12 请求1类数据(AFN=0CH) ················································································································ 73 5.13 请求2类数据(AFN=0DH) ·············································································································· 115 5.14 请求3类数据(AFN=0EH) ··············································································································· 172 5.15 文件传输(AFN=0FH) ····················································································································· 193 5.16 数据转发(AFN=10H) ····················································································································· 195 附录A(规范性附录) 数据格式说明 ····································································································· 202 附录B(规范性附录) 事件代码ERC ····································································································· 210 附录C(规范性附录) 数据冻结密度 ······································································································ 212 附录D(规范性附录) 出错否认代码ERR ····························································································· 213 附录E(规范性附录) 短信(SMS)传输接口分拆 ··············································································· 214 编制说明 ····················································································································································· 217
I
Q / GDW 1376.1 — 2012
前 言
Q/GDW 1376—2012《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是根据国家电网公司2012年度企业标准制修订计划任务(国家电网科[2012]66号)的安排,对Q/GDW 376—2009《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的修订。
与原标准相比,本次修订做了如下重大调整和修订: ——增加了磁场异常事件记录; ——增加了终端对时事件记录;
——增加了集中器与本地通信模块交互流程;
——增加了采集终端远程通信模块接口协议(Q/GDW 1376的第3部分)。
Q/GDW 1376—2012《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分为下列3个部分: ——Q/GDW 1376.1《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 第1部分:主站与采集终端通信协议》; ——Q/GDW 1376.2《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 第2部分:集中器本地通信模块接口协议》;
——Q/GDW 1376.3《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 第3部分:采集终端远程通信模块接口协议》。
Q/GDW 1376—2012实施后代替Q/GDW 376—2009。
本部分是Q/GDW 1376—2012《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的第1部分。
本部分是《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标准之一,本部分规定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主站和终端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帧格式、数据编码及传输规则。
本部分由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提出并解释; 本部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湖南省电力公司、浙江省电力公司、重庆市电力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安徽省电力公司、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章欣、周宗发、郑安刚、杜新纲、葛得辉、巫钟兴、王伟峰、童瑞明、黄建军、王晋、李新家、肖坚红、夏桃芳
Q/GDW 376于2009年12月7日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I
Q / GDW 1376.1 — 2012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 第1部分:主站与采集终端通信协议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和采集终端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帧格式、数据编码及传输规则。
本部分适用于点对点、多点共线及一点对多点的通信方式,适用于主站对终端执行主从问答方式以及终端主动上传方式的通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 2312—1980 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 GB 18030—2005 信息技术 中文编码字符集
GB/T 18657.1—2002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 传输规约 第1篇 传输帧格式
GB/T 18657.3—2002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 传输规约 第3篇 应用数据的一般结构 DL/T 645 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
Q/GDW 130—2005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1
终端地址 terminal address
系统中终端设备的地址编码,简称终端地址。 3.1.2
系统广播地址 system broadcast address 系统中所有终端都应该响应的地址编码。 3.1.3
终端组地址 terminal group address
具有某一相同属性的终端群组编码,如属于同一行业、同一变电站、同一线路,响应同一个命令。 3.1.4
主站地址 master station address
主站中具有通信需求的对象(如工作站、应用功能模块等)的编码。 3.1.5
电能示值 indicated energy value 电能表计度器电能示值的简称。 3.1.6
测量点 measured point
指可以测量出唯一的一组电气量值的测量装置与终端的顺序电气连接点,当物理上相同的一个电气连接点被多个装置所测量,或者被一个装置所测量但通过多种方式被传递到终端时,按照多个测量点计,每个测量点具有唯一的逻辑定位编码,是该装置在终端的参数配置、数据应用的唯一对象标识。
1
Q / GDW 1376.1 — 2012
3.1.7
总加组 group total
指相关的各测量点的某一同类电气量值按设置的加或减运算关系计算得到的数值。 3.1.8
数据单元标识 Data unit identify
用于表示一个或一组信息点的一种或一组信息类型的标识。 3.1.9
信息点 information point
表示参数或数据的对象信息,如测量点、总加组、控制轮次、直流模拟量分路等。 3.1.10
信息类 information type 表示参数或数据的分类信息,一个信息类可以是一种参数或数据,也可以是一组参数或数据的集合。 3.1.11
任务 task
规定终端在指定时间或条件下执行所需的操作序列。 3.1.12
通信流量 communication flow
指由终端以本数据传输协议完整报文帧为基础统计的,与主站间的接收与发送报文帧的累计字节数。
3.2 符号和缩略语
本部分中所使用到的符号和缩略语见0。
表1 符号和缩略语 符号和缩略语 A A1 A2 A3 ACD AFN AUX BCD BIN BS C CON CS DIR 表 示 地址域 行政区划码 终端地址 主站地址和终端组地址标志 要求访问位 应用层功能码 附加信息域 二-十进制编码 二进制编码 独立位组合 控制域 请求确认标志位 帧校验和 传输方向位 表1(续)
2
Q / GDW 1376.1 — 2012
符号和缩略语 EC,EC1,EC2 ERC FCB FCV FIR FIN Fn G G1、G2、G3 L L1 Lcn Le MSA P pn PFC PRM PSEQ PW RSEQ S S0 SEQ Tp TpV Td_c Td_d Td_h Td_m 表 示 事件计数器 事件记录代码 帧计数位 帧计数有效位 首帧标志:报文的第一帧 末帧标志:报文的最后一帧 信息类标识码 电能量单位位 组成倍率的码位 长度 用户数据长度 中文信息长度 事件记录长度 主站地址 校验位 信息点标识码 启动帧计数器 启动标志位 启动帧序号 消息认证码字段 响应帧序号 正负极性位 上下浮动位 帧序列域 时间标签 时间标签有效位 曲线类数据时标 日冻结类数据时标 小时冻结类数据时标 月冻结类数据时标 4 帧结构
4.1 参考模型
基于GB/T 18657.3—2002规定的三层参考模型“增强性能体系结构”。 4.2 字节格式
帧的基本单元为8位字节。链路层传输顺序为低位在前,高位在后;低字节在前,高字节在后。
3
Q / GDW 1376.1 — 2012
4.3 帧格式
4.3.1 帧格式定义
本部分采用GB/T 18657.1—2002的6.2.4条FT1.2异步式传输帧格式,定义见0:
起始字符(68H) 长度L 长度L 起始字符(68H) 控制域C 地址域A 链路用户数据 校验和CS 结束字符(16H) ↑ 固定长度 的报文头 ↓ 控制域 地址域 链路用户数据 (应用层) 帧校验和 用户 数据区 图1 帧格式
4.3.2 传输规则
a) 线路空闲状态为二进制1。
b) 帧的字符之间无线路空闲间隔;两帧之间的线路空闲间隔最少需33位。 c) 如按e)检出了差错,两帧之间的线路空闲间隔最少需33位。
d) 帧校验和(CS)是用户数据区的八位位组的算术和,不考虑进位位。 e) 接收方校验:
1) 对于每个字符:校验起动位、停止位、偶校验位。 2) 对于每帧:
(1) 检验帧的固定报文头中的开头和结束所规定的字符以及协议.标识位; (2) 识别2个长度L; (3) 每帧接收的字符数为用户数据长度L1+8; (4) 帧校验和; (5) 结束字符; (6) 校验出一个差错时,校验按c)的线路空闲间隔;
3) 若这些校验有一个失败,舍弃此帧;若无差错,则此帧数据有效。
4.3.3 链路层 4.3.3.1 长度L
长度L包括协议.标识和用户数据长度,由2字节组成,如0: D7 D15 D6 D14 D5 D13 D4 D12 D3 D11 D2 D10 D1 D9 D0 D8 图2 长度定义
协议标识由图2中D0~D1两位编码表示,定义如下: a) D0=0、D1=0:为禁用;
4
Q / GDW 1376.1 — 2012
b) D0=1、D1=0:为《Q/GDW 130—2005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使用; c) D0=0、D1=1:为本协议使用; d) D0=1、D1=1,为保留。
用户数据长度L1:由D2~D15组成,采用BIN编码,是控制域、地址域、链路用户数据(应用层)的字节总数。
a) 采用专用无线数传信道,长度L1不大于255; b) 采用网络传输,长度L1不大于16383。 4.3.3.2 控制域C
控制域C表示报文传输方向和所提供的传输服务类型的信息,定义见0: 下行方向 上行方向 D7 传输方向位 DIR D6 启动标志位 PRM D5 帧计数位FCB 要求访问位ACD D4 帧计数有效位FCV 功能码 保留 D3~D0 图3 控制字定义
4.3.3.2.1 传输方向位DIR
DIR=0,表示此帧报文是由主站发出的下行报文; DIR=1,表示此帧报文是由终端发出的上行报文。 4.3.3.2.2 启动标志位PRM
PRM=1,表示此帧报文来自启动站;PRM=0,表示此帧报文来自从动站。 4.3.3.2.3 帧计数位FCB
当帧计数有效位FCV=1时,FCB表示每个站连续的发送/确认或者请求/响应服务的变化位。FCB位用来防止信息传输的丢失和重复。
启动站向同一从动站传输新的发送/确认或请求/响应传输服务时,将FCB取相反值。启动站保存每一个从动站FCB值,若超时未收到从动站的报文,或接收出现差错,则启动站不改变FCB的状态,重复原来的发送/确认或者请求/响应服务。
复位命令中的FCB=0,从动站接收复位命令后将FCB置“0”。 4.3.3.2.4 请求访问位ACD
ACD位用于上行响应报文中。ACD=1表示终端有重要事件等待访问,则附加信息域中带有事件计数器EC(EC见本部分0);ACD=0表示终端无事件数据等待访问。
ACD置“1”和置“0”规则:
a) 自上次收到报文后发生新的重要事件,ACD位置“1”; b) 收到主站请求事件报文并执行后,ACD位置“0”。 4.3.3.2.5 帧计数有效位FCV
FCV=1,表示FCB位有效;FCV=0,表示FCB位无效。 4.3.3.2.6 功能码
当启动标志位PRM=1时,功能码定义见0:
表2 功能码定义(PRM=1)
功 能 码 0 1 帧 类 型 —— 发送∕确认 服 务 功 能 备用 复位命令 表2(续)
5
Q / GDW 1376.1 — 2012
功 能 码 2~3 4 5~8 9 10 11 12~15 帧 类 型 —— 发送∕无回答 —— 请求∕响应帧 请求∕响应帧 请求∕响应帧 —— 服 务 功 能 备用 用户数据 备用 链路测试 请求1级数据 请求2级数据 备用
当启动标志位PRM=0时,功能码定义见0:
表3 功能码定义(PRM=0)
功 能 码 0 1~7 8 9 10 11 12~15 帧 类 型 确认 — 响应帧 响应帧 — 响应帧 — 服 务 功 能 认可 备用 用户数据 否认:无所召唤的数据 备用 链路状态 备用
本部分规定:
a) 启动站功能码10(请求1级数据)用于应用层请求确认(CON=1)的链路传输,应用层请求
确认标志见本部分4.3.4.3.4。
b) 启动站功能码11(请求2级数据)用于应用层请求数据的链路传输。 4.3.3.3 地址域A
4.3.3.3.1 地址域格式
地址域由行政区划码A1、终端地址A2、主站地址和组地址标志A3组成,格式见0:
表4 地址域格式
地 址 域 行政区划码A1 终端地址A2 主站地址和组地址标志A3 数据格式 BCD BIN BIN 字 节 数 2 2 1
4.3.3.3.2 行政区划码A1
行政区划码按GB 2260—2007的规定执行。 4.3.3.3.3 终端地址A2
终端地址A2选址范围为1~65535。A2=0000H为无效地址,A2=FFFFH且A3的D0位为“1”时表示系统广播地址。
4.3.3.3.4 主站地址和组地址标志A3
6
Q / GDW 1376.1 — 2012
4.3.4.5 数据单元
数据单元为按数据单元标识所组织的数据,包括参数、命令等。
数据组织的顺序规则:先按pn从小到大、再按Fn从小到大的次序,即:完成一个信息点pi的所有信息类Fn的处理后,再进行下一个pi+1的处理。
终端在响应主站对终端的参数或数据请求时,如终端没有所需的某个数据项,则将应答报文中DT的对应标志位清除;如终端仅是没有某个数据项中的部分内容,则应将该数据项中的所缺部分内容的每个字节填写“EEH”。
4.3.4.6 附加信息域AUX
4.3.4.6.1 附加信息域AUX定义
附加信息域可由消息认证码字段PW、事件计数器EC和时间标签Tp组成,格式见0:
消息认证码字段PW(下行)∕事件计数器EC(上行) 时间标签Tp 图11 附加信息域定义
a) 消息认证码字段用于重要的下行报文中。
b) 事件计数器用于具有重要事件告警状态需上报的上行报文中;
c) 时间标签用于允许同时建立多个通信服务的链路传输和信道延时特性较差的传输中。 4.3.4.6.2 消息认证码字段PW
消息认证码字段PW用于重要下行报文,由16字节组成,PW是由主站按系统约定的认证算法产生,并在主站发送的报文中下发给终端,由终端进行校验认证,通过则响应主站命令,反之则否认。
终端在收到带有PW的报文,必须在认证通过后,才能响应命令。 4.3.4.6.3 事件计数器EC
事件计数器EC用于ACD位置“1”的上行响应报文中,EC由2字节组成,分别为重要事件计数器EC1和一般事件计数器EC2。计数范围0~255,循环加1递增。格式见0:
表7 事件计数器格式
事件计数器EC 重要事件计数器EC1 一般事件计数器EC2 数据格式 BIN BIN 字 节 数 1 1
每发生1个事件,相应的计数器自动加1。 4.3.4.6.4 时间标签Tp
时间标签用于交换网络通道中,对采用同时建立多个通信服务的传输服务,进行辅助判决接收报文的时序和时效性。
时间标签Tp由6字节组成,格式见0:
表8 时间标签格式
数据名称 启动帧帧序号计数器PFC 启动帧发送时标 允许发送传输延时时间 12
数据格式 BIN 见附录A.16 BIN 单 位 秒分时日 min 字 节 数 1 4 1 Q / GDW 1376.1 — 2012
时间标签Tp由启动站产生,并通过报文传送给从动站,从动站据此判决收到的报文的时序和时效性,如判别有效,从动站发送响应帧,并在响应帧中将时间标签Tp返回启动站。
启动帧帧序号计数器PFC:见本部分4.3.4.3.5中的b)。 启动帧发送时标:记录启动帧发送的时间。
允许发送传输延时时间:指启动帧从开始发送至从动站接收到报文之间启动站所允许的传输延时时间。
从动站的时效性判断规则:
a) 如从动站的当前时间与Tp中的启动帧发送时标之间的时间差大于Tp中的允许传输延时时间,
从动站则舍弃该报文;
b) 如时间差不大于Tp中的允许传输延时时间,则做出响应; c) 如Tp中的允许传输延时时间为“0”,则从动站不进行上述两项的判断。 4.4 链路传输
4.4.1 传输服务类别
传输服务类别见0:
表9 传输服务类别
类别 S1 S2 S3 功能 发送∕无回答 发送∕确认 请求∕响应 用途 启动站发送传输,从动站不回答。 启动站发送复位命令,从动站回答确认。 启动站请求从动站的响应,从动站作确认、否认或数据响应。
4.4.2 非平衡传输过程 4.4.2.1 适用信道
半双工通道和专用无线通道应采用非平衡传输规则。 4.4.2.2 发送/无回答服务
在前一次通信服务的传输过程结束后,并且至少间隔33个空闲位,才开始新一次发送传输。 4.4.2.3 发送/确认服务
在前一次通信服务结束后,才能开始新一次发送帧传输。
当从动站正确收到启动站报文,并能执行启动站报文的命令,则发送确认帧;否则发送否认帧 4.4.2.4 请求/响应服务
在前一次通信服务结束后,才能开始新一次请求帧传输。
从动站正确收到启动站请求1级数据帧,如所请求的数据全部有效,则发送响应帧;否则发送否认帧。 从动站正确收到启动站请求2级数据帧,如所请求的数据全部有效,则发送响应帧;如所请求的数据部分有效,则根据能响应的数据内容组织数据单元标识发送响应帧;如所请求的数据全部无效,则发送否认帧。
当FCV有效时,可采用防止报文丢失和报文重复传送:
a) 未收到响应帧或响应帧受到干扰,则重发原报文且不改变FCB值,最大重发次数可设定; b) 在从动站收到启动站的请求帧,并向启动站发送响应帧,此时在从动站将此响应帧保存起来; c) 在前后两次接收到的请求帧中的FCB值不同时,则清除原保存的响应帧,并形成新的响应帧;
否则若前后两个请求帧的FCB值相同,则重发原保存的响应帧。
4.4.2.5 通信出错处理
启动站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正确收到响应报文,作为超时处理,放弃该通信服务。超时时间应考虑信道网络延时、中继环节延时、终端响应时间等因素。在发送下一帧之前,需等待一个超时时间。
13
Q / GDW 1376.1 — 2012
从动站若检出帧出错则不作回答。 4.4.3 平衡传输过程 4.4.3.1 适用信道
全双工通道和数据交换网络通道可采用平衡传输规则。 4.4.3.2 发送/无回答服务
启动站允许建立一个或多个通信服务。当同时建立多个通信服务时,由启动站进行数据流控制。 4.4.3.3 发送/确认服务
启动站允许建立一个或多个通信服务。当同时建立多个通信服务时,由启动站进行数据流控制。 当从动站正确收到启动站报文时,并能执行启动站报文的命令,则发送确认帧;否则发送否认帧。 4.4.3.4 请求/响应服务
启动站允许建立一个或多个通信服务。当同时建立多个通信服务时,由启动站进行数据流控制。 从动站正确收到启动站请求1级数据帧,如所请求的数据全部有效,则发送响应帧;否则发送否认帧。 从动站正确收到启动站请求2级数据帧,如所请求的数据全部有效,则发送响应帧;如所请求的数据部分有效,则根据能响应的数据内容组织数据单元标识发送响应帧;如所请求的数据全部无效,则发送否认帧。
终端作为从动站响应新的请求服务之前,必须完成前一个请求服务的响应。 当FCV有效时,可采用FCB位防止报文丢失和报文重复传送:
a) 未收到响应帧或响应帧受到干扰,则重发原报文并不改变FCB值,最大重发次数可设定; b) 在从动站收到启动站的请求帧,并向启动站发送响应帧,此时在从动站将此响应帧保存起来; c) 在前后两次接收到的请求帧中的FCB值不同时,则清除原保存的响应帧,并形成新的响应帧,
否则若前后两个请求帧的FCB值相同,则重发原保存的响应帧。
4.4.3.5 通信出错处理
启动站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正确收到响应报文时,作为超时处理,放弃该通信服务。超时时间应考虑信道网络延时、中继环节延时、终端响应时间等因素。
从动站若检出帧出错则不作回答。 4.5 物理层接口
4.5.1 短信(SMS)传输接口
基于短信实现时,采用8位编码的PDU方式通信,当要传输的报文长度大于数据服务提供商规定的一帧短信允许的传输字节数时,应该对所要传输的报文进行分拆,PDU用户数据区的内容即为本协议.完整的或分拆的报文内容。具体的短信分拆规定见附录E。 4.5.2 TCP和UDP的传输接口
该类接口的登录链接和心跳检测采用链路测试服务,链路测试周期可设定。登录和心跳检测的详细定义见附录E。
4.5.3 串行通信传输接口
字节传输按异步方式进行,它包含8个数据位、1个起始位“0”、1个偶校验位P和1个停止位“1”,定义见0:
0 起始位 D0 D1 D2 D3 D4 D5 D6 D7 P 偶校验位 1 停止位 8个数据位 图12 串行通信接口定义
4.5.4 红外通信传输接口
采用红外通信方式实现当地数据传输时,字节格式与串行通信传输格式相同,在发送数据时,在有
14
Q / GDW 1376.1 — 2012
效数据帧前加1~4个FEH作为前导码。 5 报文应用及数据结构
5.1 确认/否认(AFN=00H) 5.1.1 下行报文 5.1.1.1 报文格式
确认/否认报文是对接收报文中需要被确认(CON=1)的回答,以及终端对所请求的数据不具备响应条件的否认回答。该报文为单帧报文,帧序列域的标志位FIR=1,FIN=1,CON=0。格式见0:
68H L L 68H C A AFN=00H SEQ 数据单元标识 数据单元 EC(见本部分4.3.4.6.3) Tp(见本部分4.3.4.6.4) CS 16H 图13 确认/否认报文格式
5.1.1.2 Fn和pn定义
Fn和pn定义见0:
表10 确认/否认Fn定义
Fn F1 F2 F3 F4 F5~F248 名称及说明 全部确认:对收到报文中的全部数据单元标识进行确认 全部否认:对收到报文中的全部数据单元标识进行否认 按数据单元标识确认和否认:对收到报文中的全部数据单元标识进行逐个确认/否认 硬件安全认证错误应答 备 用 pn p0 p0 p0 p0
5.1.1.3 Fn的数据单元格式 5.1.1.3.1 F1:全部确认
无数据体。
5.1.1.3.2 F2:全部否认
无数据体。
5.1.1.3.3 F3:按数据单元标识确认和否认
数据单元格式见0:
15
Q / GDW 1376.1 — 2012
表11 确认/否认F3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AFN(要被确认的报文的AFN) 数据单元标识1 ERR1 数据单元标识2 ERR2 ?? 字 节 数 1 4 1 4 1
ERR由1字节采用二进制编码表示,定义见0。 5.1.1.3.4 F4:硬件安全认证错误应答
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12 硬件安全认证失败F4数据单元格式
数 据 内 容 错误类型(1表示签名校验错误,2表示密文校验错误,3表示对称MAC验证失败) 数据体Data 字 节 数 1 16
a) 签名校验错误时:数据体Data返回全FFH; b) 密文校验错误时:数据体Data返回全FFH;
c) 对称MAC验证失败时:数据体Data低8字节为当前终端随机数,高8字节模块序列号。 5.1.2 上行报文
确认/否认命令的上行报文同0。 5.2 复位命令(AFN=01H) 5.2.1 下行报文
复位命令的下行报文应采用密文的形式进行数据下发。 5.2.1.1 报文格式
复位命令下行报文格式见0、0:
68H L L 68H C A AFN=01H SEQ 数据单元标识(DA=0) PW(见本部分4.3.4.6.2) Tp(见本部分4.3.4.6.4) CS 16
Q / GDW 1376.1 — 2012
16H 图14 复位命令下行报文格式
消息认证码字段PW MAC 保留 数据格式 BIN BIN 字 节 数 4 12 图15 消息认证码字段PW
5.2.1.2 Fn和pn定义
Fn和pn定义见0:
表13 复位Fn定义
Fn F1 F2 F3 F4 F5~F248 名 称 及 说 明 硬件初始化 数据区初始化 参数及全体数据区初始化(即恢复至出厂配置) 参数(除与系统主站通信有关的)及全体数据区初始化 备 用 pn p0 p0 p0 p0
5.2.2 上行报文
复位命令的上行报文为确认/否认报文,详见本部分0。 5.3 链路接口检测(AFN=02H) 5.3.1 适用范围
适用于交换网络传输信道。 5.3.2 上行报文 5.3.2.1 报文格式
链路接口检测命令上行报文格式见0:
68H L L 68H C A AFN=02H SEQ 数据单元标识(DA=0) 数据单元 CS 17
Q / GDW 1376.1 — 2012
16H 图16 链路接口检测报文格式
5.3.2.2 Fn和pn定义
Fn和pn定义见0:
表14 检测报文Fn定义
Fn F1 F2 F3 F4~F248 名 称 及 说 明 登 录 退出登录 心 跳 备 用 pn p0 p0 p0
5.3.2.3 Fn的数据单元格式 5.3.2.3.1 F1:登录
无数据体。
5.3.2.3.2 F2:退出登录
无数据体。
5.3.2.3.3 F3:心跳
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15 心跳数据格式
数据内容 终端时钟 数据格式 见附录A.1 字 节 数 6
5.3.3 下行报文
链路接口检测命令下行报文为确认/否认报文中的F3按数据单元标识确认和否认,详见本部分0。 5.4 中继站命令(AFN=03H) 5.4.1 下行报文 5.4.1.1 报文格式
中继站命令下行报文格式见0:
68H L L 68H C A AFN=03H SEQ 数据单元标识(DA=0) 数据单元 18
Q / GDW 1376.1 — 2012
CS 16H 图17 中继站命令下行报文格式
5.4.1.2 Fn和pn定义
Fn和pn定义见0:
表16 中继站命令Fn定义
Fn F1 F2 F3 F4 F5~F248 名 称 及 说 明 中继站工作状态控制 中继站工作状态查询 中继站工作状态切换记录查询 中继站运行状况统计数据查询 备 用 pn p0 p0 p0 p0
5.4.1.3 Fn的数据单元格式
5.4.1.3.1 F1:中继站工作状态控制
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17 中继站命令F1数据格式
数据内容 中继站工作状态控制 数据格式 BS8 字 节 数 1
a) D0~D1:值班机/备份机切换控制:D0=0、D1=0:表示不切换;D0=1、D1=1:表示切换;D0、
D1为其他是无效。
b) D2~D3:值班机中继转发允许标志:D2=0、D3=0:表示不允许;D2=1、D3=1:表示允许;
D2、D3为其他是无效。 c) D4~D7:备用。
5.4.1.3.2 F2:中继站工作状态查询
无数据单元。
5.4.1.3.3 F3:中继站工作状态切换记录查询
无数据单元。
5.4.1.3.4 F4:中继站运行状况统计数据查询
无数据单元。 5.4.2 上行报文 5.4.2.1 报文格式
中继站命令应答报文格式见0:
68H L L 68H C A 19
Q / GDW 1376.1 — 2012
AFN=03H SEQ 数据单元标识(DA=0) 数据单元 CS 16H 图18 中继站应答报文格式
5.4.2.2 Fn和pn定义
同本部分0。
5.4.2.3 Fn的数据单元格式
5.4.2.3.1 F1:中继站工作状态控制应答
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18 中继站工作状态应答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当前中继站工作状态 数据格式 BS8 字 节 数 1
a) D0~D3:A机工作状态:
1) D0~D1:A机状态,编码表示0~3,0:不存在,1:正常,2:故障,3:备用; 2) D2置“0”:A机为备份机,置“1”:A机为值班机; 3) D3置“0”:A机禁止中继转发,置“1”:A机允许中继转发。 b) D4~D7:B机工作状态:
1) D4~D5:B机状态,编码表示0~3,0:不存在,1:正常,2:故障,3:备用; 2) D6置“0”:B机为备份机,置“1”:B机为值班机; 3) D7置“0”:B机禁止中继转发,置“1”:B机允许中继转发。
5.4.2.3.2 F2:中继站工作状态应答
同本部分0。
5.4.2.3.3 F3:中继站工作状态切换记录应答
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19 中继站切换记录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最近十次切换时间:分时日月年 最近十次切换前中继站工作状态 最近十次切换后中继站工作状态 ?? 最近一次切换时间:分时日月年 最近一次切换前中继站工作状态 最近一次切换后中继站工作状态 数据格式 见附录A.15 BS8 BS8 ?? 见附录A.15 BS8 BS8 字 节 数 5 1 1 ?? 5 1 1
中继站工作状态:同本部分0中“当前中继站工作状态”的定义。
20
Q / GDW 1376.1 — 2012
5.4.2.3.4 F4:中继站运行状况统计数据应答
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20 中继站运行统计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切换累计次数 A机值班累计时间 数据格式 BIN BIN 单 位 次 min 字 节 数 2 2 表20(续)
数据内容 A机正常运行累计时间 B机值班累计时间 B机正常运行累计时间 数据格式 BIN BIN BIN 单 位 min min min 字 节 数 2 2 2
5.5 设置参数(AFN=04H) 5.5.1 下行报文
设置参数命令的下行报文应采用密文的形式进行数据下发。 下行报文的消息认证码字段PW的数据格式如0所示。 5.5.1.1 报文格式
设置参数下行报文格式见0:
68H L L 68H C A AFN=04H SEQ 数据单元标识1 数据单元1 ?? 数据单元标识n 数据单元n PW(见本部分5.2.1.1图15) Tp(见本部分4.3.4.6.4) CS 16H 图19 设置参数下行报文格式
21
Q / GDW 1376.1 — 2012 5.5.1.2 Fn和pn定义
Fn和pn定义见0:
表21 设置参数Fn定义
Fn 组1 F1 F2 名 称 及 说 明 终端上行通信口通信参数设置 终端上行通信口无线中继转发设置 pn p0 p0 表21(续)
Fn F3 F4 F5 F6 F7 F8 组2 F9 F10 F11 F12 F13 F14 F15 F16 组3 F17 F18 F19 F20 F21 F22 F23 F24 组4 F25 F26 名 称 及 说 明 主站IP地址和端口 主站电话号码和短信中心号码 终端上行通信消息认证参数设置 终端组地址设置 终端IP地址和端口 终端上行通信工作方式(以太专网或虚拟专网) 终端事件记录配置设置 终端电能表/交流采样装置配置参数 终端脉冲配置参数 终端状态量输入参数 终端电压/电流模拟量配置参数 终端总加组配置参数 有功总电能量差动越限事件参数设置 虚拟专网用户名、密码 终端保安定值 终端功控时段 终端时段功控定值浮动系数 终端月电能量控定值浮动系数 终端电能量费率时段和费率数 终端电能量费率 终端催费告警参数 备 用 测量点基本参数 测量点限值参数 pn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测量点号 测量点号 22
Q / GDW 1376.1 — 2012
F27 F28 F29 F30 F31 F31~F32 组5 F33 测量点铜损、铁损参数 测量点功率因数分段限值 终端当地电能表显示号 终端台区集中抄表停抄/投抄设置 载波从节点附属节点地址 备 用 终端抄表运行参数设置 测量点号 测量点号 测量点号 测量点号 测量点号 p0 表21(续)
Fn F34 F35 F36 F37 F38 F39 F40 组6 F41 F42 F43 F44 F45 F46 F47 F48 组7 F49 F50~F56 组8 F57 F58 F59 F60 F61 F62~F64 名 称 及 说 明 集中器下行通信模块的参数设置 终端台区集中抄表重点户设置 终端上行通信流量门限设置 终端级联通信参数 1类数据配置设置(在终端支持的1类数据配置内) 2类数据配置设置(在终端支持的2类数据配置内) 备 用 时段功控定值 厂休功控参数 功率控制的功率计算滑差时间 营业报停控参数 功控轮次设定 月电量控定值 购电量(费)控参数 电控轮次设定 功控告警时间 备 用 终端声音告警允许/禁止设置 终端自动保电参数 电能表异常判别阈值设定 谐波限值 直流模拟量接入参数 备 用 pn p0 p0 p0 p0 p0 p0 总加组号 总加组号 总加组号 总加组号 总加组号 总加组号 总加组号 总加组号 控制轮次 p0 p0 p0 p0 p0 23
Q / GDW 1376.1 — 2012
组9 F65 F66 F67 F68 F69~F72 组10 F73 F74 定时上报1类数据任务设置 定时上报2类数据任务设置 定时上报1类数据任务启动/停止设置 定时上报2类数据任务启动/停止设置 备 用 电容器参数 电容器投切运行参数 任务号 任务号 任务号 任务号 测量点号 测量点号 表21(续)
Fn F75 F76 F77~F80 组11 F81 F82 F83 F84~F88 F89 F90 F91 F92~F149 F150 F151~F248 名 称 及 说 明 电容器保护参数 电容器投切控制方式 备 用 直流模拟量变比 直流模拟量限值 直流模拟量冻结参数 备 用 终端逻辑地址 设置无线通信参数 终端地理位置信息 备 用 测量点状态 备 用 pn 测量点号 测量点号 直流模拟量端口号 直流模拟量端口号 直流模拟量端口号 p0 p0 p0
5.5.1.3 Fn的数据单元格式
5.5.1.3.1 F1:终端上行通信口通信参数设置
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22 上行通信口通信参数设置数据单元格式
数 据 内 容 终端数传机延时时间RTS 终端作为启动站允许发送传输延时时间 终端等待从动站响应的超时时间和重发次数 需要主站确认的通信服务(CON=1)的标志 心跳周期 数据格式 BIN BIN BIN BS8 BIN 单 位 20ms min 秒、次 min 字 节 数 1 1 2 1 1 24
Q / GDW 1376.1 — 2012
终端作为启动站允许发送传输延时时间:具体说明同本部分0中的“允许发送传输延时时间”。 终端等待从动站响应的超时时间和重发次数:格式如下0:
D7~D6 D5~D4 确认超时时间(单位:秒) 备用 重发次数 确认超时时间(单位:秒) D3~D0 图20 超时和重发次数格式
终端等待从动站响应的超时时间由上图中的第一字节的D0~D7和第二字节的D0~D3组成,表示0~4095秒范围的超时时间,以供终端判别从动站响应帧的超时。
重发次数由第二字节的D4~D5组成,取值范围为0~3,为0表示不允许重发。 需要主站确认的通信服务(CON=1)的标志:按位表示,置“1”:终端需要主站确认,置“0”:不需要,各对应的通信服务定义如下:
a) D0:1类数据自动上报, b) D1:2类数据自动上报, c) D2:3类数据自动上报, d) D3~D7:备用。
5.5.1.3.2 F2:终端上行通信口无线中继转发设置
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23 上行通信无线中继转发设置数据单元格式
数 据 内 容 D7 允许/禁止 D6 D5 D4 D3 D2 D1 D0 1 2*n 字节数 被转发的终端地址数n 被转发终端地址i(i=1~n)
a) 允许/禁止:由第1字节的D7表示允许或禁止终端转发,置“0”:禁止,置“1”:允许。 b) 被转发的终端地址数n:由第1字节的D0~D6位表示,数值范围0~16。
c) 被转发终端地址:每个地址为2字节,与终端地址A2定义相同,见本部分0。 5.5.1.3.3 F3:主站IP地址和端口
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24 主站IP地址和端口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IP地址1段 IP地址2段 IP地址3段 IP地址4段 端口地址 数据内容 数据格式 BIN BIN BIN BIN BIN 数据格式 字 节 数 1 1 1 1 2 字 节 数 说 明 主用 说 明 25
Q / GDW 1376.1 — 2012
IP地址1段 IP地址2段 IP地址3段 IP地址4段 端口地址 APN BIN BIN BIN BIN BIN ASCII 1 1 1 1 2 16 备用
本部分ASCII字符指“US ASCII”(即“ISO646 US”)字符集所定义字符。暂不考虑双字节字符。对ASCII字符进行发送时,按字串字面顺序,由左到右依次发送,即最左面的字符最先发送。如果字串长度少于标准中要求长度,则在后续字节上补0H。 5.5.1.3.4 F4:主站电话号码和短信中心号码
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25 主站电话、短信号码数据单元格式
数 据 内 容 数据格式 D7 D6 Z0 Z2 Z4 Z6 Z8 Z10 Z12 Z14 SM0 SM2 SM4 SM6 SM8 SM10 SM12 SM14 D5 D4 D3 D2 Z1 Z3 Z5 Z7 Z9 Z11 Z13 Z15 SM1 SM3 SM5 SM7 SM9 SM11 SM13 SM15 D1 D0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短信中心号码 主站电话号码 或主站手机 号码 字节数 说明
a) 普通电话信道:前8字节有效,代表16位电话号码,后8字节无效,每位号码数据范围0至
B:0~9表示电话号码0??9;A为“,”,代表拨号停顿(延时);B为“#”。 b) GSM/CDMA信道:前8字节代表主站手机电话号码,后8字节代表短消息服务中心电话号码。 c) Z0~Z15对应电话号码第一位至最末位,余下未填满部分填FH。 5.5.1.3.5 F5:终端上行通信消息认证参数设置
26
Q / GDW 1376.1 — 2012
e) 级联/被级联标志、及其对应的被级联/级联的终端个数n
1) D7按位表示本终端为级联方或是被级联方,D7=0“0”表示级联方,“1”表示被级联方; 2) D6~D4备用;
3) D3~D0编码表示被级联的或是级联的终端个数n,当D7=0时,n数值范围0~3,n=0表
示被级联的终端数为0(即无被级联终端);当D7=1时,n数值范围1,表示有且只有1个级联方终端(主动站)。
5.5.1.3.36 F38:1类数据配置设置(在终端支持的1类数据配置内)
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57 1类数据配置设置数据单元格式
数 据 内 容 本次设置所对应的用户大类号 本次设置的组数m(m≤该用户大类号下支持的用户小类号个数) 用户小类号 信息类组数n 第1组信息类组所对应的信息类元标志位 ?? 第n组信息类组所对应的信息类元标志位 ?? 用户小类号 信息类组数n 第1组信息类组所对应的信息类元标志位 ?? 第n组信息类组所对应的信息类元标志位 数据格式 BIN BIN BIN BIN BS8 ?? BS8 ?? BIN BIN BS8 ?? BS8 字 节 数 1 1 1 1 1 1 1 ?? 1 1 1 1 1 第m组 ?? 第1组 说 明 a) 本次设置所对应的用户大类号:数值范围0~15。
b) 本次设置的组数m:数值范围1~16,且m≤该用户大类号下终端支持的用户小类号个数。 c) 用户小类号:数值范围0~15。
d) 信息类组数n:数值范围0~31,为0表示都不支持。 e) 第n组信息类组所对应的信息类元标志位:D0~D7按顺序对位表示信息类元F(8*(n-1)+1)~
F(8n),位值为“0”表示不支持,为“1”表示支持。
5.5.1.3.37 F39:2类数据配置设置(在终端支持的2类数据配置内)
数据单元格式同本部分0。 5.5.1.3.38 F41:时段功控定值
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58 时段功控定值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方案标志 时段号 时段1功控定值 ?? 时段n功控定值(n≤8) 42
数据格式 BS8 BS8 见附录A.2 ?? 见附录A.2 单 位 kW ?? kW 字 节 数 1 1 2 第1套定值 ?? 2 说 明 方案标志 Q / GDW 1376.1 — 2012
?? 时段号 时段1功控定值 ?? 时段n功控定值(n≤8) ?? BS8 见附录A.2 ?? 见附录A.2 ?? kW ?? kW ?? 1 2 ?? 2 第i套定值 (i=1~3) ?
a) 方案标志:D0~D2按顺序对位表示第1~第3套功率定值方案。置“1”:以下有对应方案的
定值,置“0”:以下无对应方案的定值。D3~D7:备用。
b) 时段号:D0~D7按顺序对位表示第1时段~第8时段。某位置“1”表示有该时段功率定值。
功率定值按D0~D7中置“1”的顺序排列。 c) 所有方案定值具有相同的功控时段。 5.5.1.3.39 F42:厂休功控参数
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59 厂休功控参数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厂休控定值 限电起始时间 限电延续时间(范围1~48) 每周限电日:D1~D7表示星期一~星期日,D0=0 数据格式 见附录A.2 见附录A.19 BIN BS8 单 位 kW 分时 0.5h 字 节 数 2 2 1 1
5.5.1.3.40 F43:功率控制的功率计算滑差时间
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60 功率计算滑差时间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功率控制的功率计算滑差时间(数值范围:1~60) 数据格式 BIN 单 位 min 字 节 数 1
5.5.1.3.41 F44:营业报停控参数
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61 营业报停控参数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报停起始时间 报停结束时间 报停控功率定值 数据格式 见附录A.20 见附录A.20 见附录A.2 单 位 日月年 日月年 kW 字 节 数 3 3 2
5.5.1.3.42 F45:功控轮次设定
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62 功控轮次设定数据单元格式
43
Q / GDW 1376.1 — 2012
数据内容 功控轮次标志位 数据格式 BS8 字 节 数 1
D0~D7按顺序对位表示第1~第8轮次开关的受控设置,置“1”:该轮次开关受控,置“0”:不受控。
5.5.1.3.43 F46:月电量控定值
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63 月电量控定值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月电量控定值 报警门限值系数 数据格式 见附录A.3 见附录A.4 单 位 kWh/MWh % 字 节 数 4 1
5.5.1.3.44 F47:购电量(费)控参数
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64 购电量(费)控参数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购电单号 追加/刷新标志 购电量(费)值 报警门限值 跳闸门限值 数据格式 BIN BIN 见附录A.3 见附录A.3 见附录A.3 单 位 kWh/厘 kWh/厘 kWh/厘 字 节 数 4 1 4 4 4 追加/刷新标志:置“55H”:追加;置“AAH”刷新;其它数值无效。本次购电单号与上次购电单号相同不允许执行,返回否认。 5.5.1.3.45 F48:电控轮次设定
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65 电控轮次设定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电控轮次标志位 数据格式 BS8 字 节 数 1
D0~D7按顺序对位表示第1~第8轮次开关的受控设置,置“1”:该轮次开关受控,置“0”:不受控。 5.5.1.3.46 F49:功控告警时间
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66 功控告警时间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功控告警时间 数据格式 BIN 单 位 min 字 节 数 1
5.5.1.3.47 F57:终端声音告警允许/禁止设置
44
Q / GDW 1376.1 — 2012
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67 声音告警允许/禁止设置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声音告警允许/禁止标志位 数据格式 BS24 字 节 数 3
D0~D23按顺序对位表示0~23点,每位对应表示1个小时,例如:D0=1,表示0:00~1:00。置“1”:相应时间段允许告警,置“0”:相应时间段不允许告警。 5.5.1.3.48 F58:终端自动保电参数
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68 自动保电参数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允许与主站连续无通信时间 数据格式 BIN 单 位 h 字 节 数 1
允许与主站连续无通信时间:指允许终端连续未收到符合本行政区划代码的有效主站报文的时间。若终端连续与主站无通信的时间超过本参数规定的值,则解除原有控制状态并自动进入保电状态。本参数为0,则表示无自动保电功能。
5.5.1.3.49 F59:电能表异常判别阈值设定
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69 电能表异常判别阈值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电能量超差阈值 数据格式 见附录A.22 单 位 字 节 数 1 表69(续)
数据内容 电能表飞走阈值 电能表停走阈值 电能表校时阈值 数据格式 见附录A.22 BIN BIN 单 位 15min min 字 节 数 1 1 1
5.5.1.3.50 F60:谐波限值
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70 谐波限值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总畸变电压含有率上限 奇次谐波电压含有率上限 偶次谐波电压含有率上限 2次谐波电压含有率上限 数据格式 见附录A.5 见附录A.5 见附录A.5 见附录A.5 单 位 % % % % 字 节 数 2 2 2 2 45
Q / GDW 1376.1 — 2012
4次谐波电压含有率上限 ?? 18次谐波电压含有率上限 3次谐波电压含有率上限 5次谐波电压含有率上限 ?? 19次谐波电压含有率上限 总畸变电流有效值上限 2次谐波电流有效值上限 4次谐波电流有效值上限 ?? 18次谐波电流有效值上限 3次谐电流波有效值上限 5次谐波电流有效值上限 ?? 19次谐波电流有效值上限 见附录A.5 ?? 见附录A.5 见附录A.5 见附录A.5 ?? 见附录A.5 见附录A.6 见附录A.6 见附录A.6 ?? 见附录A.6 见附录A.6 见附录A.6 ?? 见附录A.6 % ?? % % % ?? % A A A ?? A A A ?? A 2 ?? 2 2 2 ?? 2 2 2 2 ?? 2 2 2 ?? 2
5.5.1.3.51 F61:直流模拟量接入参数
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71 直流模拟量接入参数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直流模拟量接入标志位 数据格式 BS8 字 节 数 1 D0~D7对位表示第1~第8路的模拟量输入端口,置“1”:接入,置“0”:未接入,缺省为0。 5.5.1.3.52 F65:定时上报1类数据任务设置
pn表示1~64个任务序号,数据单元格式见0:
表72 定时上报1类数据任务设置数据单元格式
数 据 内 容 D7 D6 D5 D4 D3 D2 D1 D0 BIN 见附录A.1 BIN BIN 见本部分5.12.1.2 1 6 1 1 4 4 在请求1类数据报文规定的数据单元标识中选取。 数据格式 字节数 说 明 定时上报 周期单位 定时上报周期 上报基准时间:秒分时日月年 曲线数据抽取倍率R 数据单元标识个数n 数据单元标识1 ?? 数据单元标识n 4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Q/GDW1376.1-2013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主站与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