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从次贷危机审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毕业论文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1-1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6.提高金融监管的透明度

金融监管机构将有关金融监管的目标、政策以及金融监管的过程、决定依法向社会公开,既方便社会监督,可以防止监管权力的滥用,也有利于社会公众对金融监管工作的参与、配合,赢得社会对金融监管工作的支持,还有利于减少金融监管中的不确定性,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和金融监管的公信力。改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治理结构的透明度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通过立法的形式要求金融监管机构向公众披露必要的监管信息和现代金融技术、产品方面的知识,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从而更好的保护公众的利益,公众就能够尽量减少因为不了解风险而遭到损失的可能性;(2)进一步按照国际会计标准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有关规定来修订我国金融业会计标准。只有不断的与国际接轨使标准明晰化,才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也更方便了监管机构的日常监管活动和被监管机构的自查行为;(3)进一步完善各个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制度,以及联合信息披露制度。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监管模式,而金融集团、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要求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以及人民银行之间的协调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当前,比较迫切的是使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公布监管执法人员的行为规范,包括审慎监管的实质内涵、监管执法人员的行为规范、违反规定者应接受的处罚规定等。只有消除监管执法人员本身行为规则的不透明,杜绝其腐败行为和对权力的滥用,才能真正建立我国良好的金融监管治理机制。

7.提高金融监管专业化水平

金融监管是一项专业性、法律性、规范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受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影响大,金融竞争日趋激烈,金融风险和金融创新千变万化。没有·支过硬的监管队伍,很难胜任维护金融稳定的重任。为了继续提高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加强岗位交流和实际锻炼。选派监管人员与各被监管机构进行交流,到上级机构和下级机构挂职锻炼,三个监管机构的监管人员也要相互交流,以拓展丰富监管人员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监管人才;(2)进一步完善的监管人员的培训计划。根据监管人员层次,确定培训的内容,包括监管理论、基础技能,风险分析、创新业务等,使监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根据不同时期业务发展的需要,培训有关内容,做到业务培训和监管发展同步;(3)加强监管机构变更管理研究。从近几年来银行业监管体制几次大的改革来看,改革前后暴露出很多问题,例如人心涣散、人才流失和资源浪费等,因此很有必要对如何实现从现有体制向新体制平稳过渡进行系统研究。不然,在机构改革后,还是原班人马做同样的事情,结果换汤不换药,金融监管还是在低水平上简单重复甚至倒退,达不到机构改革的目的。因此,应该充分研究、总结和借鉴历次监管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在新的监管机构改革时如何实现机构平稳过渡作为改革方案的组成部分统一考虑。

8.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当局的交流与合作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对一国经济安全的影响愈来愈明显。一方面,中国加入世界

- 15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贸易组织后,大量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同时中国金融机构也走出国门。另一方面,随着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由于其业务广泛,经营范围跨地区、跨国界,而各国的监管政策存在差异,因此,仅靠本国监管当局的监管是不够的,必须加强与国际监管当局之间的协调与交流,密切合作,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与蔓延。

面对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我们不应回避金融创新,更不应谈金融创新色变,而应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坚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并重,促进两者的协调互动,共同推进我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完善,以危机所暴露的问题为经验教训,充分利用这次危机带来的机遇,加快我国金融体系的建设。

- 16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主要参考文献

[1] 2010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 [2] 财经网 http://www.caijing.com.cn

[3] 陈兵建.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学术纵横,2008(07).

[4] 次贷危机研究课题组.次贷危机正在改变世界.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4):005-006、

097-099.

[5] 第一财经日报.拯救全球金融.中信出版社,2009(1):231-232. [6] 胡祖六.如何看待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 [7] 李兴智.金融监管覆盖模式与金融创新关系研究.金融改革,2009(10). [8] 李玉辉,曾振兴.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理论综述.管理与财富,2009(04). [9] 连玉明.2008年中国年谱:金融海啸.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1):026-030. [10] 秦婷.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机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硕士论文,2009:10-15. [11] 全先银,程炼.奥巴马金融监管改革方案评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1). [12] 搜狐财经 http://business.souhu.com

[13] 陶冶.G20峰会声明草案透8要点,加强金融监管.金融时报,2009(4). [14] 王志伟.美国金融和经济危机的马克思主义分析[F] .当代经济研究,2010(2). [15] 薛启辉.金融创新中监管协调机制问题探究.金融研究,2009(08).

[16] 杨有振,侯西鸿.金融开放:创新与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20-21、201-204. [17] 张丽.基于金融创新的金融监管模式改革探讨.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2008(24). [18] Asset-backed Securities in Germany:the Sale and Securitization of Loan by Ge Credit

Institution. Deutsche Bundesbank Monthly Report[J], July , 2006.

[19] Kriati Keek,Looking for ways out of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CNN,2007.

[20] Yuliya Demyanyk FRB St.Loulsand Otto Van Hemert NYIJ Stem,Understanding the Subprime

Mortgate CrisiS,2007.1 0. - 17 -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 姓名 学号 班级 年级 专业 学

院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0年 月 日

:::::::::

作者声明

本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撰写完成的,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道德、学术规范和其他侵权行为。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作者专业 : 作者学号 : 作者签名 :

从次贷危机审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陈新源

Expl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e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Supervision from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Chen,Xin yuan

2010年04月10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摘 要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进一步演变为以美国为止中心的世界经济危机。从2008年4月至今,次贷危机完成了从金融冲击到实体冲击,并且借助于经济的全球化,从区域困境到全球困境,从资产负债表外风险到资产负债表内风险等诸多层面的质变与跳跃。可以说,这场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所发生的冲击力最强、影响程度最深、涉及范围最广的全面危机。固然次级债危机的爆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责任不可归结一处,但不能否认的是金融监管的“盲区”或“缺位” 。因此,深层分析华尔街金融风暴所暴露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问题,对于保障我国金融市场及经济的健康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并不断深化的原因,通过对金融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博弈,评级机构失真的评定结果,得出危机给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我国从这次危机中得到的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金融创新与监管的相关启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美国次贷危机的恶化的确是资本证券化的结果,但我们不能因为此次危机就彻底否定金融创新,相反,针对我国国情,我国不仅仅要进行金融创新,更要加快金融创新力度。我国在金融创新的情形下避免危机的发生,其关键在于对金融体系提供相匹配的监管机制。

关键词:次级债券;金融创新;金融监管;启示

- 1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Abstract

The financial crisis caused by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has further evolved with the United States until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economic crisis. So far from April 2008, In just one year, the subprime crisis has completed the change from the financial impact to the physical impact. And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t has been from regional dilemma to global predicament, i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bring about risk from the balance sheet to balance sheet risk, and many other aspects of qualitative and jump. It can be said, this finance Crisis is of strongest impact, deepest influencr and widest scope of a comprehensive crisis in the capitalist world since World War II. While the outbreak of the subprime crisis is the result of many factors, responsibility can not be attributed to one side, But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 financial regulation \the Wall Street financial crisis which exposed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regulation.

In this thesis,the reasons for U.S. sub-prime crisis occurring and deepening are ananysed first,then we will ge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ub-prime cri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supervis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game between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the rating organization’s distorted assessment results, and profound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the revela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inance market,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which supervisory method and intensity, and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is obtained,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proposal.The worsening of American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indeed is the result of capital securitization,but we can’t thorough negative financial innovation because of this crisis, on the contrary,our country not only need carry on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but also speed up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process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The key of our country to avoid crisis’s occurrence under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s situation is to provide supervision which match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to control the risk of,the capital market as well as to transform our country economic growth pattem.

Key words:Subordinated debenture; financial Innovation; financial supervision; revelation

- 1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目 录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 二、文献综述 ........................................................................................................... 2

(一)国外关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理论研究 .............................................................. 2 (二)国内关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理论研究 .............................................................. 2

三、金融危机发生并不断深化的原因 ................................................................... 3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缘起:次级抵押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 3 (二)市场评价机制失效加剧了次贷危机的破坏力 .......................................................... 6 (三)监管者对次贷市场的监管不力 .................................................................................. 7

四、危机给金融监管提出新的要求 ....................................................................... 7

(一)加强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 8 (二)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技术 .......................................................... 8 (三)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 9 (四)提高国际监管标准并促进国际合作 .......................................................................... 9

五、本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 11

(一)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 ................................................................................................ 11 (二)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 ................................................................................................ 12 (三)本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启示 ........................................ 13

主要参考文献 ......................................................................................................... 17

- 1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由2007年8月美国住房次贷危机引发的、至去年9月以“两房”被政府接管、三大投行收购重组或破产为标志,开始爆发了海啸式的国际金融危机。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波及到实体经济,令消费和就业均出现较明显的衰退迹象。09年三月份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詹斯汀.琳在科威特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的分析报告报道,为了克服这场金融危机,国际社会特别需要在政策上协调步伐。金融危机使全世界的股市蒸发掉了30万亿-35万亿美元,全球不动产领域的损失也在30万亿美元左右。把这两项损失合计,可以肯定地说,这场危机给全世界带来的损失至少达到60亿万美元,这相当于全世界一年的GDP规模。其实次贷危机在早期已经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破坏。如表1所示①:

表1 灾情统计表(除注明外皆为2008年9月份数据)

国家 冰岛 美国 韩国 俄罗斯 英国 巴西 股市最大跌幅(%) 失业率(%) 92.5 42.3 51.7 74.5 42.7 55.1 7.3(2009年预测值) 6.16 3.1 5.3 2.9 7.6 所欠外债(美元) 1383亿 15万亿(2007年) 4000亿 5600亿 10万亿 1834亿(2008年1月) 外债站GDP比重 (2007年7月)(%) 758 86 37 49 387 29 美国次贷危机为中国敲起警钟,虽然说次贷危机的爆发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其警示性也是巨大的。在我国,近年来随着金融深化的推进以及企业和居民对一体化金融服务的需求,银行、保险和证券业之间的业务合作与渗透全面展开,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此外,根据WTO有关协议及我国入世承诺,我国逐渐开放金融业,这伴随而来的是外资金融机构的大举进入,特别是实力雄厚的“金融百货公司\的大量涌入。要使我国金融业保持不败之地并取得发展,我们必须顺应潮流,实现全面混业经营,加强金融创新。与此同时,在金融监管领域,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模式对于已经出现的带有混业经营色彩以及具有多重风险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寻求有效的改革方法,让监管体制适应日益发展的金融创新体系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连玉明.2008年中国年谱:金融海啸.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1):026-030.

- 1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二、文献综述

发生在美国并且波及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对于次贷危机的研究,本文主要集中从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一)国外关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理论研究

凯恩的“自由—管制”博弈的观点认为金融创新主要是金融机构为了获得利润而回避政府管制所引起的。政府管制,性质上等于隐性的税收,阻碍了金融机构从事已有的盈利性活动和利用管制以外的盈利机会,限制了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而金融机构在自身利的驱动下,会进行一些创新活动以规避监管当局,寻求新的盈利机会。当金融机构的创新出现以后,监管当局可能适形势的变化而放松原有的监管政策,或者当创新危及金融稳定与货币策执行时又进行新的监管,从而形成了金融机与监管当局之间的“管制——创新(规避管制)——放松管制或再管制——再创新——??”的动态博弈过程。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好像跷跷板的两端,他们彼此不断地适应”,形成一个黑格尔式的辨证过程,共同推动金融深化和发展。①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国际金融领域的创新和深化以及许多国家经济体制的转换,金融风险问题不仅对一国金融体系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且,由于金融的风险问题爆发性强,敏感度高,涉及面广,危害性大,一旦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与政治危机并导致社会动荡②。在这种状况下,金融监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公共利益论认为,监管是一种降低或清除市场失灵的手段。该理论的认为:现代经济社会并不存在纯粹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不能带来资源的最优配置,甚至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福利损失。为此,市场参与者就会要求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介入经济过程,通过实施管制纠正或消除市场缺陷,从而改善资源配置效率。

Kane(1981)的监管辨证论认为监管是由利益集团自己要求的,同时也对政治家和行政官员供给监管提供了激励。但随着环境的变化,金融监管就必须重新进行最优化,从而形成下列辩证的监管过程:监管、逃避和监管改革,这一不断循环的监管过程被称为再监管过程。监管的产生总是滞后于逃避监管的行为,因而监管的供给总是缺乏效率的③。

(二)国内关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理论研究

郑丽(2006.7)认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实际上是在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相互推动。

①②

李玉辉,曾振兴.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理论综述.管理与财富,2009(04).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③

程学韵. 转轨时期中国金融监管适度性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8:3-7

- 2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它们反映了代表公众利益的国家实行法制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基本原则的经济个体之间的矛盾关系。金融机构会通过金融创新来逃避政府的管制,而当金融创新可能危及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时,金融当局又会加强管制,新的管制又会导致新的创新,两者不断相互推动。①

郭敏(2009.12)认为金融创新是金融领域各种要素重新优化组合和各种资源重新配置的一种手段,既有助于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也可能带来金融脆弱性、危机传染性和系统风险,从而对金融安全产生负面冲击。实证研究表明,在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升级过程中,金融创新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金融创新一金融风险一金融监管一金融再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但是,如果金融创新信息披露充分、金融创新风险管理有效、金融创新监管到位的话,那么,金融创新仍然是规避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途径。

通过以上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进行研究时,都会辩证的

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即金融创新有回避监管的需要,它绕过监管,为企业利润最大化提供可能;而监管则是对金融创新带来的市场风险所采取的相应举措,其目的在于规范群体行为,将不确定性消除或置于一定的可控度之内。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使监管制度出现重大创新,改革;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增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从而增加了监管的难度。而金融监管一方面有利于保证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并对金融创新有刺激作用,导致创新产生;另一方面金融监管者也会由于监管过度,扼杀金融企业的活力。在创新的浪潮中,金融监管必须顺应金融创新的发展,通过金融监管创新防范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并在监管理念、监管目标、监管体制、监管方式等方面有所突破。总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在博弈互动过程中,共同促进金融业发展。如何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使金融创新的活力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形成有机的统一,是当代金融创新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金融危机发生并不断深化的原因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缘起:次级抵押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此次危机缘起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本来对正常贷款进行证券化并不会带来特别大的风险,但对降低标准后的房屋抵押贷款,即次贷进行证券化,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1.住房抵押贷款

(1)次贷高风险来源之一:脆弱的贷款质量

个人住房贷款是指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各类自用住房的贷款。它要求住房

①②

郑丽.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博弈. 财经论丛, 2006(07). 郭敏. 浅议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博弈关系.时代金融,2009(12).

- 3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消费者(借款人)提供自己足够的收入证明,还需要支付一大笔首付,并且以贷款住房作为抵押物,几年或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按月支付巨额利息,最终完全拥有房子。这种贷款模式保护了商业银行资本,却抑制了潜在住房消费者。提供贷款的商业银行和房地产商,以及所有的销售机构一样,希望卖掉更多的产品,也就是能为更多的人提供住房贷款。在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和9.11事件的双重打击下,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了刺激经济,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2001年美国进入降息周期,从而使低收入者能够抵押买房。如表2①

表2 “FICO”信用评定标准及按揭抵押贷款市场划分标准

信用市场 优质 信用等级 A+A- 信用分 660+ 负债比率(%) 36-38 信贷比率(%) 95-100 过去2-5年信用优等,24个月没有延期支付的行为,过去2-10年没有破产记录 Alt-A B+B- 次级 C+C- D+D- E 620 580 550 520- 50 55 60 65 75-85 75 60-70 A- 660 45 95 没有延期60天的抵押贷款,过去2-4年内没有破产记录 过去2-4年内有破产记录,重建信用 过去1-2年内没有破产记录 过去12个月有破产处置记录 可能面临破产或放弃赎回抵押 征信特点

如表2所示,美国的按揭抵押贷款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优质贷款(prime Loan)、Alt-A贷款(Alternative A)和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 Market)。优质贷款市场面向信用分数在660分以上,收入稳定可靠,债务负担合理的优良客户,这些人主要是选用最为传统的30年或15年固定利率抵押贷款。次级市场面向信用分数低于620分,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而“Alt-A”贷款市场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庞大灰色地带,它既包括信用分数在620到660之间的主流阶层,又包括分数高于660的高信用度客户中的相当一部分人。

在以上三种贷款者中,优质借款人还款能力最强,多采取简单的固定利率的长期贷款,很少采用复杂的创新按揭工具。Alt—A贷款人的信用质量虽然好于次级,并且大体能够接近最优贷款的标准,但借款人却缺少或完全没有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同次级贷款人一样,他们往往没有办法得到银行提供的正常贷款,而仅能得到银行的次级贷款。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属于非标准抵押贷款类别。它是相对优质住房抵押贷款

资料来源:辛乔利,孙兆东.次贷危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 4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而言的。借款人的FICO信用积分未达到620分以上、DTI比例高于5%、LTV比例在85%以上的贷款都可以称为次级抵押贷款。①

(2)次贷高风险来源之二:高利率与特殊的现金流结构

一方面利率加剧了资质水平较差的借款人的负担,次贷危机爆发前,优质贷款的贷款利率一般在6%~7%,次级贷款利率一般在8%~10%;另一方面,贷款早期的低利率与复杂的现金流结构,使得借款人倾向于忽略自身所承担的压力,进一步拉低了次贷市场借款人的资质。次级贷款大多实施浮动利率,浮动利率抵押贷款一般是按照固定/混合利率的方式进行的,即在抵押发售的最初阶段,银行按照事先商定的、显著低于市场水平的固定利率向购房者发放抵押贷款,在固定利率期(一般是两至三年),结束时,抵押贷款开始按当时的市场利率浮动。

(3)次贷市场的加速扩张加剧了其脆弱性

在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了刺激经济,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2001年美国进入降息周期后,次级贷款金额增长迅速。2001年,贷款规模为1730亿美元,占全部抵押贷款不到2%,而到了2006年第四季度,贷款比例接近15%。1994~2006年,美国居民住房的自有率从64%上升到69%,期间有900余万家庭购买了住房,这很大部分归功于次级抵押贷款和次优抵押贷款。如表3:

表3 1994-2006年年美国次贷发放额 (10亿美元)

年份 数额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35 65 86 97 49 125 29 150 20 160 7 138 -14 173 26 215 23 332 56 530 60 665 25 640 -4 增长率 (%)

2.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住房抵押贷款具有借短还长的特点,影响着商业银行久期和资产负债结构的匹配。因而商业银行通常愿意部分或全部出售其住房抵押贷款来获取更好的流动性安排。发达的资本市场则为这一出售提供了有利条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也就应运而生。所谓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ortgage--Backed Securitization,MBS)是资产证券化②的一种形式,指金融机构把自己所有的流动性较差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的住房抵押贷款按照贷款期限、利率、抵押房产类型等条件进行标准化组合,再配以相应的信用担保和信用增级,使其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收益权转变为可在金融市场流动、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型证券。在美国,一个典型的资产证券化过程包括以下三个主体:发起人(Sponsor)、融资公司以及投资者。

①②

曹远征.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债风波的分析与启示【J】.2007.11

资产证券化(Asset- Backed Securitization,ABS)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又能够产生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 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 再配以相应的信用担保和升级, 将其转变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证券的过程.

- 5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首先,由住房抵押贷款机构充当发起人,重新剥离出要证券化的住房抵押贷款,并将其组成一个“资产池”以“真实出售\的方式将抵押贷款合法的转移给融资公司,即具有破产隔离机制①的特设机构SPV获得该资产的所有权:其次,SPV通过信用增级机构、信用评估机构进行信用增级和评级评级,发行以资产的预期收益为基础的证券(如MBS),发起人获得证券发行的收入,而抵押资产所产生的收入则归融资公司所有,并且凭借对该资产的所有权确保未来收入现金流融资公司首先偿付投资者本金和利息;最后,服务机构将源自证券化抵押债权所产生的现金向抵押担保证券的投资者支付利息。

当市场处于繁荣阶段时,资金链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受益者,并且资金链会在利益驱动的创新下不断衍生。然而一旦由于某些因素导致资金链的断裂,就极有可能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不仅资金链上的人相继成为受害者,整个金融市场也可能因此产生剧烈波动,甚至引发经济危机。

(二)市场评价机制失效加剧了次贷危机的破坏力

1.金融机构信贷标准放松,引发道德风险

房贷提供商倾向于过度看重抵押品的市场价值,而忽视借款人自身的偿还能力。它们盲目降低贷款条件。如:无本金贷款,这种产品往往在30年内分摊月供金额,在头几年借款人每月只需偿还贷款利息,而在剩余年份分期偿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可调整利率贷款;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允许贷款人在前些年份每月支付低于正常利息的月供,差额部分自动计入贷款本金部分,这种做法称之为负摊销;“零首付”贷款――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贷款;“零文件”贷款――借款人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仅需声明其收入情况,而无须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更有一些机构故意向消费者隐瞒有关贷款条款与利率风险的信息。诱导借款人签订不合理或不合适他们的借款合同。

2.评级机构的寻租行为

信用评级的目的是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可观的指示,帮助他们制定出符合自身的投资方针;从比较宏观的层面上来看,一个发展完善的信用评级环境具有很好的市场透明度和揭示功能,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效率,稳定市场波动,强化市场监管,对促进资产证券化交易的顺利进行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但事实是,评级信息并没有实现其目的。由于评级中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评级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其主要原因在于:

(1)评级的非透明性

评级机构需要依靠信誉来获得长期收益,所以评级机构原则上不会因为客户的评级要求而改变评级的公正性。评级公正性要求评级机构能够给投资者提供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评级信息,并且独立于任何利益团体。但是由于评级的非透明性,投资者不能有效地辨别评级的公正程度,评级公司很容易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主动造成评级误差。一方面,评级机构

破产隔离是指在资产证券化中实现基础资产的风险和其他资产(资产所有人的其他资产)风险隔离.

- 6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代表了投资者的利益;但另一方面,他们的收入来源是证券发行人。这就造成了潜在的利益冲突,信用评级机构为了讨好客户,获得更多的评级业务,会在证券发行人的压力下,给证券以不公正的评级。这样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会变得缺少精确性和诚实性,失真的评级造成对证券风险的掩盖和对投资者的误导①。

(2)评级技术的缺陷

证券信用风险估计过程,关键在于估计违约概率和违约回收率。从次贷危机爆发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评级公司对于违约概率和违约回收率的估计显然过于乐观。一方面,低估了违约概率,因为高估了贷款者的还贷能力,同时错误判断了借款人的违约动机。另一方面,高估了违约回收率,乐观的认为房地产价格会继续上升,即使贷款人出现违约,出售以房屋为抵押品的资产足以弥补其损失。以上数个原因的结合造成了房债产品信用评级的高估。对证券发行人信息不能精确地进行评估,进而造成证券信用风险估计的误差,是信用评级机构被指责的一个重要原因。

(3)证券化产品的复杂性

评级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对MBS、CDO以及CDO衍生产品进行评级。由于CDO能够将基础资产的风险分成不同等级出售,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需要,但CDO的存在使得次级按揭贷款借款人和CDO投资者的距离越来越远,信用链过长造成了风险估计的困难,使得评级不能为投资者正确提供风险的估计。

(三)监管者对次贷市场的监管不力

索罗斯说:次贷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监管不力的结果。监管者要么是没尽到监管责任,要么是乱监管。主要表现在:(1)美国联邦和各州对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等金融创新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管。虽然美国政府并没有公开发表声明说鼓励金融创新,但我们可以从美国金融市场的创新程度看出,美国政府是非常支持金融创新的。次贷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视为一种金融制度创新,它部分地解决了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也为金融机构(包括抵押贷款经纪商、贷款公司、投资机构等)带来了丰厚利润,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房地产市场高涨的时候,一旦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这种贷款模式必然带来危机。从次贷业务本身来看,它至少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奠定了基础;(2)监管创新不足,监管技术滞后于次贷衍生品的发展;(3)监管机构缺乏对风险评级机构的必要监管。

四、危机给金融监管提出新的要求

对于金融创新的过度与不规范所引发的这次金融海啸,各国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爆发后,各主要评级机构成为最直接的批评对象 些机构对抵押债券的高质量信用评级,

才放心大规模购买此类证券.

- 7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深刻反省的同时,对于如何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增强金融体系的透明度,构建危机后金融体系监管框架,以及协调国际监管合作等,也成为G20伦敦峰会的重要议题。在年初进行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上,金融监管改革成为焦点,大会提出:洞悉经济的相互依赖及全球化潜在的系统风险,必须重新思考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并重新设计合作体制。针对金融监管话题,本次年会将举办数个高级别工作会议。

(一)加强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反对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政策造成通货膨胀恶果的旗号下,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逐渐成为支配美国经济学界和经济界的主流的观念。在经济自由主义理念下,美国政府极力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也包括减少对金融风险行为监管的“金融自由化”。在这种背景下,金融界的投机活动在金融创新的形式下日趋活跃,资产证券化和资产组合的交易十分频繁,房地产次级贷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扩张起来的①。

次级房贷这一金融产品是在2003年出现的,美联储有3年时问看着这一市场迅速扩张,期间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比如控制贷款标准阻止其走向危机,但是美联储秉承市场化原则,并未加以干预,没有去调整标准。早在2004年春天,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开始关注贷款标准的放松。但是与此同时,美联储一边持续加息,另一边却继续鼓励贷款机构开发并销售可调整利率房贷,可见其在政策上存在自相矛盾。有了政府的纵容,于是房利美、房地美、新世纪们和普通买房者们果然胆子逐渐大了起来,情况也果然越来越离谱,房价也果然越来越疯狂。另外政府把对次级房贷债券这种金融衍生品的评估和监督责任完全抛给标普穆迪等评级机构,给这些机构留下太多操作空间,容易导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后果。直到2005年12月,金融监管部门才开始拟议推出监管指引,但已经慢了一拍。甚至直到现在,监管部门的反映仍是不完整的。在意识到问题足足3年之后,到2007年3月初,金融监管部门方才同意将指引中的保护措施衍生到那些更为脆弱的贷款人②。从这些自由化政策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政府在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上的失职。

(二)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技术

这次金融危机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消费者和投资者对金融穿新技术(计量模型、公式)和机制的可靠性和完全性过分迷信。20世纪80-9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创新异常活跃,投资银行纷纷借以大量获利。由于金融创新借助于复杂的数学公式和计量模型来对不同的“资产组合包”进行定价,一般金融投资者很难判断其准确与否,只能相信计算技术的可能性;由于金融创新机构(高杠杆、风险分散和转移评级)大大地延长

①②

王志伟.美国金融和经济危机的马克思主义分析[F] .当代经济研究,2010(2). 滕黎,全球股市五年牛市的终结? 21世纪经济报道,2008(2).

- 8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了金融联系的链条,在这一个过层中,最初的金融产品被放大为高出自身价值几倍或者十几倍的金融衍生品。而且从本质上看,这类金融衍生品并没有降低投资的风险,他仅仅是将风险进行转移。而且随着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开发,风险在无限分散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隐蔽,越来越难以察觉。使得金融投资者相信金融创新机制的可能性,误以为风险几乎消失。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商业操作,本身不应该承担责任。证券化过程中需要改变的是,应当将贷款发放银行、证券承销商、证券投资机构多方的利益绑在一起,大家共同承担风险。目前的情况是,提供贷款的机构将贷款发放出去后,然后负责向借贷方偿还本息提供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用。贷款本身则已经被证券化销往投机机构,放款机构也不必承担任何风险。如果贷款变成坏账,放款机构的损失仅仅是每月的手续费的降低。这导致放款机构对贷款门槛的降低,大量滥发贷款,让低信用的消费者获得借款。导致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泡沫破灭后,次贷违约攀升,使得次贷债券的投资机构蒙受巨大损失。一个改进的方式是:(1)放款机构在通过投资银行发行证券,债券按照风险高低被划分成若干组块时,监管机构强迫这些债券发行方的放款机构投资每一组块的一部分,从AAA评级的组快到债券中的贷款违约时首当其冲受损的股权组块。债权发行方持有这些组块的百分比则要看其是否承担相当的风险。强迫贷款机构承担风险,将使得他们在今后发放贷款时更加谨慎,审查贷款人资格时更加严格,贷款发放后的违约率也自然降低;(2)对房屋贷款证券化应当要求有足够的保证金。目前的房屋贷款证券化中,贷款价值比率放宽到100%,如果将有些家庭的两项房屋贷款相加,贷款价值比率甚至高于100%。在此情况下,一旦房价下降,房贷很容易违约。

(三)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在美国监管部门开始对次贷危机进行全面审视的时候,包括政府、证券交易委员、国会在内的三大权威部门便展开了对国内各大金融机构的深度调查。2007年9月1日,标准普尔总裁凯瑟琳·可贝特递交了辞呈。尽管无论是官方还是她个人对此都做了很多解释。但是几乎左右人都明白,其实评级机构的信誉受损才是她辞职的正真原因—相关的证券通常是由评级公司和承销商共同设计出来的,而评级公司还可以从中获得高额的费用。从此次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监管机构应该督促评级机构提高评级的透明化以及评级技术。根据美国财政部有关人士的观点,从长远来看,提高评级机构运营的透明度具有积极意义。

(四)提高国际监管标准并促进国际合作

次贷危机不仅凸显出现有金融监管体系的弊端,也充分暴露了全球金融监管在风险监管合作层面上的重大缺陷。面对次贷危机面临的更为复杂的监管环境,各国监管机构需要深刻反思监管理念、监管架构、监管技术和监管时间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积

- 9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极探索如何对现有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有效改革,以扩大监管范围,提升监管水平;如何建立国际间的监管协作机制,共同遏制金融危机蔓延,以及构建未来更为一致的金融风险防控网络。

1.扩大金融稳定论坛(FSF),同时将其扩展为“金融稳定委员会”

现有监管体制的突出问题是不同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功能割裂,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要监测各国宏观经济,巴塞尔委员会专注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而国际清算银行(BIS)主要是促进国际货币与金融服务,为各央行服务。各机构之间缺乏统一和融合,信息交流不足。壮大FSF①的目的就是让其成为上述各机构间交流的平台,从而以现有框架为基础实现统一监管功能;其次,该论坛扩容将提高上述金融机构的代表度和公信力,这正是当前体系所缺乏并广为诟病的。

2.逐渐提高银行体系的资本质量、数量并确保全球范围内的一致性

作为本次危机的最直接教训之一,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早已成为各国监管者共识,但却引发部分金融机构的反对呼声。张明认为这其中主要涉及两方面冲突:首先是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提出资本金要求必然引起反对,因为诸如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机构正是靠高杆杠操作来获取利润;其次,对于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要求(即经济繁荣时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势必会冲击到经济繁荣时银行的盈利能力,这也是银行不愿接受的。“但是人们应该看到这一要求将为金融机构在经济下行时提供可贵的缓冲,这是顺周期资本充足要求的积极意义所在。”

3.扩大对所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市场、工具和机构(包括对冲基金)的监管 针对这一点,美国财长盖特纳周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特别表示,对于像雷曼这样的全球性金融机构,“需要改进其在不同国家的破产机制”,以防御其倒闭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对于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是迄今为止人们对金融危机的最重要反思之一,因为正是美国政府任由雷曼兄弟倒闭才导致全球短期货币市场崩溃,进而使得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如果能改进大的金融机构破产机制,即在其倒闭前规定一个缓冲期来为其债权和债务定价,厘清其市场价值,将大大缓解市场波动。

4.标准制定者应该与监管机构一道努力,以确保价值认定方法的一致性,实行统一的会计标准

公允价值会计并非次贷危机的源头但放大危机损失,危机的起因是利率调高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下跌,及由此导致的次贷违约,再进一步传导至股市和债券市场。但公允价值计量对危机起到了放大的作用。公允价值的优越性体现在它的相关性,即是指,公允价值是与市场最相关的计量属性。金融危机发生后的恐慌性抛售,使得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市价大幅下跌。目前市场上的MBS债券的价格就是“跳楼价’’,公允价值会计要求按照

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过去后由七大工业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及意大利)于1999年4月成立的组织,以评估影响全球金融稳定的问题,以及研究及监察为解决这些问题而需要采取的行动.

- 10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这种不合理的跳楼价来计提损失,就造成了比实际损失更大的减记损失。这些减记损失还没有引起现金流的流出,是企业的未实现损失,但它会引起市场的进一步抛售,放大市场的损失。因此公允价值会计在危机中也暴露出使用过程中的缺陷,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五、本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次贷危机的爆发表明,金融创新不是万能的.它有其固有的缺陷。如果落后的监管体制不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则易发生金融风险。我们要深刻思考金融创新和风险监管的关系。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危机的发生就阻止继续创新,再者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和监管方式与美国有所不同,所以我国应从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寻求适合我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模式。

(一)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

客观分析金融创新的异与同勿庸讳言, 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这样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正在推行的金融创新蒙上了一层阴影,这种影响更多地体现在金融创新方向、标准、路径上的困惑和迷失。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充分认识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

1.创新的力度不够

美国金融创新过度,而我国是不足。(1)金融产品创新中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创新少。我国创新的金融工具品种繁多,但85%左右是在引进或借鉴西方国家已有的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吸纳创新而来。真正由我国首创、具有我国特色的原始性创新较少,仅有B股、LOF指数基金和内部职工股权证等少数资本市场工具,这一特征与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落后、金融机构独立性较小及相对严格的金融管制有关。(2)金融创新主要表现为数量扩张,质量较低。我国现有金融创新的重点放在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科技含量小的外在形式创新上,如金融机构的增设、金融业务的扩展等,而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的经营机制方面的创新明显不足。此外,由于金融创新主体素质不高,创新的内容比较肤浅,手段也比较落后。例如,市场流通性差、靠强制摊派的债券,简单提高利率的有奖储蓄、保值储蓄等。

2.创新的主体表现为以政府权利为中心的政府供给主导型

美国的金融创新是自成系统的一场革命, 其创新更多是基于需求方面的作用, 创新的主体是市场化的机构,比如说银行。美国来自市场方面的金融创新总是先于管制者安排的制度型创新。而我国的金融创新则是从属于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创新活动更多地表现为政府主导下的金融制度创新以及制度带动产品创新,我国的金融创新更多是由政策推

陶冶.中国证券网,金融时报 ,2009(04)

- 11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动,比如说央行、银监会。政府及其主管部门通过政策设计与相关利益诱导规定创新途径并控制创新程度。尽管微观金融创新主体也推出了一些创新措施,但是金融创新进程中并不占重要地位①。

3.创新的环境不够活跃

美国经济属于消费导向型模式,国内储蓄一直处于低位,金融的功能主要是引导消费,即通过金融资产的膨胀和财富效应不断刺激消费,吸引海外投资, 金融活动呈现出经济金融化和金融虚拟化的特征,金融业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运行。而我国经济属于投资—出口导向型模式, 金融的主要功能是融资,推动储蓄转化为现实投资。据统计,2007 年末,我国居民储蓄率高达69.14%,而这些储蓄转化为财富创造的投资活动的效率较低,转化的渠道也相对单一,金融市场的纵深度和多样性有限,金融创新的空间十分广阔。

(二)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

金融监管对于金融创新有其充分的必要性。同时如果监管过严,会阻碍金融创新与金融业的发展;而监管过于宽松,则会增加金融体系的危险。当前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为:

1.金融监管上创新滞后

监管中对许多金融领域的创新注重合规性,忽视风险性。没有建立一套符合实际需要的的科学风险预警和跟踪监管体系来引导金融机构处理好金融创新过程中安全与效率的问题。管技术落后导致了监管不足。

2.金融监管缺乏统一规则和协调配套

中央银行在监管中对于金融创新方面所引起的联合监管不足、价格争议、竞争无序没有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网上银行、网上交易的安全保障措施体系和技术标准尚未统一,发展方向与技术问题缺乏交流。从社会信用环境来看,全社会个人信用登记系统没有建立,信贷查询系统还有待完善。这些因素都限制了金融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3.形成了“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新格局

2003年12月27 日,十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将其大部分监管职能移转给新成立的银行业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2004年2日,《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及两部银行法的改决定同时开始实施,银监会作为中国银行主要监菅者的地位至此最终确立。人民银行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一起形成了“一行三会”的监管格局。而分业监管会导致监管的分散化,这会使金融业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很困难。同时限制了金融业务领域的业务规模和适度扩张。

我国金融创新的政府主导型可以从两个反方面体现:一、政府担任着推动金融创新进程的主导力量;二、金融创新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政府带有强制约束力的行政手段,更确切一点说,是通过政府的权利贯彻执行.

- 12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三)本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启示

面对此次金融危机中暴露的金融衍生市场风险,我们需要创造新的金融工具、方法、程序,发现并管理金融衍生市场风险。与此相适应,我们的金融衍生监管理论也需创新。尤其是次贷危机之后,中国金融衍生市场监管制度建设面临双重难题,即衍生产品经验不足问题与全球金融衍生市场监管重构并存,中国如何选择金融衍生市场监管模式仍处于探索之中,如何适应G20金融高峰会议确定的监管模式重构将是中国金融衍生市场监管的难点。为适应次贷危机后的全球金融衍生市场趋势,中国金融衍生市场发展和监管模式构建中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在“维稳”的前提下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体制转轨的发展阶段,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思想仍然比较严重,国有金融机构的行政色彩仍然比较浓重,国有金融机构的主要领导仍然享有行政级别,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味的求稳,不思进取,不敢创新的现象。中国的金融体系的发展程度与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就不敢进行金融创新,甚至阻挠金融创新。这样既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市场主体成长和市场要素的培育,从长远看来,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是不利的,对确保我国的金融安全也是适得其反的。因此我国在“维稳”的金融创新思想下,应该加大离地,加快步伐进行金融创新。

2.完善金融监管的外部制度环境

金融监管机构的良好治理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其效率高低在相当程度上仍需要一系列外在环境的支持,而外部环境制度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就监管机构履行其职责而言,其外部制度环境从大的角度讲涉及经济制度环境,从小的角度讲涉及金融制度环境;就其组织性质而言,即作为政府机构而言,其外部制度环境又必然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环境。鉴于不同制度对监管机构治理的影响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和完善:(1)国家治理环境。监管机构作为一个政府部门或准政府组织,究竟受哪个政府部门直接领导,向哪个部门直接负责,委托代理链如何设计,如何对其进行监督和考查,其人员招募、薪酬安排等人事制度都往往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治理和国家政治体制的安排。在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直接对国务院负责,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展开工作,这与美国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健全我国金融监管治理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上金融监管治理的先进经验,也要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监管机构内部治理机构。(2)法律环境。由于法律可以明确监管机构的责权利和监管目标,赋予监管部门特定的执法权力和手段,所以独立而明确的法权地位是健全和完善监管机构内部治理的前提,也是约束和规范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的基本依据,同时还是保护监管者的尽职行为、保证监管机构独立实施监管行为的法律保障。(3)市场环境。一个健全完善的金融市场,有利于

- 13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克服监管机构有可能面临的问题,加强对监管机构的再监督。另外,市场本身的发展也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一种优化和调整,有利于提高被监管者的市场谈判能力,从而达到提高金融监管机构的市场管理能力。因此,监管机构的治理,不可能脱离市场基础的发展而独立发展,在改善金融监管治理的同时,必须加强整个金融市场乃至整个市场体系的建设。

4.建立健全标准的监管指标体系

为了保证监管目标毫无偏差的从监管组织传导到每个具体的监管人员的行为之中,尽可能减少其主观因素的影响,防止出现同样的问题由于监管机构人员的不同而结果大相径庭的现象,尤其是减少监管寻租、设租与监管宽容等道德风险,从事先控制的角度讲,应当制定尽可能明确而系统的监管标准体系,尽可能的将标准数量化、模型化,以保证监管人员具有统一明确的操作依据。标准化的监管指标体系包括银行的市场准入规则、信息、披露规则,以及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资产评估分类、呆账准备金等要素的监管标准和非信贷业务的监管标准等等。我国银行监管的标准化己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如已经采用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通过一系列指标、比率的设定要求,提高了监管效率。但仍存在很大的不足,还没有建立一套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缺乏一套基于时序分析、群组分析、比例分析的统一格式的监管报告。为此,应该有步骤的推广使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CAMELS和ARROWS评级体系。但是,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过程中,要根据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审慎监管和弹性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一套充分量化而又富有弹性的监管标准。

5.完善金融监管的问责制度

监管的独立性离不开问责制。问责制意味着监管机构要对所作出的所有决策给出合理的解释,同时监管当局不仅要对赋予其职权的政府和立法机关负责,还要对被监管机构和公众负责。推行金融监管问责制的关键不在于提出口号与原则,问责制度的根本在于找出应当负责的人并且让其负责。为此,应当建立健全制度和程序,以法律规定何人负何责,谁来问责,何人依何种程序判定官员失责,失责官员承担何种责任。只有这些程序和制度设计完善时,问责制度才可能更有实际意义。因此,在问责制度的原则和理念已经被普遍提倡的情况下,通过完善制度并积极创造条件将责任落实到实处,才能将监管者相关行为的实际社会影响内化为其个人的收益成本预算之内,进而取得监管者个人行为与监管机构组织要求的协同。我国已基本建立了金融监管人员问责制度,《银监法》对监管人员的职责及处罚办法做出了规定。《银监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公开监督管理程序,建立监督管理责任制度和内部监督制度。”第五章“法律责任”一节,更是针对各类违规行为制定了严厉的规定,“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这些法规主要规定了监管人员违规以后的行政处罚和刑事责任,而没有提到民事赔偿责任,而且法规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不够细化、实施较难等问题,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切实把这一措施落实到实处。

- 14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从次贷危机审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毕业论文在线全文阅读。

从次贷危机审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7481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