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特点部分地反映出新课程下教师备课的过程依然停留在形式化和表层化的层次,整个备课环节缺少对教学内容本质的深入挖掘和对教学策略的创造性发挥,这必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2)高品质课堂要求下教师备课技术路线的创新 高品质课堂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教学主线架构课堂教学结构,它在每一节课上的核心表征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教师在备课技术上必须做出新的调整。高品质课堂要求下的教师备课,秉持“内容定位—学情分析—目标设定—教学思路—教学设计”的技术路线。 内容定位 学情分析 教学思路 目标设定 教学设计 高品质课堂教学下的教师备课技术 ① 内容定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全面深刻地把握一节课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其实质。包括本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学科性质与地位,与相关知识的逻辑关系,课程内容的核心问题,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其中最关键的是对核心问题的提炼与分解。 所谓核心问题,是对本节课教学内容本质的高度概括,也可以说是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核心任务的高度概括,并必然直接指向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核心问题的提炼就会将课程内容本质、学生学习核心任务以及教学目标高度统一起来。 提炼核心问题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原点。这就需要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终极性追问:“这节课要教学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学生只要把什么问题解决了就可以把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教学目标完成了?”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能够提炼出核心问题,那么就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奠定了正确的基点。更为重要的是,提炼核心问题是挖掘课程本身育人价值的根本途径,所以,这也是塑造高品质课堂教学的根本保证。 提炼核心问题之后,教师要将其逻辑地分解为若干子问题。也就是说,教师要继续做深入追问:“解决核心问题究竟需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解决的逻辑顺序是什么?先解决哪个问题?再解决哪个问题?最后解决哪个问题?这些子问题解决了之后,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核心问题逻辑地分解出来的子问题将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显然,将核心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就会为高品质课堂教学实践搭建了一个整体性的教学结构,教学也将由此展开。
21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做到准确地提炼和分解核心问题,必须“通透”课程内容。即教师首先要对课程内容做全面的梳理,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内在逻辑关系,其次,教师要对课程内容做深入挖掘,抓住课程内容的本质和所蕴涵的最核心问题。这个过程也是教师将学科内容转化和表征为有教学意义的形式的过程,这恰恰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的一个重要表征。
② 学情分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借助以往经验和调查了解,分析学生学习本节课的认知基础,学生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状况(兴趣与态度等)与问题(认知经验与困难)。
③ 目标设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在对本节课教学内容作出精准定位和对学生学情作出准确分析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确定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究竟要实现哪些具体的预期目标。
④ 思路梳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内容定位、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设计本节课教学的基本思想、内容结构和方法策略。
⑤ 教学设计。这是教师备课的最后环节,是将教学思路具体化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教学方案文本,为教师教学提供基本依据。
(3)高品质课堂备课技术路线下教学方案文本的创新
根据高品质课堂的备课技术路线要求,教师对教学方案的撰写也要做新的调整。
高品质课堂教学方案
序号: 学科: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课 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核心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环节1: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核心子问题 问题解决 问题情境 解决策略 22
教学过程环节2: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核心子问题 问题情境 问题解决 解决策略 教学过程环节3: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核心子问题 问题情境 问题解决 解决策略 这个教学方案体例模板实际就是前面提到的“高品质课堂实践框架”在操作上的具体化。即:教师依托核心问题,并遵循学生认知逻辑,将核心问题逻辑地也分拆为几个“子问题”,直至将一个个“子问题”逻辑地分解为一个个“问题单元”。教师再根据每一个“问题单元”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经历对每一个问题单元以至整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4)高品质课堂备课技术实施效果
实践表明:教师按照这一备课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最大的效用在于强化并提升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认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反思性。具体地,教师能够自觉地强化备课环节;能够对教学方案做整体性思考;能够从教学的原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能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本质和育人价值,并用课程知识背后蕴涵的问题架构教学结构;能够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这也直接带来了教学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及教学实施的灵活性和实效性。具体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立足学生的学习,紧紧围绕课程文本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调控,确保学生基于课程文本和教师调控进行自主认知;学生能够通过“问题解决”,真正经历发现、思考、探索、创造的完整而丰满的学习过程,并深刻领会系统的知识关联,完整的知识
23
形成过程和课程本身的育人价值。
3.高品质课堂要求下的课例创新研究
立足于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而改善课堂教学,着眼于区域教育文化的创生而改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大连金州新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开展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核心主题之一。“课例创新研究”则是着力塑造高品质课堂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必要机制。
(1)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校本研修的主要特点与问题
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不但是“课程的设计者”,还应该是“主动研究者”和“有思想的行动者”。为此,究竟如何培育教师的教育情怀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进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重点探索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也是关于“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由此,“校本研修”应需而生。所谓校本研修,是指将教师工作实践的主要场所——学校作为一个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尊重教师个体的发展愿望,创设一切便利条件,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创造力和教师群体合作力,形成一种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并凭借群体间持续不断的互动学习与实践,使个体价值与群体绩效得以最大限度的显现。
当校本研修实践聚焦于教师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研究时,校本研修实际就成为一种“行动研究”的教育研究范式。所谓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具有“行动研究”特质的“校本研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基于教学、为了教学而做研究,这是一种使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合而为一的研究模式。这种研修模式不仅是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培育教育情怀、提升教育智慧并获得专业发展的切实有效途径。
但事实上,走进许多学校的校本研修现场发现,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不免囿于形式,流于过场,缺乏深刻。集中体现在:研修主题往往是自上而下的从新课程理念中选取的“预设性”内容,而不是聚焦和解决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生和发现的具体问题;研修过程往往是教师对预设性的内容主题展开“演绎式”的阐述,而不是(当然也不可能)基于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度的研讨与反思;研修方式往往是教师个体的“独唱”或者偶有教师群体之间“寒暄性”的一应一答。这样的研修模式,或许可以增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了解和理解,但实际上却难以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创造力和教师群体合作力,难以培育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情怀、教育思想、教学智慧以及教学实践能力,终不能真正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2)高品质课堂要求下的“课例创新研究”
24
为了切实解决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所暴露的问题,并基于塑造高品质课堂的实践要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大连金州新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提出了“课例创新研究”的一个新概念。
所谓“课例创新研究”,实际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的一种实践活动。具体地说,课例创新研究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某一节课的教学为研究对象,以落实高品质课堂根本要求和基本要素为理念参照,以研究解决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谋求课堂教学的创新点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双重内容主题,以塑造高品质课堂为目标追求,以全程化、跟进式的同伴互助、专家诊断和集体研讨为活动机制,对一节课进行课前、课上和课后“解剖麻雀式”系统研究的一个完整过程。
迈克·富兰在《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指出:“当教师在学校里坐在一起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当他们把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如何继续联系起来的时候,当他们从同事和其他外部优秀经验中获得认识,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是处在一个绝对必要的知识创新过程中”。事实上,课例创新研究既是一种具有行动研究特质的校本研修,而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通过对教学进行个案研究并追求教学创新的实践学习。
课例创新研究作为教师的一种实践学习,是基于案例的情境学习,是基于问题的行动学习,是基于原创的研究学习,是基于群体的合作学习,是基于经验的反思学习。
课例创新研究的具体操作流程是:
① 选课。某位教师自主选择一节课,作为教学创新的一个具体案例。
② 备课。选课教师按照“内容定位—学情分析—目标设定—教学思路”的备课技术路线,对本节课进行系统思考,初步提出教学预设创新点,拟定教学设想。
③ 集体研讨:由选课教师向同伴详细介绍教学设想,同伴开展积极认真研讨,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选课教师确立预设的创新点,完善整个教学思路。
④ 设计教学:选课教师结合同伴意见和建议,拟定教学设计方案。
⑤ 实施教学:选课教师按照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同伴集体观课,并对教学过程做观察记录。 ⑥ 集体研讨:选课教师与同伴对教学进行集体研讨。首先由选课教师汇报教学教学方案的执行情况,由同伴介绍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观察结果;选课教师与同伴针对教学观察结果集中开展研讨,通过聚焦课堂教学具体现象,选课教师总结反思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预设创新点的体现情况,教学策略的应对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同伴指出教学过程中反映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并对问题做深入的思考,总结评估本节课预设的教学创新点的实现情况以及整体教学效果。最后,再对由本节课引发的具有普遍性启发意义的教学问题做出提炼,从中总结新的教学经验与策略。 24
24
迈克·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译:《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
136页。
2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品质课堂的塑造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