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两部分,第一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12页。全卷满分300分
考生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 答第一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 答第二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给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
4. 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O 16 S 12 Cr 52 Fe 56 1. A. B. C. D. 2. A. B. C.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下列关于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腔内 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O2的过程发生在基质中 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 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是在基质中合成的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衰老是同步进行的 人的早期胚胎有尾,尾部细胞随着发育逐渐凋亡 细胞癌变是细胞高度分化的结果
- 1 -
D. 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产物
3.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成虫数(只) 1 6 5 10 9 28 13 71 17 131 21 207 25 270 29 302 33 327 3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 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 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 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 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
4.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发现和发展了水母绿色荧光蛋白“的三位科学家。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片段与目的基因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融合基因,再将该融合基因转入真核生物细胞内,表达出的蛋白质就会带有绿色荧光。绿色荧光蛋白在该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是 A.追踪目的基因在细胞内的复制过程 B.追踪目的基因插入到染色体上的位置 C. 追踪目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分布 D.追踪目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5.已知人的红绿色盲属X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耳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对d完全显性)。下图中Ⅱ2 为色觉正常的耳聋患者,Ⅱ5为听觉正常的色盲患者。Ⅱ4(不携带d基因)和Ⅱ3婚后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患耳聋、色盲。既耳聋有色盲的可能性分别是
A. 0 、
1111111、0 B. 0、、 C.0、、0 D. 、、 24482486.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膝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
B.取104、105 、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 C.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0C恒温培养24-48小时
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
7.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结构示意图如下),可由石墨剥离而成,
- 2 -
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烯与石墨互为同位素
B.0.12g石墨烯中含有6.02*1022个碳原子 C石墨烯是一种有机物
D.石墨烯中的碳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
8.北京奥运会期间对大量盆栽鲜花施用了S-诱抗素制剂,以保证鲜花盛开,S-诱抗素的分子结构如图,下列关于该分子说法正确的是 A.含有碳碳双键、羟基、羰基、羧基 B.含有苯环、羟基、羰基、羧基 C.含有羟基、羰基、羧基、酯基 D.含有碳碳双键、苯环、羟基、羰基 9.下列选用的相关仪器符合实验要求的是
10.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或分子是 A.NH4? 、H?、NO3?、HCO3? B.K+ 、AL3+、SO42? 、NH3·H2O C.Na+、K+、SO3、Cl2
D.Na+ 、CH3COO-、CO32?、OH-
11.汽车尾气净化中的一个反应如下: NO(g)?CO(g)?1N2(g)?CO2(g) ?H??373.4KJ?mol?1 22?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某一条件,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 3 -
12.Cu2O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基于绿色化学理念设计的制取.Cu2O的电解池示意图如下,点解总反应:2Cu+H2O==Cu2O+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电极上产生氢气 B.铜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C.铜电极接直流电源的负极
D.当有0.1mol电子转移时,有0.1molCu2O生成。
13.向体积为0.05mol·L-1CH3COOH溶液中加入体积为Vb的0.05mol·L-1KOH溶液,下列关系错.误的是 .
A. Va>Vb时:c (CH3COOH) +c (CH3COO-)>c (K+) B. Va=Vb时:c (CH3COOH) +c (H+)>c (OH-) C. Va
D. Va与Vb任意比时:c (K+)+ c (H+) =c (OH-)+ c (CH3COO-)
14. 原子核聚变可望给人类未来提供丰富的洁净能源。当氖等离子体被加热到适当高温时,氖核参与的几种聚变反应可能发生,放出能量。这几种反应的总效果可以表示为
411621H?k2He?d1H?20n?43.15MeV
由平衡条件可知
A. k=1, d=4 B. k=2, d=2 C. k=1, d=6 D. k=2, d=3
15. 2009年2月11日,俄罗斯的“宇宙-2251”卫星和美国的“铱-33”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约805km处发生碰撞。这是历史上首次发生的完整在轨卫星碰撞事件。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碎片可能会影响太空环境。假定有甲、乙两块碎片,绕地球运动的轨道都是圆,甲的运行速率比乙的大,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的运行周期一定比乙的长 B. 甲距地面的高度一定比乙的高 C. 甲的向心力一定比乙的小 D. 甲的加速度一定比乙的大
16. 大爆炸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起源于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除开始瞬间外,在演化
- 4 -
至今的大部分时间内,宇宙基本上是匀速膨胀的。上世纪末,对1A型超新星的观测显示,宇宙正在加速膨胀,面对这个出人意料的发现,宇宙学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提出宇宙的大部分可能由暗能量组成,它们的排斥作用导致宇宙在近段天文时期内开始加速膨胀。如果真是这样,则标志宇宙大小的宇宙半径R和宇宙年龄的关系,大致是下面哪个图像?
17. 为了节省能量,某商场安装了智能化的电动扶梯。无人乘行时,扶梯运转得很慢;有人站上扶梯时,它会先慢慢加速,再匀速运转。一顾客乘扶梯上楼,恰好经历了这两个过程,如图所示。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顾客始终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B. 顾客始终处于超重状态
C. 顾客对扶梯作用力的方向先指向左下方,再竖直向下 D. 顾客对扶梯作用的方向先指向右下方,再竖直向下
18. 在光滑的绝缘水平面上,有一个正方形的abcd,顶点a、c处分别固定一个正点电荷,电荷量相等,如图所示。若将一个带负电的粒子置于b点,自由释放,粒子将沿着对角线bd往复运动。粒子从b点运动到d点的过程中
A. 先作匀加速运动,后作匀减速运动 B. 先从高电势到低电势,后从低电势到高电势 C. 电势能与机械能之和先增大,后减小 D. 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19. 右图是科学史上一张著名的实验照片,显示一个带电粒子在云室中穿过某种金属板运动的径迹。云室旋转在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照片向里。云室中横放的金属板对粒子的运动起阻碍作用。分析此径迹可知粒子 A. 带正电,由下往上运动
- 5 -
B. 带正电,由上往下运动 C. 带负电,由上往下运动 D. 带负电,由下往上运动
20. 如图甲所示,一个电阻为R,面积为S的矩形导线框abcd,水平旋转在匀强磁场中,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与ad边垂直并与线框平面成450角,o、o’ 分别是ab和cd边的中点。现将线框右半边obco’ 绕oo’ 逆时针900到图乙所示位置。在这一过程中,导线中通过的电荷量是
A.
2BS B. 2RBS2BS C. D. 0
RR21. (18分)
Ⅰ. (6分)用多用电表进行了几次测量,指针分别处于a、b的位置,如图所示。若多用电表的选择开关处于下面表格中所指的档位,a和b的相应读数是多少?请填在表格中。
Ⅱ. (6分)用右图所示的电路,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电池的内阻较小,为了防止在调节滑动变阻器时造成短路,电路中用一个定值电阻R0起保护作用。除电池、开关和导线外,可供使用的实验器材还有: (a) 电流表(量程0.6A、3A); (b) 电压表(量程3V、15V)
- 6 -
(c) 定值电阻(阻值1?、额定功率5W) (d) 定值电阻(阻值10?,额定功率10W) (e) 滑动变阻器(阴值范围0--10?、额定电流2A) (f) 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0-100?、额定电流1A) 那么
(1)要正确完成实验,电压表的量程应选择 V,电流表的量程应选择 A; R0应选择 ?的定值电阻,R应选择阻值范围是 ?的滑动变阻器。 (2)引起该实验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
Ⅲ.(6分)探究力对原来静止的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所师,实验主要过程如下:
(1)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 为W、2W、3W、??;
(2)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求 出小车的速度v1、v2、v3、??;
(3)作出W?v草图;
(4)分析W?v图像。如果W?v图像是一条直线,表明∝v;如果不是直线,可考虑是否存在W∝v、W∝v、W∝v等关系。
以下关于该试验的说法中有一项不正确,它是___________。 ...
A.本实验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所采用的方法是选用同样的橡皮筋,并在每次实验中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保持一致。当用1条橡皮筋进行是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用2条、3条、??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是2W、3W、??。 B.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补偿的方法,可以使木板适当倾斜。
C.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一条记录纸带。纸带上打出的点,两端密、中间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没有使木板倾斜或倾角太小。
D.根据记录纸带上打出的点,求小车获得的速度的方法,是以纸带上第一点到最后一点的距离来进行计算。
22.(14分)
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运动员手拉绳索向上攀登,最终点燃了主火 炬,体现了残疾运动员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了探究上升过程 中运动员与绳索和吊椅间的作用,可将过程简化。一根不可伸缩的轻绳跨过轻 质的定滑轮,一端挂一吊椅,另一端被坐在吊椅上的运动员拉住,如图所示。 设运动员的质量为65kg,吊椅的质量为15kg,不计定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重
力加速度取g?10m/s。当运动员与吊椅一起正以加速度a?1m/s上升时, 试求
(1)运动员竖直向下拉绳的力; (2)运动员对吊椅的压力。
2223- 7 -
23.(16分)
如图所师,匀强电场方向沿x轴的正方向,场强为E。在
A(d,0)点有一个静止的中性微粒,由于内部作用,某一时
刻突然分裂成两个质量均为m的带电微粒,其中电荷量为q 的微粒1沿y轴负方向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到达(0,?d)点。 不计重力和分裂后两微粒间的作用。试求 (1)分裂时两个微粒各自的速度;
(2)当微粒1到达(0,?d)点时,电场力对微粒1做功的
瞬间功率;
(3)当微粒1到达(0,?d)点时,两微粒间的距离。
24.(20分)
过山车是游乐场中常见的设施。下图是一种过山车的简易模型,它由水平轨道和在竖直平面内的三个圆形轨道组成,B、C、D分别是三个圆形轨道的最低点,B、C间距与C、D间距相等,半径R1?2.0m、R2?1.4m。一个质量为m?1.0kg的小球(视为质点),从轨道的左侧A点以v0?12.0m/s的初速度沿轨道向右运动,A、B间距L1?6.0m。小球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0.2,圆形轨道是光滑的。假设水平轨道足够长,圆形轨道间不相互重叠。重力加速度取g?10m/s,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试求
(1)小球在经过第一个圆形轨道的最高点时,轨道对小球作用力的大小; (2)如果小球恰能通过第二圆形轨道,B、C间距L应是多少;
(3)在满足(2)的条件下,如果要使小球不能脱离轨道,在第三个圆形轨道的设计中,半径R3应满足的条件;小球最终停留点与起点A的距离。
2
??.(17分)
W、X、Y、Z是周期表前36号元素中的四种常见元素,其原子序数一次增大。W、Y的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X的基态原子核外有7个原子轨道填充了电子,Z能形成红色(或砖红色)的Z2O和黑色的ZO两种氧化物。
(1)W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_族。W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比 )。 H2O(g)__________(填“强”或“弱”
- 8 -
(2)Y的基态原子核 外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Y的第一电离能比X的__________(填“大”或“小”)。
(3)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溶液与Z的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O ( s ) ?H??272.0kJ?mol 2O(g)=Fe23(g)23X Os?)H??1675.7kJ?mol?1 2X(s)+2O? (
2 Fe(s)+X的单质和Fe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12分)
是一种医药中间体,常用来制备抗凝血药,可通过下列路线合成:
(1)A与银氨溶液反应有银镜生成,则A的结构简式是 。 (2)B→C的反应类型是 。 (3)E的结构简式是 (4)写出F和过量NaOH溶液共热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下列关于G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与溴单质反应 b. 能与金属钠反应 c. 1molG最多能和3mol氢气反应 d. 分子式是C9H6O3
- 9 -
27.(12分)
2?某厂废水中含5.00×10-3mol·L-1的Cr2O7,其毒性较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变废为宝,将
废水处理得到磁性材料Cr0.5Fe1.5FeO4(Fe的化合价依次为+3、+2),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 含2?Cr2O7 ①加FeSO4·7H2O 的酸性废水
含Cr3+、Fe2+、②加NaOH溶液 Fe3+的溶液 至PH为9,过滤 滤液 ③焙烧 滤渣 Cr0.5Fe1.5FeO4(1)第①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第②步中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操作是:
(3)第②步过滤得到的滤渣中主要成分除Cr(OH)3外,还有
2?(4)欲使1L该废水中的Cr2O7完全转化为Cr0.5Fe1.5FeO4。理论上需要加入
GFeSO4·7H2O。 28.(17分)
Fenton法常用于处理含难降解有机物的工业废水,通常是在调节好PH和Fe2?浓度的废
水中加入H2O2,所产生的羟基自由基能氧化降解污染物。现运用该方法降解有机污染物p-CP,探究有关因素对该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设计]控制p-CP的初始浓度相同,恒定实验温度在298K或313K(其余实验条件见下表),设计如下对比试验。
(1)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表中不要留空格)。 实验 实验目的 编号 ① ② 为以下实验作参考 探究温度对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T/K 298 PH c/10-3mol·L-1 H2O2 3 6.0 Fe2+ 0.30 ③ 298 10 6.0 0.30
[数据处理]实验测得p-CP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右上图。
(2)请根据右上图实验①曲线,计算降解反应在50~150s内的反应速率: L-1·s-1 ?(p-CP)= mol·[解释与结论]
(3)实验①、②表明温度升高,降解反应速率增大。但温度过高时反而导致降解反应速率
- 10 -
减小,请从Fenton法所用试剂H2O2的角度分析原因: 。
(4)实验③得出的结论是:PH等于10时, 。 [思考与交流]
(5)实验时需在不同时间从反应器中取样,并使所取样品中的反应立即停止下来。根据上图中的信息,给出一种迅速停止反应的方法:
29.(15分)
Ⅰ.(3分)现有等量的A、B两个品种的小麦种子,将它们 分别置于两个容积相同、密封的棕色广口瓶内,各加入适量(等 量)的水。在25℃条件下,瓶内O2含量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
(1)在t1~t2期间,瓶内O2含量的降低主要是由种子的 引起的,A种子比B种子的呼吸速率 , A、B种子释放CO2量的变化趋势是 。 (2)在0~t1期间,广口瓶内的CO2有少量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 。
Ⅱ.(7分)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发现,在黄瓜幼苗期喷洒一次乙烯利溶液(100~200mg· L-1),可促进多开雌花,提高黄瓜产量。但乙烯利浓度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时,其作用效果尚不清楚。请设计实验,探究乙烯利浓度对黄瓜开雌花数量的影响。
材料用具:2~3片真叶的盆栽黄瓜幼苗若干、乙烯利溶液(300mg·L-1)、蒸馏水、喷壶??
方法步骤:
(1)将黄瓜幼苗平均分成A、B、C、D四组。 (2) 。 (3) 。 (4)连续观察6周,记录并统计 。 实验结果预测:(请在图中将预测的结果以折线的形式表示) 30.(18分)
Ⅰ.(10分)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 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 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请回答: (1)图中a线段表示 电位;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
+
,此时Na (内、外)流。 (2)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 。
(3)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受很多药物的影响。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如果它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 的结合。
Ⅱ.(8分)在人体体温的神经—体液调节中,下丘脑是 ,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激素是 。人在寒冷的环境下会出现寒 战,这是机体通过 增加产热,有利于维持体温恒定;剧烈运动后,机体降低体温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和 增加散热。
- 11 -
31.(21分)
某种野生植物有紫花和白花两种表现型,已知紫花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是:
A和a、B和b是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对a、B对b为显性。基因型不同的两白花植株杂交,F1紫花:白花=1:1。若将F1紫花植株自交,所得F2植株中紫花:白花=9:7 请回答:
(1) 从紫花形成的途径可知,紫花性状是由 对基因控制。
(2) 根据F1紫花植株自交的结果,可以推测F1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 ,其自交所
得F2中,白花植株纯合体的基因型是 。
(3) 推测两亲本白花植株的杂交组合(基因型)是 或 ;用遗
传图解表示两亲本白花植株杂交的过程(只要求写一组)。
(4) 紫花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中,若中间产物是红色(形成红花),那么基因型为AaBb的
植株自交,子一代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5) 紫花中的紫色物质是一种天然的优质色素,但由于B基
因表达的酶较少,紫色物质含量较低。设想通过基因工程技术,采用重组的Ti质粒转移一段DNA进入细胞并且整合到染色体上,以促进B基因在花瓣细胞中的表达,提高紫色物质含量。右图是一个已插入外源DNA片段的重组Ti质粒载体结构模式图,请填出标号所示结构的名称:
① ② ③
参考答案
- 12 -
1-5 DBCCA 6-10 DDABD 11-15 CACBD 16-20 CCDAA
21. 答案:
I.23.0mA,0.57V,320Ω II.答案:
(1)3,0.6,1,0~10。 (2)电压表的分流 III答案:D。 22.解法一:(1)设运动员和吊椅的质量分别为M和m;绳拉运动员的力为F.以运动员和吊绳整体对象,受到重力的大小为(M+m)g,向上的拉力为2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2F-(m人+ m椅)g=(m人+ m椅)a F=44N
由牛顿第三定律,运动员拉绳的力大小为440N,方向竖直向下。
(2)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动员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重力大小为Mg,绳的拉力F, 吊绳对运动员的支持力F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FN-Mg= Ma FN=275N 解法二:运动员和吊椅的质量分别为m和M,运动员竖直向下的拉力为F,对吊椅的压力大小为FN
根据牛顿第三定理,绳对运动员的拉力为大小为F,吊椅对运动员的支持力为FN,分别以运动员和吊椅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FN?Mg?Ma ① F?FN?mg?ma ②
由①②得 F=440N
FN=275N
23.(1)微粒1在y方向不受力,做匀速直线运动;在X方向由于受恒定的电场力,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微粒1做的是类平抛运动,设微粒1分裂时的速度为
F?FN?mg?maV1,
微粒2的速度为V2,则有: 在Y方向上有
?d?v1t
在X方向上有
a?qE m1?d?at2
2
- 13 -
v1???qed 2m根号外的负号表示沿y负方向
中性微粒分裂成两微粒时,遵守动量守恒定律,有
mv1?mv2?0qEd
v2??v1?2m方向沿y正方向
(2)设微粒1到达(0,-d)点时的速度为v,则电场力做功的瞬时功率为
p?qEvBcos??qEVBx
其中由运动学公式
vBx??2ad???2qEd m所以P?qE-2qEd m(3)两微粒的运动具有对称性,如图所示,当微粒1到达(0,-d)点时发生位移
s1?2d
则当当微粒1到达(0,-d)点时,两微粒间的距离为BC=2s1?22d 24.(1)设小于经过第一个圆轨道的最高点时的速度为V1,根据动能定理
小球在最高点受到重力mg和轨道对它的作用力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v12F?mg?m ②
R1由①②得 F?10.0N ③
2v2mg?m ④
R222?mg(L1?L)?2mgR3?mv2?mv0 ⑤
1212由④⑤得 L=12.5L ⑥
(3) 要保证小球不脱离轨道,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Ⅰ轨道半径较小时,小球恰能通过第三个圆形轨道,设在最高点的速度为v3,应满足
- 14 -
2v3mg?m ⑦
R322?mg(L1?2L)?2mgR3?mv3?mv0 ⑧
1212由⑥⑦⑧得 R3=0.4m
Ⅱ轨道半径较大时,小球上升的最大速度为R3,根据动能定理
2?mg(L1?2L)?2mgR3?0?mv0
12解得 R3=1.0m
为了保证圆轨道不重叠,R3最大值应满足
(R2?R3)2?L2?(R3?R2)2
解得 R3=27.9
综合Ⅰ、Ⅱ,要使小球不脱离轨道,则第三个圆轨道的半径须满足下面条件
2?mgL'?0?mv0
12
25. 答案:(1)二 VA 弱
22624
(2)1s2s2p3s3p 大
(3)Cu + 2H2SO4(浓)△CuSO4 + SO2↑+ 2H2O
(4)3FeO(s) + 2Al(s) Al2O3(s) + 3Fe(s) ?H=-859.7KJ/mol 26. 答案:
(1)CH3CHO (2)取代反应
- 15 -
(3)
(4)
(5)a、b、d 27. 答案:
2-2++ 3+ 3+
(1)Cr2O7 + 6Fe + 14H 2Cr + 6Fe + 7H2O
(2)将一小块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3)Fe(OH)3、Fe(OH)2 (4)13.9 28. 答案: (1)
(2)8.0×10
(3)过氧化氢在温度过高时迅速分解。
(4)反应速率趋向于零(或该降解反应趋于停止)
(5)将所取样品迅速加入到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使pH约为10(或将所取样品骤冷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9. 答案Ⅰ.(1)有氧呼吸 快 先递增后递减 (2)种子的无氧呼吸产生了CO2
Ⅱ.(2)用蒸馏水稀释乙烯利溶液,配置成4种浓度(要求在0~100mg·L-1、100~200mg·L-1、200~300mg·L-1三个区间各至少取一种浓度)。
(3)取等量上述各浓度乙烯利溶液,用喷壶分别喷洒各组黄瓜幼苗一次。 (4)各组雌花数(或各组每株平均雌花数)
实验结果预测:如配置的浓度为0、50、150、250mg·L-1,折线图为
-6
- 16 -
(要求在横坐标上注明上述(2)配置的浓度) 30. 答案Ⅰ.(1)静息 0mv 内
(2)轴突末梢
(3)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Ⅱ.体温调节中枢 甲状腺激素 骨骼肌收缩 皮肤毛细管舒张 31. 答案(1)两
(2)AaBb aaBB、Aabb、aabb (3)Aabb×aaBB AAbb×aaBb 遗传图解(只要求写一组)
(4)紫花:红花:白花=9:3:4
(5)①T-DNA ②标记基因 ③复制原点
- 17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09高考理综·安徽卷2009年安徽省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word版含答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