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增长边界应综合城市发展趋势判断、远景城市发展用地需求、工业与生活的隔离要求、城市拓展模式、发展方向和行政区划等因素进行确定。
浦城中心城区整体上呈“北工业、南居住、中间绿化隔离”的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的空间增长边界可以分城市生活片区和浦城生态工业园区分别界定。
对于南部城市生活片区,位于福建浦城生态工业园区和南平市荣华山产业组团用地的下风向、流域的下游,应注重保留两者之间的生态防护林带,防护林带依托义从山、横山岗、马鞍山等自然山体向西、东两个方向拓展,城市生活片区北部应以防护林带边界为增长边界,西部应以京台高速公路为增长边界,南部应以交战路为增长边界,东部应以东环路为增长边界。
对于北部的浦城生态工业园区,西部应以京台高速公路为增长边界;北部应以荣华山产业组团用地界线为增长边界;东部应以南浦溪为增长边界;南部应以生态防护林带边界为增长边界。
3、建设用地范围
根据中心城区发展方向和城市增长边界,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范围。
至规划期末(2030年),城区建设用地范围西至京台高速公路,南至交战路,东至万安乡东侧山体,北至荣华山产业组团用地界线,建设用地面积1728公顷,其中,中心片区728.7公顷,莲塘片区323.0公顷,水南片区142.8公顷,城东片区161.8公顷,生态工业园区371.7公顷。 三、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新一轮城镇化高潮的到来,城市功能的拓展、城市地域形态的变化、城市布局的调整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清晰的确定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能对城市的发展给予合理的引导,提升城市的形象,可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适合城市发展的空间,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1、山地型城市特征
浦城县中心城区四面环山,南浦溪自北向南绕城而过,在西南接纳马莲河,把中心城区分为大小不等的几个部分,属于典型的山地型城市。这类城市的主体(城市建成区或中心城区)在河谷中发育,形成城市,其城市主体发育受到河谷地形及周围山地和丘陵较为强烈的直接限制,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被迫沿河流走向发展,或者向两侧山体上发展。
第一部分 浦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说明书
山地型城市具有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独特内涵,城市布局、演化等与平原城市有相当大的差别。山地型城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地形对城市发展格局的强烈限制迫使城市随地形而布局;
(2)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演变为群组形态,具有明显的组团特征,多中心或单中心多组团结构是这类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3)城市发展的主轴沿河流主河道或者交通干线延伸,呈现带状密集空间结构; (4)城市主体一般在河流级阶地上先行发展,再向外围、山上逐步延伸; (5)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常出现“跳跃”发展;
(6)城市容量与规模有明显的限制,诸如城市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会比其他类型城市较早出现,而且一般较为严重;
(7)这类城市有利于形成布局独特、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城市格局,景观塑造明显优于其他类型的城市。
与平原型城市通过均质化用地成片向外发展不同,山地型城市地域的均质度和紧凑度都比
较低,工业、居住、商业用地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一般呈组团状或带状发展,这类城市一般有山有水,山水空间资源组合条件良好,其秀山丽水能够很好地契入城市用地,可以就近为城市居民提供绿化空间,满足居民的休憩需求,有利于建设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功能区。
从城市发展形态来看,山地型城市空间形态沿着河谷延伸和拓展。在城市发展的区域空间里,山、水、城、绿四类景观要素相互穿插,交相呼应,容易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格局。
2、浦城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南浦溪是浦城县主干河流,自荣华山北麓至水南直线距离约17.3千米,而实际长度达约32.9千米,约为直线距离的2倍,可见其弯曲程度。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基本上沿南浦溪和205国道南北方向分布。
历史上,南浦(今南浦街道)一直是浦城治所所在地,明万历《浦城县志》载:“历代以来,治所不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浦城县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心城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建设用地逐步向外拓展,由传统的单中心结构向单中心多组团结构演变;80年代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区开始跨南浦溪和马莲河向外快速发展;20世纪末,随着浦
40
城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城市向北推进,规模迅速扩大;21世纪初,县域经济飞速发展,在优越的经济背景下以及在南平市荣华山产业组团的推动下,城市快速向仙阳方向发展,远景浦城将形成“主次中心、多个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
浦城中心城区发展历史演变图
四、总体布局规划目标
1、转变分散粗放的城市布局现状,建立集约的土地利用模式
城市经济的最大特点是空间聚集性。高度集约化的土地利用不仅能够保护土地资源,而且能够促进浦城经济发展从盲目扩大规模向逐步提高质量方向上的转化。
浦城的土地利用和建设管理正处于乡镇分散管理模式向城市集中管理模式过渡的阶段,长期分而治之的管理模式导致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分散、利用效率不断降低。因此,在规划中,将“适度规模”和“集中节约”作为用地布局的首要原则。
2、优化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对接,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功能
落实“南接北联”规划战略思想,促进闽北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好生产生活等各项功能,重点解决好工业、物流和城市生活居住发展的关系,实现生产方便、生活舒适、生态良好的目标,并确保城市安全。
3、提高生产生活设施配套水平
城市生产的高效率和生活的高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项公共配套设施的完善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这也成为现代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因此,在本轮规划中将按照城市建设国家标准对浦城的生活设施进行布局配套。首先要满
第一部分 浦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说明书
足与人口总数相适应的公共设施种类和规模;其次,要将不同等级、不同服务半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适宜的交通可达性相配合,让所有居民都能够在合理的出行距离内享受公共服务;最后,根据城市性质和特点,适当提高相应公共设施用地的规模。
同时,规划还将大力发展生产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首先要梳理交通流线,加强交通的通行能力;其次,合理布局交通转运枢纽,以及配套不同种类和等级的物流仓储设施,建构储运便捷的仓储系统和安全流畅的物流走廊。
4、挖掘城市特色,塑造良好城市景观
浦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环山如抱,景色宜人,具有良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规划控制区内有仙楼山、梦笔山、西岩山、义从山等。因此,规划将利用现有景观资源,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 五、总体布局规划构思
1、注重规划的延续性,在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浦城县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县城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及现状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拓展,保持规划的延续性。
2、充分利用对外交通设施,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为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创造条件,同时注重发扬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味。
3、以有利生态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生活环境为原则,集中紧凑、滚动发展、与时俱进、逐步推进,充分考虑现状基础条件,重视规划的可持续性,重视近期建设规划和远期规划、远景构想的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空间发展时序。
4、以“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理念,以“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经济合理、节省投资”为原则,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城市整体协调发展。 六、总体布局结构
根据现状特点及规划构想,浦城中心城区整体空间结构为:“一心、两水、三轴、四片”的组团式结构。各个片区之间以河流或绿化隔离带分隔,北部以工业为主、南部以生活居住为主。
(1)“一心”:指中心片区,包括南浦组团和梦笔组团; (2)“两水”:是指南浦溪和马莲河。
41
(3)“三轴”:是指兴华路-原205国道轴线、五一三路轴线和梦笔大道~兴浦路轴线;根据开发时序近期建设将以兴华北路—南浦路作为浦城城区近期发展的南北轴线,但由于南浦路是次干道,现状宽度较小,拓宽难度较大,等级和地位不如原规划轴线。因此远期仍以兴华北路—原205国道至交战路为南北发展轴线。
(4)“四片”:是指分布于中心片区外围的莲塘片区、水南片区、城东片区和生态工业园区。 另外,荣华山产业组团作为一个独立的工业园区,位于浦城中心城区北面,与中心城区北部的生态工业园区相接,该产业组团自行配套,配套设施位于组团北部的荣华山南麓,作为一个产业服务中心,主要发展服务于该产业组团的行政管理、信息咨询、展览展示、科研开发、医疗服务等功能,同时发展部分配套商业金融和文化娱乐服务。
第一部分 浦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说明书
七、各片区用地布局
规划中心片区及外围四个片区相互之间以河流、山体和绿化隔离带分隔,通过城市主次干道及内、外两条环线组织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各个片区承担着相应的城市功能。
1、中心片区
中心片区位于南浦溪和马莲河北岸,西侧至京台高速公路,北侧至山边,东侧至南浦溪。该片区包括南浦组团和梦笔组团,规划城市建设用地728.7公顷,发展备用地26.8公顷。
南浦组团是浦城县传统的政治、文教、体育、信息、经济管理中心,随着浦城中心城区不断向西拓展,南浦组团的部分城市功能逐步向梦笔组团转移,两个组团共同构成浦城中心城区的中心。规划定位为: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信息、会展、体育和居住为一体的综合中心。
2、莲塘片区
莲塘片区位于马莲河和南浦溪下游西岸,西侧至京台高速公路,南侧至交战路,东侧和北侧临溪。规划城市建设用地323.0公顷,发展备用地164.5公顷。该片区用地南北狭长,北部用地较为平坦,现状为莲塘镇政府所在地,以居住功能为主;南部用地以低丘为主,早期的205国道从该片区东部经过,国道外迁后,该片区南部交通条件相对较差,沿路两侧分布着浦城县早期的传统工业,性质以三类工业为主,正在建设的浦城县污水处理厂位于该片区南部。综合考虑工业用地现状,以及风向、流域等特点,规划取消该片现状工业用地。
莲塘片区规划定位为集居住和商贸为一体的综合片区。 3、水南片区
水南片区位于南浦溪南岸,南侧至交战路,东侧至迴龙山,西、北两侧临南浦溪。规划城市建设用地142.8公顷,发展备用地18.6公顷。该片区与老城区隔溪相望,自然环境优美,现状以居住用地和传统工业用地为主。目前有南浦大桥和水南大桥联系。
规划拟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使水南片区发展成为高尚居住片区。 4、城东片区
城东片区位于南浦溪东岸,南至龙浦高速公路互通连接线,东至东环路,西、北两侧临南浦溪。规划城市建设用地161.8公顷,发展备用地203.4公顷。该片区距中心片区较远,目前,圣农集团征地1500亩,作为工业用地。
规划将城东片区定位为工业配套综合片区。
42
5、生态工业园区
浦城生态工业园区位于义从山以北,西侧至京台高速公路,北侧至荣华山产业组团用地边界,东侧至南浦溪,南侧至山边。规划城市建设用地371.7公顷,发展备用地88.3公顷。该园区现状建成区位于205国道西侧,规划应着重向东部和北部发展,以安排一、二类工业为主。 八、中心城区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林用地情况
浦城县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远期至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3.07平方千米,人口规模15万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87.1平方米,规划控制区面积26平方千米。
在上一轮总体规划当时编制背景下,对浦城的工业用地发展判断不够准确,浦城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使人均建设用地提高较快,目前人均用地指标已经超出规划的2020年人均用地指标十几平方米,而且在当时的背景下,手工制图存在一定误差,按照当时的图纸,把规划控制区范围的界线输入电脑图中,实际上规划控制区面积为31.70平方千米,根据1:1万地形统计,目前该控制区内包括耕地13.22平方千米,林地4.53平方千米,牧草地0.42平方千米,园地3.68平方千米,弃置地0.03平方千米,水域1.28平方千米,建设用地8.54平方千米。
上一轮总规规划控制区 本轮总规规划控制区
本次规划根据城市建设和发展要求,拟对规划控制区进行适当扩大,将原控制区西部缩小,把东部、北部和西南部一些相关区域划进来,新增面积1330.0公顷,规划控制区面积增至4500.0公顷,新增用地中,以耕地、林地和园地为主,其中耕地面积631.0公顷,林地面积388.0公顷,园地面积123.0公顷,牧草地100.0公顷,水域18.0公顷,建设用地70.0公顷。
第一部分 浦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说明书
本轮规划城市建设用地17.28平方公里,扣除现状城市建设用地950公顷,新增城市建设用地778公顷。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500.2公顷,林地面积83.2公顷,园地面积146.7公顷,牧草地39.4公顷,弃置地2.7公顷,水域5.8公顷。
新增建设用地属于原规划控制区范围的面积为513.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22.0公顷,林地面积91.1公顷,园地面积92.0公顷,牧草地5.8公顷,弃置地2.7公顷。
新增建设用地属于扩充范围的面积为264.4公顷,其中:耕地面积72.8公顷,林地面积65.4公顷,园地面积56.4公顷,牧草地55.3公顷,水域14.5公顷。
以上用地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在新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予以安排。
上一轮总规规划控制范围内新增 本次总规扩充范围新增建设 建设用地占用农、林等地示意图 用地占用农、林地示意图
九、中心城区与荣华山产业组团的关系
荣华山产业组团是南平市设立的工业区,目前已完成总体规划和局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并已开始建设。规划用地位于浦城中心城区的外围北侧,与浦城生态工业园区相接。该产业组团规划定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兴增长极与山海协作的战略窗口;闽北地区对接“长三角”的门户产业基地;南平市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综合型、创新型和生态型产业组团。
荣华山产业组团规划用地面积大,而且相对比较独立,单独设置一个产业服务中心,主要发展服务于该产业组团的行政管理、信息咨询、展览展示、科研开发、医疗服务等功能,同时发展部分配套商业金融和文化娱乐服务。
43
荣华山产业组团不在浦城中心城区规划控制区范围内。两者既有不同的分工,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中心城区是县域中心城市,是一个综合性城市公共服务中心;荣华山产业组团是独立的工业区,承担着区域工业制造基地的功能,工业园区内部实现自身配套,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服务中心。在规划上,中心城区与荣华山产业组团应在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方面进行衔接,统筹安排。 十、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浦城县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 序号 类别代号 用地名称 面积(h㎡) 占城市建设总用地人均建设用比例(%) 地(㎡) R 居住用地 581.5 1 其R2 二类居住用地 530.9 33.7 32.3 中 R22C62 中小学用地 50.6 C 公共设施用地 260.6 15.1 14.5 C1 行政办公用地 23.5 1.4 1.3 C2 商业金融业用地 179.7 10.4 10.0 C3 文化娱乐用地 26.8 1.6 1.5 2 其C4 体育用地 12.9 0.7 0.7 中 C5 医疗卫生用地 8.0 0.5 0.4 C6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4.8 0.5 0.3 C7 文物古迹用地 1.0 0.1 0.1 C9 其他公共设施用地 3.9 0.2 0.2 M 工业用地 320.1 3 其M1 一类工业用地 206.4 18.5 17.8 中 M2 二类工业用地 113.7 4 W 仓储用地 10.7 0.6 0.6 T 对外交通用地 54.7 5 其T1 铁路用地 0.0 3.2 3.0 中 T2 公路用地 54.7 S 道路广场用地 254.8 6 其 S1 道路用地 250.1 中 S广场用地 2.3 14.7 14.2 2 S3 社会停车场库用地 2.4 7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43.8 2.5 2.4 G 绿地 201.2 8 其G1 公共绿地 152.0 11.6 11.2 中 G2 生产防护绿地 49.2 9 D 特殊用地 0.6 0.0 0.0 10 小计 城市建设总用地 1728.0 100.0 96.0 11 E 水域和其他用地 2772.0 12 总计 规划控制范围总用地 4500.0 注:规划人口2030年县域为54万人,城区为18万人,其中:中心片区10.5万人,城东片区5000人,水南片区2.3万人,莲塘片区4.7万人。 第一部分 浦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说明书
第十四章 住房建设与居住用地布局规划
一、住房建设规划 (一)住房现状
与省内大多数县城类似,浦城中心城区现状居住用地比例高于国家标准,人均居住用地42.9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44.2平方米/人。
近年来,浦城中心城区住房建设速度较快,整体质量水平有所提高,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供应体系和消费模式。从房屋产权来看,商品房比例为28%,原有私房占20%,房改私房占28%,租赁公房占8%,租赁私房占4%,其他占12%。从住宅样式来看,单栋住宅占18%,四居室占6%,三居室占38%,二居室占20%,一居室占2%,普通楼房及其他占16%。2007年新增住宅中,90平方米以下住房11381平方米,140平方米以上住房700平方米。
现状住房主要分布在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的老城区,局部过度拥挤。近年来新建住宅主要为商品住宅,分布在老城区江滨路北侧和兴浦路北侧。总体上看,居住环境较差,配套设施水平不高,住房供应结构不尽合理,阻碍市场进一步发展。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住房市场供应量不足,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住房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住宅产业化水平和售后服务管理水平较低,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市场软环境还有待提高等。 (二)住房建设目标与标准
面向社会不同收入阶层,建立完备的住房供给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加强政策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的商品房供给,供求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实现常住人口户均拥有或租住一套住房,解决双困家庭的住房问题。
以科技进步为核心,倡导资源节约型住房;改善住宅设施,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提高住宅舒适性和安全性,推动智能住宅、生态住宅和节能住宅建设,不断提高住宅品质;制定适度增长政策,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努力推进住房产业现代化,不断提高住房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浦城中心城区规划住宅标准的选取,一方面应满足市民的住房需求,保持城市适宜生活成本和生活质量,避免住房供应短缺导致城市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应符合节约紧凑原则,另外,应逐步、平稳实现居住模式的转换。按照建设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居住目标》,城镇居民人均
4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浦城总体规划说明及专题2008-2030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