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93 -95页自主练习3-7、95课外实践、《新课堂》p80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的意义,掌握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
2.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统计观。
3.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即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较复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统计表 学生准备:统计表 教学设计: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怎样求较复杂的平均数?
预设: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
份数 = 平均数 总价÷单价=数量
二、引入新课,基础练习
我们学会了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今天我们就运用平均数来解决一些实际 问题。(板书课题: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课本第3题
一箱鸡蛋50个,任意取出5个分别称一称。结果如下表: 编号 1 2 62 3 64 4 65 5 63 质量(克) 64
(1)取出的这5个鸡蛋,平均每个重多少克? (2)估一估,这箱鸡蛋大约重多少克? 温馨提示:
(1) 这是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先让学生弄清题意。 (2) 学生独立解答。
(3) 全班交流,注意交流分析思路.
师生汇报总结:第1小题可以先求和,再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的方法求平均数。第2小题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2.出示:
教材95页第5题
某农贸批发市场商品价格表(单位:元/500克)
商品名称 牛肉 羊肉 鸡蛋 青萝卜 菜花 黄瓜 西红柿 平均价格 22·50 33·50 3·40 1·20 2·00 1·60 2·40 商品名称 五花肉 精肉 大白菜 西葫芦 韭菜 大葱 冬瓜 平均价格 10·80 12·00 0·90 1·20 2·40 2·10 1·30 (1)你能从这个价格表中发现哪些信息?
(2)王大爷花24元买了500克牛肉,花2元买了500克大葱。这是怎么回事? 分析:
?从表格中大家都了解到哪些信息?提取有价值数学问题,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借助实际应用进一步理解平均数意义的练习题。练习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批发市场商品价格表”中的数据,结合生活经验解决问题。通过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一问题,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这样问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较复杂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是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回顾复习,为解决下面更难得问题打下基础。
3.出示: 教材95页第6题
学校举行朗读比赛,决赛成绩如下。 1号 评委 张强 李颖 崔田 98 95 92 2号 评委 95 96 94 3号 评委 96 98 96 4号 评委 92 5号 评委 95 6号 评委 96 98 93 7号 评委 99 99 98 最后 得分 97 96 95 97 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其他分数的平均数就是最后得分。先估计他们的最后得分,在算一算。谁是第一名?
温馨提示:
(1)小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3)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理解和巩固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4.出示:教材95页第7题 妞妞成长记录表 年龄 身高 (厘米) 体重 (千克) (1)从上面的记录表中,你能了解哪些信息? (2)妞妞的身高和体重平均每年增加多少? (1)先让学生阅读表格中的信息,在独立计算。
(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3·5 10 13 15 17 19 21·5 出生 51 1岁 75 2岁 86 3岁 94 4岁 102 5岁 109 6岁 117
5.出示:
这是一道灵活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的练习,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解答。 引导学生理出这样的思路:7天一共要写的字数,去掉已经写的字数,剩下的字数就是还要写的字数。然后运用平均数的知识,分别求出每周应写的总字数和前三天完成的字数,再已知星期五、六两天共写的字数,就可以求出星期日写的字数。最后鼓励学生列出算式:20×7-20×3-45=35(个)。 6. 出示同步学习与探究80页第2课时。 在正确算式后面打“√”
(1)小李加工一批零件,前2小时加工28个,后3小时加工36个,平均每小时加工多少个?
A、(28+36)÷(2+3 ( ) B、(28×2+36×3)÷(2+3) ( ) C、(28+36)÷2 (
)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后3小时平均每小时行驶56千米。在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A、(60+56)÷(3+5) ( ) B、(60+56)÷2 ( ) C、(60×5+56×3)÷(5+3) ( )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设计,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习得新知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这些细节的教学可以使学生
初步的了解较复杂的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这种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中的困惑与障碍得到暴露,基础性资源得以形成。
四、激发兴趣,拓展练习。 请你测量一下白天教室内的温度。 时刻 8:00 10:00 11:30 15:00 17:30 温度(℃) (1)白天教室内的平均温度是多少?
(2)与当天的天气预报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活动要求:
(1)准备温度计
(2)分组协作,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3)通过分析数据,了解白天教室里温度变化的规律。 五、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感受到平均数的广泛运用。平均数不仅运用广泛,而且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的夏王朝,统计工作就有了,比西方国家早了近两千年。到了周王朝,在统计方面更为完善,当时的中国人就知道并运用了统计分组、平均数、相对数等近代统计方法。生活中还有很多求平均数的问题,今天回
去后请你做有心人,收集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例子。运用今天我们学到的知识去
解决。
板书设计: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总数量 ÷ 总份数 = 平均数 总价 ÷ 数量 = 单价
使用说明: 教案设计反思:
1.本教案在学生的学习方面体现了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
生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在这种转化过程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因此,数学的教学,在让学生经历尝试、操作、探究和分析一系列活动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数学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追求。
2.本教案能展现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学习过程,以及基础练习中的错题,教师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学生的认识由不清晰到清晰,展现了一个真正的数学学习过程。
3.本教案注重培养思维能力,强调思考方法和做题技巧。利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使用建议:实践活动最好是让学生课下统计完,再上课时就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实现数学课的育人意识。
需破解的问题:本教案的基础练习能否在更有趣些,改变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
西王庄乡东王庄学校 程艳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青岛版四年级下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