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最新(精)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1970-01-0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机械制造工艺学》 实验指导书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系 2010年2月 目 录

实验一 车刀角度认知 实验二 切削用量的选用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五 实验六 实验七

实验八 车刀刃磨 轴类零件加工工序设计 工艺尺寸链分析 专用夹具方案设计 加工精度的统计分析 机械装配精度及其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 1

实验一 车刀角度的认知 一、实验目的

1.认识车刀的基本结构

2.了解车刀的几何参数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

1.车刀结构(三面两刃一尖) 图1车刀结构

2.常用车刀角度(前角、后角、副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 图2车刀角度

三. 实验仪器及材料 1.外圆车刀数把

2

四、实验步骤

1.对照图1认识并牢记‘三面两刃一尖’及其所在位置和结构特点,学生互相提问。

2.按照图2认识、掌握车刀的6个常用角度(前角、后角、副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 五、实验要求

要求每个学生画车刀的常用角度,画在作业(或实验报告)上。 六、思考

1、粗车外圆时,如何选择刀具角度?

3

实验二 切削用量的选择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切削用量三要素概念

2.了解并掌握切削三要素与切削加工质量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 切削三要素

切削速度Vc: 主运动的线速度,单位磨削速度用为 m/s,其他加工的切削速度习惯用m/min,主运动是旋转运动时,切削速度计算公式为vc?πdn 1000。

进给量f:工件或刀具每转一周,刀具沿进给方向与工件的相对位移。单位是mm/r。

背吃刀量asp:工件已加工表面和待加工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主切削刃与工件过 渡表面的瞬时接触长度在垂直于基点工作平面的方向上测量的大小) 三、实验步骤

播放数控铣削的各工序切削用量的视频 1粗加工的切削用量视频 2半精加工的切削用量视频 3精加工的切削用量视频

四、实验要求

学会分析不同加工阶段,讨论切削用量的选择。 五、思考

1、考虑刀具耐用度和加工质量前提下,如何合理选择切削用量三要素? 4 实验三 车刀刃磨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车刀几何参数的掌握和理解 2.掌握车刀刃磨的基本操作规范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

1.车刀基本几何参数包括:三面两刃一尖、6个常用角度。

2.利用砂轮对车刀的三个面(前刀面、后刀面、副后刀面)进行磨削,并使6个常用角度满足加工要求。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 1.砂轮机 2.外圆车刀 四、实验步骤

1.说明操作安全及相关注意事项 2.介绍砂轮机的结构及特点 3.演示车刀刃磨过程

包括:站立姿势、车刀摆放位置及角度、力度的大小、角度的检查 五、实验要求

1.整理实验报告,加深对车刀几何参数的理解和认识。 六、思考

1.磨车刀前刀面时,往往只磨出排屑槽就行了,为什么? 5

实验四 轴类零件加工工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轴类零件加工工艺过程

2.掌握一般轴类零件的加工工序设计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

1.一零件的工艺过程是由若干个加工工序组成。

工序: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或一台机床上),对同一个零件(或一组零件)进行加工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 2.零件图(小批量生产)。

三、实验步骤

1.分析需要几道工序完成零件加工

2.选择定位夹紧方案 3.选择相应加工设备

4.设计轴的加工工艺过程卡(小批量生产) 四、实验要求

完成轴的加工工艺过程卡(实验报告)。 6

五、思考

1.大批量生产该轴时,加工工艺过程如何改进? 7 8

实验五 工艺尺寸链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工艺尺寸链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掌握基准不重合时尺寸链的分析计算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

1.尺寸链:由相互联系的尺寸按一定顺序首尾相接排列成的尺寸封闭图形 工艺尺寸链:由单个零件在工艺过程中的有关尺寸所形成的尺寸链 环:组成尺寸链的各个尺寸 2.尺寸链的组成:

封闭环:最终被间接保证精度的那个环(必有且只有一个) 组成环:除封闭环之外的所有其他环,包括增环和减环

增环:当其余各组成环不变,而该环增大时使封闭环也增大者 减环:当其余各组成环不变,而该环增大时使封闭环反而减小者 3尺寸链的计算公式 封闭环的基本尺寸 = 组成环基本尺寸的代数和A∑?∑A-封闭环的极限尺寸 A∑max?∑A i?1m→ i?1 im→ ∑A

j?m?1 n-1 ← j - imax ∑A

j?m?1 n-1 ← jmin

A∑min? A∑ i?1 m→ - imin ∑A

j?m?1 n-1 ← jmax

封闭环的上、下偏差 ??

Es(AΣ)?∑Es(Ai)-∑Ei(Aj)

??

Ei(AΣ)?∑Ei(Ai)-∑Es(Aj) 三、实验步骤

(分析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的工序尺寸计算,如图1) 1.画出工艺尺寸链

2.确定封闭环、增环和减环

3.按照尺寸链计算公式分析计算出工序尺寸

9

图1 工序尺寸图 四、实验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尺寸链的计算方法,写出分析计算过程。 五、思考

1.测量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如何计算工艺尺寸链?

10

11

实验六 专用夹具方案设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夹具设计基本原理

2.掌握夹具常用定位元件的选用 3.掌握简单零件的工艺夹具方案设计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

1.夹具的定位原理

六点定位原则:工件的六个自由度如果都加以限制了,工件在空间的位置就完全被确定下来了,实质就是限制自由度。通常,一个支承点限制工件的一个自由度。使用合理设置的六个支承点,与工件的定位基准相接触,以限制工件的六个自由度,使工件在夹具中的位置完全被确定的方法,称为六点定位法则

2.定位中的几种情况

完全定位:不重复地限制了工件的六个自由度的定位

不完全定位:根据工件的加工要求,有时并不需要限制工件的全部自由度的定位方式

欠定位:根据工件的加工要求,应该限制的自由度没有完全被限制的定位 过定位:夹具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定位元件重复限制同一个自由度的现象 3.常用定位元件

包括:支撑板、定位销、定位套、支撑钉、三爪卡盘、V铁、半圆孔、两顶尖等等。

12

三 、实验步骤

图1钻Φ15 图2 钻Φ8

1.分析图纸技术要求 2.确定该工序的定位方案

选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表面作为定位基准,即选主要面、次要面,选择定位元件。

3.确定加紧方案并选择夹紧元件。 4.画方案图 四、实验要求

要求画出一个零件的夹具方案图。 五、思考

1.若考虑气动夹紧如何设计以上零件的夹具?

13

实验七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一、实验目的

1.运用统计分析法研究一批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尺寸的变化规律,分析其误差的原因。

2.通过实验掌握综合分析机械加工误差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

对于生产实际中经常以复杂的因素而出现的误差问题,我们不能用单因素估算来衡量其因果,更不能从单个工件的检查结果来得出结论。因为单个工件不能暴露出误差的性质和变化的规律,单个工件的误差大小也不能代表整个工件的误差大小。这是由于在一批工件的加工过程中,既有变值系统性误差因素,也有随机性误差因素在作用。这时单个工件的误差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凭单个工件去推断整批工件的误差情况极不可靠,所以就需要用统计分析的方法。

统计分析法就是以生产现场内对许多工件进行检查的结果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去处理这些结果,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我们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常用的统计分析法: 1.直方图

在一批零件的加工过程中,测量各零件的加工尺寸,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按尺寸大小将整批工件进行分组,每一组中的零件尺寸处在一定的间隔范围内。同一尺寸间隔内的零件数量称为频数,频数与该批零件总数之比称为频率。以工件尺寸为横坐标,以频数或频率为纵坐标,即可作出该工序工件加工尺寸的实际分布图——直方图。 表1 小轴直径测量结果

14

表中n是测量的工件数。 三. 实验仪器及材料

1. 在数控车床上连续加工20个试件。 2. 游标卡尺。 3. 45号钢。 四.实验步骤

1.试件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并记录如下表格中: 表2 全部零件磨削后的尺寸记录

2.整理数据填入表1 3.画出直方图 五.实验要求 要求填表并画出直方图。 六.思考题

1、各种加工误差,按它们在一批零件中出现的规律来看,可以分为几大类? 2、随机性误差和系统性误差有什么不同? 15

实验八 机械装配精度及其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装配精度的分析方法 2.掌握装配尺寸链的分析计算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 1.装配精度内容

装配精度不仅影响机器或部件的工作性能,而且影响它们的使用寿命。装配精度主要包括:各部件的相互位置精度;各运动部件间的相对运动精度;配合表面间的配合精度和接触质量。

2.装配精度与零件精度间的关系

1) 机器和部件是由许多零件装配而成的,所以,零件的精度特别是关键零件的精度影响相应的装配精度

2) 当装配精度要求较高时,采用适当的工艺措施(零件按经济精度加工)保证装配精度。

3.装配尺寸链的建立

首先根据装配精度要求确定封闭环。再取封闭环两端的任一零件为起点,沿装配精度要求的位置方向,以装配基准面为查找线索,分别找出影响装配精度要求的零件(组成环),直至找到同一基准零件或同一基准表面为止。

三、实验步骤

试分析图1所示装配尺寸链,为车床主轴部件的局部装配图,要求装配后保证轴向间隙A0=0.1~0.35mm。已知各组成环的基本尺寸为:A1=43mm,A2=5mm,A3=30mm,A5=5mm,A4为标准件的尺寸,试按极值法求出各组成环的公差及上、下偏差。

1.建立装配尺寸链

2.确定各组成环的公差,以及组成环的平均极限公差 3.计算协调环A3的上、下偏差。 16

图1 齿轮装配图

四、实验要求

要求按极值法求出各组成环的公差及上、下偏差。 五、思考

1.考虑能否用统计法求出各组成环的公差及上、下偏差? 17

解: (1)建立装配尺寸链,其中, 增环:A1

减环:A2,A3,A4,A5

(2)确定各组成环的公差,组成环的平均极限公差为:

Tavl?TA00.25??0.05mmn?16? 1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T(A1)= T(A3) 0.06mm, T(A2)= T(A5) =0.045mm,A4为标准件,即T(A4)=0.04mm。 以A3作为协调环,其它各组成环按入体原则标注上、 下偏差,即:

?0.06A1 ?430,A2?50 ?0.045,A4?30 ?0.04,A5?50 ?0.045

计算协调环A3的上、下偏差: EI(A3)=-0.16mm ES(A3)=-0.10mm 0.10A3?30? ?0.16mm 18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最新(精)在线全文阅读。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最新(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2133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