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闵行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 7分)
说自己和说别人
赵汀阳
①去年以来,有些最具知名度的大导演或娱乐明星纷纷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认为文化没什么雅俗之分,甚至认为没有雅的东西,其实全都俗。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如果说俗文化受众多,更为火爆,这不奇怪。但是如果俗文化成为主旋律之后,还要进一步彻底否定雅文化的存在,问题就有点大了。有位西方著名学者比较关心中国,他对中国当下文化的“不健..康”感到吃惊,中国现在的艺术家和导演往往用很猥亵很脏的眼光去看人、看生活、看各种.事物。
②现代社会有一个特征叫做平等,平等就要向某种标准对齐,古人说要见贤思齐,这是往更高更好的事物看齐而形成的平等,比如说,优秀作品应该成为公共资源,让一切人有机会看到优秀作品,良好的教育不能被某些人霸占,应该是开放的、平等的,人人有机会接触更好的文化,然后都能得到提高,最后大家都在更好更高的层面对齐,这是人人得到优化的平等。像现在的这种向低看齐、向下看齐的平等是一种集体堕落的平等。看来文化重建这个问题值得考虑。
③文化重建是个大问题,有两件事情值得关心,一是重新说自己,重建中国自己的思想和文化叙事。另一方面要去说别人,要面对世界,用中国思想去解释世界各种事情。 ④说自己,中国自身的思想和文化重构,目前还是初步的。从目前的话语主流来说,还是用西方的观念看中国的多,这是替西方人看中国,不算中国自己独立思想。现在已经有一些中国学者开始创作新的中国观念,或者重构中国叙事,比如汪晖重新叙述的中国思想史,还有许多人的工作,诸如此类的努力,观点都可以商榷,但关键是要把事情做起来。 ⑤说别人,也是很重要的事情。目前,说自己不多,说别人就更少了。按照西方人的想说西方人的故事,这还是等于翻译。问题是我们关于西方有什么自己的独立见解。假如中国的事情用西方观点看,西方的事情乃至世界的事情也用西方观点看,那我们自己在做什么?最多就是西方观点的编译工作。这也是一种文化工作,但显然不是文化重建工作。能够分析自己,也能够分析他者,这才算有一种文化。
⑥前不久在欧洲参加关于文化危机的会,我试图按照中国人的眼光去看基督教,我说到基督教在政治上的四大发明。
⑦第一是发明了政治宣传工作。基督教以前没有,希腊时代有煽情,但还没有靠不断重复、到处传播的宣传。今天所有的政治宣传、广告,诸如此类,都起源于基督教的传教。第二是发明了心灵管制。忏悔和精神指导,相当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人们不断认错,不管有没有错,最后心灵就体制化了。第三是发明了群众。基督教之前只有众人,就是一群人,乌合之众,比如希腊广场上聚一堆人,聚众不等于群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就不是群众,群众必须心灵具有复制性和通用性,基督教信仰发明了通用身份和复制心灵,这才有了群众。第四个发明是绝对敌人。以前敌人是暂时利益之争形成的敌人,是可以谈判解决的,而基督教发明了不共戴天的敌人,仅仅因为异己性就成为敌人,原型是魔鬼和异教徒。
⑧西方学者可能没有听过这利嘀;谈怪论.虽然认为其中某些批判过火了,但还是承认没有从这个角度去反思过。同样,中国学者也经常在西方思想中找到自己缺乏的想法。这说明别人的眼光有的时候很重要。
⑨前不久在某个频道看到一个纪录片,讲美国邀请了五个真正土著黑人,到美国走一圈参观。那些黑人特别真诚严肃,跟美国人谈论重要的问题,比如和平与战争,如何生活比较好,还讨论在美国干什么都用钱多么烦,都是严肃深刻的问题。□
⑩十年前,我曾计划拍一个反向人类学的纪录片,人类学原来是西方研究他者的学问,从西方的普世文化去研究地方文化,由中心去研究边缘,由文明研究野蛮,这样一种所谓的研究。但是在今天这个人类学格局已经不管用了。过去中国也被西方当成人类学对象,假如今天人类学对象变成了人类学主体,反过来把西方当成人类学对象,会有什么效果?当时我们想象一个中国团队去反过来把西方作为人类学田野,以中国的观念去解释西方事物,用中国的语言、观念重构西方的故事,也许很有些特别效果。
(《读书》2010年第07期,有删改。) 1
.
第
①
段
中
加
点
词
“
不
健
康
”
的
意
思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请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⑨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尽说些中产阶级废话,还特浅薄,
②就好像全世界都只是美国人看看而已的文化景观。 ③可是白人虚伪透顶,不回答人家的严肃问题, ④就会说欢迎米参观,你们跳舞了, ⑤带来了你们的文化艺术给我们看。
A.④③①⑤② B.③④①②⑤ C.④①③②⑤ D.③①④⑤② 5.综观全文,下列选项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本有雅俗之分,目前有不少导演与明星却倾向于俗文化。 B.重建中国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文化叙事,其目的是为了说自己。 C.作者认为目前有些重构中国文化的著作中的观点不完全正确。 D.文中基督教“四人发明”的例子说明别人的眼光有时很重要。 6.阅读全文,根据文中的观点为下面这种现象提出解决的办法,(4分)
近年来,在我国的文化界,有些人信奉西方的文化思想,他们用西方的文化思想观念来衡量中国文化,认为中国的古代文化经典没有多少价值。有的人对中国的文化知之甚少,只全盘吸收西方的文化理论,没有用自己的思想和眼光对西方的文化理论进行审视和批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对草木俯首 李 玫
①春天铺天盖地而来,是在春分之后。
②这一天,我心爱的附地菜终于开花了,连续两年在同一片草地长且只长出一丛的金疮小草也冒出毛茸茸的小脑袋,垂丝海棠终于开了两朵,紫荆也结束了沉默,还有刺果毛茛,
球序卷耳,天蓝苜蓿??草地里原来星星点点的蒲公英,开始连点成片了,像是由单粒的星星长成一片星云。
③这些散落在草地里的朵朵小花,实在是太像星空了,盯着看久了,会觉得那些星星晚上在天空中轮值,白天就化成小朵的形状躲在草丛中看人问风景。那些幻化物形的故事中,真身和幻化之形也是从不出现在同一时空的,这是所有故事中最终让人识破的破绽。我们也确实没有同时看到过满天星斗和一地繁花,不是吗?所以,谁又能说这春天的铺天盖地里,就不会是草木的精灵们在天空和大地之间上演的昼夜不同的剧目呢。
④对于另外一些花草来说,在春天的铺天盖地里,它们会有被淹没的隐忧吗? ⑤刺果毛茛和小毛茛的花长得那么像,但刺果毛茛的花朵要大些,此时的叶是胖乎乎的低伏在地上,连花梗也是短的,是敦实和憨厚的;小毛莨则是细长的脖子和单薄的叶,是清瘦和怯生生的。球序卷耳常被人类误当作是繁缕,都是细和白的狭长瓣,连大小都差不多,但细看来,繁缕的花瓣是等距离地分布成一圈,球序卷耳的瓣却是两两一组,中间花蕊有两圈,像是孩子的画,细细的点点组成的两图??它们是这样懵懂而专注地守着自己的基因密码,一根筋地长成自己的样子。
⑥当寻访海棠和紫荆的人群蜂拥而至时,他们中会有人默默地俯下身去看到它们是不一样的吗?这其实并不需要多么专业的知识,需要的只是一次安静的注视。
⑦在我们人类眼里,所有长在路边草丛的都是杂草,一棵杂草需要这么郑重其事地长成它自己吗?无论怎么专注,在这个世界里它们依然可能是面目模糊的——如果草们能感慨,它们会在某个瞬间质疑过这么认真的意义吗?
⑧城市一年一年在以清除杂草的名义来清理这个世界,在这样的清理中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野草”。剪除野草,种上某个优良品种的草坪,人们看起来那么需要整齐划一。只是,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太多的面目模糊,在日益模糊中,我们也渐渐磨损了那一颗能注意到每一个生命与众不同的心。
⑨清明前的五天,薇已经开出很多种花来,白的素淡,玫红的明媚,还有一种白底细紫纹的开得乖巧可人。这个古老的物种,我们一看见它就迅速地想起记忆中各种零星的句子,它是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而食的薇,是《诗经·采薇》中那个思乡的戍边士兵眼中“薇亦柔止”“薇亦刚止”的薇??
⑩但除此之外,我们其实并没有看见它的历史——那些作为一种植物被写进它的叶蔓纹理间的沧海桑田,写在它为能在人类的不远处繁衍生息而不断对自己色彩和形态的调整中。在它守口如瓶的背后,真正应该让我们整冠敛容的,是一个物种在雨雪霜寒中前行时的一次
次倒伏与妥协,在倒伏和妥协中等来的生机。在一棵薇的沉默不语面前,我们人类只在文字中寻找历史有时会显得过于敷衍。每个生命都是掌握着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秘密的,人类知道吗?
⑾后来在草地里看到一串奇怪的针形的叶,正在惊异间,忽又发现原来不是叶,是荠菜新长出的种子——它已经结籽了。
⑿如果花是薇的眼睛,它一睁开眼时,身边的荠菜就已经是籽实满满了。荠菜之前那个缀满星星般小花的青葱时节,它没有赶得上——作为一棵薇,它永远不可能赶得上,这是它的因缘。
⒀天地有自己的大时间,在这漫长的剧情中,我们不论何时出场,都可能赶不上它的前一段,也来不及等它的后一段。所以我们其实和草木的世界一样,交错过往才是彼此间的常态。这么说来,我们原本以为不能移动是一朵花的局限——因为不能走动,所以寻找和遇见在它们那里都成为不可能。现在看来,在时间的大幕之下,个体生命的行动力和空间的转换所能起到的作用其实是很有限的,很多时候并不能改变什么。我们用一生的时间走遍世界却未必真的能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们辛苦的奔赴常常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在生命的际遇中或者我们并不一定能比一棵草拥有更多的选择。
⑩在对草木的俯首里,一个人深深地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敬畏和不断生长出来的谦卑。 7.请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⑦段画线句的含义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取一个角度,对第⑨段进行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写薇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插入第⑾段对荠菜的描写?(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对第⒀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天地间的舞台中,我们只能短暂出演。 B.花朵不能移动,我们遇见它们成为可能。 C.在时间中,我们生命的行动力极其有限。 D.我们若能遇见未知的自己,也并非常态。
12.阅读文章的标题,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对草木的俯首”?(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6分)【任选6空。如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余嘉其能行古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眼聊因美酒横。(黄庭坚《登快阁》) (4)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5)______________________,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闻者彰。 (荀子《劝学》) (7)阴风怒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8)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 4—1 6题。(7分)
菩萨蛮·山亭水谢方半
(南宋)朱淑真
山亭水榭秋方半,风帏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注释:凤帏:闺中的帷帐。颦:皱眉。
14.从字数看,这首词属于________________。(1分) 15.下列对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句作者以客观的笔调写出了时间及周围的环境。 B.“凤帏”句让人联想起李商隐的“重帏深下莫愁堂”。 C.三四句写旧愁来去新愁又生,“新”“旧”相映成趣。 D.作品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主人公的形象,语言流畅自然。 16.请对作品结尾的画线句作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 7—21题。(1 7分)
①崔休,字惠盛,清河人。休少孤贫,矫然自立。举秀才,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雅相知友。尚书王嶷钦其人望,为长子娉休姊,赡以货财,由是少振。休好学,涉历书史,公事军旅之隙,手不释卷。崇尚先达,爱接后来,常参高祖侍席,礼遇次于宋、郭之辈。
②高祖南伐,以北海王为尚书仆射,统留台事,以休为尚书左丞。高祖诏休曰:“北海年少,未闲政绩,百揆之务,便以相委。”
③世祖初,休以弟亡,祖父未葬,固求渤海,于是除之。性严明,雅长治体。下车先戮豪猾数人,广布耳目,所在奸盗,莫不擒剪,百姓畏之,寇盗止息,清身率下,渤海大治。时大儒张吾贵有盛名,四方学士成相宗慕,弟子自远而至者恒千余人。生徒既众,所在多不见容。休乃为设俎豆①,招延礼接,使肄业而还,儒者称为口实。
④休爱才好士,多所拔擢。广平王怀数引谈宴,世宗责其与诸王交游,免官。后除龙骧将军、洛州刺史。在州数年,以母老辞州,许之。复除吏部郎中,寻除平北将军、幽州刺史,迁安东将军、青州刺史。青州九郡民刘通等一千人,上书颂休德政,灵太后善之。休在幽青州五六年,皆清白爱民,甚著声绩,二州怀其德泽,百姓追思之。
⑤休久在台阁,明习典礼,每朝廷疑议,成取正焉。诸公成相谓曰:“崔尚书下意处,我不能异也。”正光四年卒,年五十二。
(选自《魏书·崔休传》有删节)
注释:(1)古代祭祀、宴飧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
1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举秀才 ( ) (2)由是少振 ( ) .. (3)固求渤海 ( ) (4)广平王怀数引谈宴( ) ..18.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休以弟亡(《魏书·崔休传》)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C.以母老辞州(《魏书·崔休传》) D.以北海王为尚书仆射(《魏书·崔休传》) 19.第⑤段中,引用诸公的话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时大儒张吾贵有盛名,四方学士成相宗慕,弟子自远而至者恒千佘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全文,请简洁的语言概括崔休的性格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 3分)
小云山记 (清)王夫之
①湘西之山,自大云并湘以东,其复数十。大云之山至东,其陵乘①十数,因而曼衍②,以至于蒸水湘水之交。登小云,曼衍尽见,为方八十里,以至于蒸水湘水之交,遂逾乎湘。 ②天宇澄清,平烟幂野,飞禽重影,虹雨明灭,皆迎目授朗于曼衍之中。其北则南岳之西峰,其簇如群萼初舒,寒则苍,春则碧,以周乎曼衍而左函之,小云之观止矣。春之云,有半起而为轮困,有丛岫如雪而献其孤黛。夏之雨,有亘白,有漩流,有袅雨,有隙日旁射,
耀其晶莹。秋之月,有澄淡而不知微远之所终。冬之雪,有上如暝,下如月万顷,有夕灯烁素,悬于泱莽③。山之观,奚止也?
③小云之高,视大云不十之一也。大云之高,视岳④不三十之一也。岂止大云,岳之视所能度越此者,唯祝融⑤焉,他则无小云若。盖小云者,当湘西群山之东,得大云之委,而临漫衍之首者也,故若此。是故湘西之山,观之尤者,逮乎小云而尽。
④系乎大云而小者,火云庞然大也。或曰:“道士申泰芝者,修其养生之术于火云,而以小云为别馆(旅馆),故小之。”虽然,尽湘以西,终无及之者。自麓至山之颈,皆高柯丛樾,阴森葱绿。陟山之巅,则古木百尺者,皆俯以供观者之极目。养生者去,僧或庐之。庐下莳杂花,四时萦砌。右有池,不雨不竭。 ⑤予自甲辰始游,嗣后岁一径之。不倦。
注释:(1)陵乘:高山。(2)曼衍:山峰连绵不绝。(3)泱莽:天空。(4)岳:指南岳衡。(5)祝融:
即祝融峰,衡山主峰之一。
22.第①段开篇先写大云山及周围群山,这样写有何用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②段中,作者先说“小云之观止矣”,后又说“山之观,奚止也?”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阅读第④段,概述小云山得名的缘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下列对“养生者去,僧或庐之”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养生的道士去到那里,僧人就给他安排住宿。 B.养生的道士离开此处,僧人有时居住在这里。 C.养生的道士去到那里,有时僧人也在此居住。
D.养生的道士离开此处,有个僧人住他的房屋。 26.阅读全文,简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作(70分)
2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站的高可以望得很远,但是总看不清。站得低可以看得很清,但是总望不远。 对此,你怎么看?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闵行区高三一模试卷参考答案
1.中国现在的艺术家和导演用很猥亵很脏的眼光去看人、生活和各种事物。(2分)或一些导演、娱乐明星认为文化没什么雅俗之分甚至没有雅的东西,全都是俗。(2分)(无主语或主语错误扣1分)
2.应引导人们形成往更好更高层面看齐的平等(1分)而不是集体堕落(1分)的平等。(2分)需要进行文化重建(1分)。
3.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1分)承接上文对文化重建问题的思考,(1分)开启下文如何进行文化重建。(1分) 4.D 5.B
6.针对这种现象,需要我们进行文化重建。(1分)我们首先要说好自己,要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的文化经典进行研究,重建中国自己的思想和文化叙事,重新发现中国的文化价值。(1分)其次是说好别人,我们要对西方的文化理论进行研究,不是用西方人的思想观念去研究,而是用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去研究,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西方文化理论的独特价值。(1分)综合考虑语言、思维方面1分。
7.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蒲公英逐步开放连点成片的过程,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3分,一个点1分)
8.无论那些花怎样按照自己的基因认真地开成自己的样子,人们都会把它们看成杂草而看不到它们的与众不同。(2分,每一个点1分)
9.虚实结合(或联想),作者由眼前盛开的薇,联想到古代那些写薇的诗句和人,说明薇是
具有悠久历史的植物,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敬重之情。
或作者引用古代诗句来写薇,突出其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历史厚重感。
或整散结合的句式,写出了薇色彩、神态和悠久的文化历史,表达了作者对薇的敬重之情。(3分,一个要点1分)(从拟人、色彩等角度,不涉及历史层面作答最多2分)
10.第①段写看见荠菜已经结籽,第⑩写薇刚刚开花,(1分)薇永远地错过了荠菜的青葱时节,(1分)以植物的自然现象引发出后文的说理。(1分) 11.B(3分)
12.作者“对草木的俯首”,是因为:那些花儿在春天的铺天盖地里,它们没有被淹没,它们专注地守着自己的基因密码,长成自己的样子;(1分)它们在没有被人一次安静的注视中,也没有在某个瞬间质疑过这么认真的意义;(1分)面对草木,我们人类只知道在文字中寻找历史,不知道每个生命都是掌握着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秘密;(1分)在生命的际遇中我们并不一定能比一棵草拥有更多的选择;(1分)作者“对草木的俯首”,目的是要表达自己对草木的“敬畏”和“谦卑”。(2分)(共6分)
13.(1)脚著谢公屐(2)作师说以贻之 (3)朱弦已为佳人绝(4)竟无语凝噎(5)是处红衰翠减
(6)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7)浊浪排空 (8)夜发清溪向三峡 14.小令 15.D
16.结尾句女主人的临窗所见,一轮缺月,高挂中天。(1分)词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相怜”“不忍”等词语,赋予月亮以感情,(1分)仿佛月亮也懂得女主人的心思,它看到闺中的女主人孤独寂寞,便生怜悯之心,不忍心独自团圆。(1分)其中的“多谢”二字,既写出了女主人的痴情,又写出了她孤独至极以至于把月亮作为说话的对象。(1分)寄情于物,生动感人。(点出“拟人”手法1分;概述写了什么景,如“主人公临窗见到一轮缺月高挂中天”,1分;具体分析拟人化的月包含的不忍之情以及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情各占1分。) 17.(1)(被)推举 (被)推荐(2)稍微 稍稍 渐渐 逐渐(3)坚决 坚持(4)延请 邀请 请 18.C
19.从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1分)崔休熟悉典章礼仪,(1分)在处理朝廷疑议时有权威。(1分)
20.(1)当时大儒张吾贵名望很大,四面八方的学子都十分仰慕他向他同学,由远方前来求学的弟子经常达到一千多人。(5分)(“盛名”“相”“宗慕”“自远丽至者”(定语后置)、“恒”为5点,1点有错误扣1分,扣到0分为止)
21.孝敬父母热爱读书崇尚先贤爱惜人才清廉公正爱护百姓 自立自强雷厉风行(2点1分,3点2分,4点3分)
22.点明小云山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的环境,(1分)为下文写登小云山所见之景作铺垫。(1分)(铺垫内容要明确,只写“为下文做铺垫”不给分)
23.不矛盾。(1分)登小云山看到的山峰形态的变化是有限的,(1分)而随着四季变化呈现的景色却是无穷的。(1分)(笼统地说两种情况下看到的景色不同只给1分,一定要答出“变化”)
24.相对大云山的高大,它比较矮小。(1分)道士在大云山修道养生,以小云山为旅馆。(1分) 25.B
26.结束全文(“收束全文”,“总结全文”不对)。(1分)表现出小云山美景无限,令人百看不厌,(1分)表达了作者对小云山独特的喜爱之情。(1分) 27.作文略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上海市闵行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