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健康评估复习题 - 图文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7-2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健康评估期末复习题

62、心理评估的方法?

1.会谈法2.观察法3.作品分析法4.心理测量学方法(1)心理测量法(2)评定量表法5.医学检测法

63、家庭的功能包括哪些?家庭权利结构?

1.①生物功能②经济功能③文化功能④教育功能⑤心理功能 2.家庭权利结构指家庭中夫妻间、父母与子女间在影响力、控制权和支配权方面的相互关系。 一般类型有:①传统权威型②工具权威型③分享权威型④感情权威型

64、应对的方法有哪些?情感式、问题式应对?

人们常用的应对方式可归纳为情感式应对和问题式应对两种类型。 a.情感式应对是指解决自身情境反应的应对活动。情感式应对指向应激反应,倾向于采用过度进食、用药、饮酒、远离应激源等行为回避或忽视应激源,以处理由应激源所致的情感问题。

b.问题式应对是指直接解决事件或改变情境的应对活动。问题式应对指向应激源,倾向于有计划地采取行动、寻求排除或改变应激源所致影响的方法,以处理导致应激的本身。

65、病人的角色特征有哪些?

①脱离或减轻日常生活中的其他角色,减轻或免除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②病人对于其陷入的疾病状态没有责任,有权利接受帮助。

③病人有寻求治疗和恢复健康的义务,有享受健康、知情同意、寻求健康保障信息和要求保密的权利。

④病人有配合医疗和护理的义务。在恢复健康的医疗和护理过程中,病人必须和有关的医护人员合作

66、常见异常情绪

主要有焦虑、抑郁、恐惧、情感高涨、易激惹和情绪不稳等,期中以焦虑和抑郁最为常见。

67、自我概念的主要评估方法有哪些?

会谈 观察 画人测验 评定量表测评

68、什么是健康行为?如何评估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维持与促进身心健康和避免疾病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如充足睡眠、合理营养和适当运动。评估健康行为的方式有会谈、观察、评定量表测评

69、常规十二导联的连接方式?

肢体导联的电极位置 导联名称 Ⅰ Ⅱ Ⅲ aVR aVL aVF 心前区导联的电极位置 导联名称 V1 V2 V3 V4 V5 V6

正极(探查电极) 胸骨右缘第4肋间 胸骨左缘第4肋间 V2与V4连线中点 左锁骨中线平第五肋 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 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 负极 中心电端 中心电端 中心电端 中心电端 中心电端 中心电端 正极(探查电极) 左上肢 左下肢 左下肢 右上肢 左上肢 左下肢 负极 右上肢 右上肢 左上肢 左上肢+左下肢 右上肢+左下肢 右上肢+左上肢 70、 心电轴的判断

心电轴的判断:正常心电轴的方向指向左下,正常范围为-30o∽-90o之间。 心电轴左偏见于左心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等。

心电轴右偏见于右心室肥厚,右树支传导阻滞,左后分支传导阻滞,肺心病等。

71、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正常心脏的电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兴奋心房的同时,激动沿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然后循希氏束→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顺序传导,最后兴奋心室,从而引起一系列电位变化,形成心电图上的相应波段. 心电图各波段的命名

P波:最早出现的振幅较小的波,反映心房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P-R波:自P波终点至QRS波群起点间的线段,放映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

P-R间期:自P波起点至QRS波群起点间的线段,包括P波和P-R段,反映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QRS波群:为振幅最大的波,反映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可因探查电极所在位置的不同呈多种形态的命名如R、RS、Rs、qR、Rsr's'、Qr、QS等。 J点:QRS波与ST段的交点,用于ST段偏移的测量。

ST段:自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反映心室缓慢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T波:为ST段后一个圆钝而较大的波,反映心室快速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Q-T间期:自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的水平距离,反映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全过

程的时间。

U波:为T波之后出现的振幅很小的波,反映心室后继电位。

72、心电图的测量,心电图的计算

心电图的测量:国内一般采用25mm/s的纸速,使每毫米横向间距相当于0.04s(即40ms),可成倍提高至50mm/s或100mm/s。如图

心率的测量:应用双脚规则测量p-p期间求出心房率,测量R-R期间求出心室率。心律正常情况下测R-R(或P-P)期间的秒数,然后再除以60即可求得心率。

73、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㈠ P波: ①形态: 一般呈圆钝形

②Ⅰ、Ⅱ、aVF、V4~V6导联均直立,aVR导联倒置,Ⅲ、aVL、V1~V3可呈倒置、双向或低平。

③ 时间: 一般小于0.12s(3小格内)

④ 振幅: 肢体导联P波振幅小于0.25mV,心前区导联振幅小于0.20mV

㈡ P-R间期: 正常成人0.12~0.20s(3-5小格),幼儿及心动过速者间期可相应缩短,老年人及心动过缓者可略延长,但不超过0.22s ㈢ QRS波群: 1. 形态 ⑴肢体导联:一般Ⅰ、Ⅱ、aVF导联的QRS波群主波向上,aVR导联的主波向下

⑵ 心前区导联: 自V1至V6导联应有R波逐渐增高与S波逐渐变浅的移行规律,V1、V2导联多呈rS型,R/S<1,V3、V4导联多呈过渡区波形,R/S≈1 2. 时间: 正常成年人QRS时间多数为0.06~0.10s,最宽不超过0.11s

3. 振幅: ⑴肢体导联: R波在Ⅰ导联一般不超过1.5mV,aVL不超过1.2mV,aVF不超过 2.0mV,aVR不超过0.5mV,RⅠ +RⅢ≤2.5mV,RⅡ+RⅢ≤4.0mV ⑵心前区导联: V1导联的R波一般不超过1.0mV,V5导联的R波不超过0.5mV

6个肢体导联的QRS波群正向波与负向波绝对值相 加一般不应都低于0.5mV,6个心前区导联相加不低于0.8mV,否则称为低电压。

4.Q波: 除aVR导联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均应小于同导联R波的1/4,时间小于0.04s,V1、V2导联不应有q波。

㈣ ST段: 压低均不应超过0.05mV,上移在肢体导联和V4~V6导联不超过0.1mV,V1~V2 不超过0.3mV,V3导联不超过0.5mV ㈤ T波: 1.形态: 圆钝,双支不对称,升支缓慢而降支较快,T波方向大多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2.振幅: 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㈥ Q-T间期: 该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当心率60-100次/分钟时,Q-T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32-0.44s

㈦ U波: 正常人U波方向与T波相一致,其振幅很小,在任何导联不应高于同导联T波的1/2。

74、 肺性P波的特点,二尖瓣型P波的特点

肺型P波:①肢体导联P波高尖,其振幅≧0.25mV,尤其是Ⅱ、Ⅲ、aVF导联明显②V1、V2导联P波直立时,振幅≧0.15mV,如p波呈双向时,其振幅的算数和≧0.20mV③p波时间正常,<0.12s。见于肺源性心脏病。

二尖瓣型P波:①P波增宽,其时限>=0.12秒,常呈“M”型双峰,双峰间距>=0.04秒,在Ⅰ、Ⅱ、aVL导联和心前区导联明显。②V1导联p波呈正负双向,负向部分明显加深加宽,p波终末电势的绝对值>0.04mm·s,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尤其是二尖瓣狭窄。

75、左心室肥大的心电图特点

1.QRS波群振幅增高 2.出现额面心电轴左偏

3.QRS波群时间延长至0.10--0.11S,但一般<0.12S

4.在R波为主的导联,其ST段呈下斜型压低达0.05mV以上,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在以S波为主的导联(如V1导联)则反而可见直立的T波 当QRS波群电压增高同时伴有ST—T改变者,称左室肥大劳损

76、心肌缺血的特点

(一)T波改变:

(1)心内膜面缺血,T波高大直立,前后两肢对称:缺血部位的心肌复极速度较正常延迟,使原来存在的与心外膜复极向量减少或消失,致使T波向量增加。

(2)心外膜面缺血,T波对称性倒置:心肌复极顺序的逆转,即心内膜先开始复极,再向心外膜扩展,形成了与正常方向相反的T波向量,又称“冠状T”。 (3)T波低平或双向。 (二)ST段改变:

水平型上移,下斜型下移,上斜型下移,急性缺血常呈弓背向上抬高

77、心梗的心电图特点:

分期 超急性期(早期) 急性期(充分发展期) 亚急性期(近期) 慢性稳定期 出现与持续时间 数分钟—数小时 数小时—数日 持续数周 数周—数月 T波改变 直立高耸,两肢对称 逐渐降低并倒置 倒置变浅 正常或倒置,低平不变 ST段改变 上斜型抬高 弓背向上抬高,可呈单向曲线 基本恢复至曲线 异常Q波 无 出现 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 3—6月之后 残留坏死型Q基本正常或正常 波,部分可缩小或消失 1、超急性期(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数分钟后,首先出现短暂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心电图表现为:①T波直立高耸、两肢对称;②ST段上斜型抬高;③无异常Q波出现;④由于急性损失型传导阻滞,可使QRS振幅增高并轻度增宽。这些表现仅持续数小时,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临床上多因持续时间太短而不易记录到。此期若治疗及时有效,有可能避免发展为心肌梗死或使已发生的梗死面积趋于缩小。

2、急性期(充分发展期)开始于梗死后数小时或数日,一般持续3~6周。此期内,坏死型Q波(>?R)、损失型ST段抬高和缺血型T波倒置可同时并存。心电图表现为一个演变的过程,即:①出现异常Q波(包括QS)波;②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抬高显著者可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继而逐渐下降;③直立T波开始倒置,并逐渐加深。

3、亚急性期(近期)出现于梗死后数周至数月,一般持续3~6个月,以坏死及缺血型图形为主要特征。心电图表现为:①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②抬高的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③缺血型T波倒置由较深逐渐变浅。

4、慢性稳定期(陈旧期)此期常出现在梗死后3~6个月或更久。心电图可见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稳定,残留坏死型Q波。多数病人坏死型Q波永久存在,但随着瘢痕组织的缩小和周围心肌的代偿,其范围在数年后有可能明显缩小,但少部分病人坏死型Q波甚至会消失。

78、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

①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前无P波或相关P波;

②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间>0.12s,T波方向常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③伴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插入性室性期前收缩指的是插入在两个相邻正常窦性心律之间,并不取代下一次窦性激动对心脏控制的室性期前收缩,又称间位性室性期前收缩,此种期前收缩常无代偿间歇,多发生在窦性心律较缓慢时。

室性期前收缩R on T现象指的是室性期前收缩的QRS波群落在前一个心动周期的T波上。

79、室上速、室速的心电图?

1、室上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健康评估复习题 - 图文在线全文阅读。

健康评估复习题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113637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