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则
1.1规划目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镇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1.2规划编制依据
1、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苏政办发(2005)29号文件;
2、《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苏建村〔2005〕125号文件); 3、《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4、《徐州市市域体系规划》(2002—2020); 5、《徐州市总体规划》(2003—2020); 6、《铜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3规划原则
1、节约利用土地,推进集聚发展。把握实际情况,撤并整合分散的自然村落,引导农居逐步集中居住,改善村庄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2、积极引导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户在村庄集中居住,鼓励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进城镇居住,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
3、村庄布局因地制宜,体现“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的原则,保护村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兼顾当地的民风习俗。满足农民小康和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促进集约经营、以规模大、区位好的现有村庄进行整治、集聚为主,以新建村庄为辅,村庄选址应考虑地质、基础设施条件和防洪、生态保护的要求,便于农业机械化作业,耕作半径合理。
4、按照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经济配置规模以及村庄布局规划要求进行
配置,规划保留村庄应加强配套完善,规划撤并村庄以维持基本设施条件为原则。
5、与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统筹协调好城乡居民点与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土地利用的关系,避免农民建房无序,造成拆迁浪费。
1.4规划范围
铜山县行政区域,西与丰、沛县搭界,东与睢宁县、邳州市相邻,北至山东,南至安徽,总面积1908.92平方里。
第二章县域镇村现状分析
概况综述
铜山县位于江苏省西北部,环抱历史名城徐州,津浦、陇海两大铁路交会其间,京杭大运河横贯东西。
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125.6万人,城镇总人口32.21万人,其中铜山新区13万人(其中含在校学生5万人),其余城镇人口19.21万人;农村人口93.3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25.6%,人口密度658人/平方公里。
铜山县自古就是水路和陆路的交通要道,境内有津浦、陇海两条铁路干线,共有铁路支线条31条,其中专用线6条。公路干线路9条。徐州至韩庄、“104”国道、徐州至萧县、徐州至宿迁、徐州至丰县(省道“239”)、郑集至沛县(“237”省道)、徐州至连云港公路(“310”国道)、“307”公路附线、徐州至商丘。高速公路三条:京福、徐连、徐宁绕城高速。全县大小港口码头55个,其中主要港口24个。全县港口年吞吐量达300多万吨。
2.1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004年铜山县国民生产总值92.9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8.58亿元,第二产业产值46.4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27.87亿元,三产比重为:20:50:30。从铜山县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工业发展较快,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45%。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铜山县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251元(约合952美元),完成了经济增长的起步阶段(400美元),步入起飞阶段(400-2000美元),经济总量将持续增长。
经济发展状况一览表
全县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亿元) 第二产业(亿元) 其中:工业(亿元) 第三产业(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元/人) 生产总值构成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农民人均收入(元/人) 财政收入(万元) 财政支出(万元) 2003 94.89 20.75 44.64 40.32 29.50 7360 100 21.9 47.0 31.1 3780 62.492 50.338 2004 104.14 21.78 54.17 48.89 33.19 8469 100 19.1 50.1 30.4 3930 76.398 62.569 2.2资源条件分析
2.2.1地形地貌、地质灾害
铜山县境内主要地貌特征是:三片平原,三片山,中间横穿故黄河一高滩。总地势是由西北向东南微倾,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海拔一般在27—33米之间。
地质灾害受郯庐断裂带影响,抗震设防裂度为七度区;北部、西部各镇受煤炭开采塌陷地的影响;规划村庄居民点应避开地质灾害、塌陷区易发地带。
2.2.2自然资源分布
1、土地资源:乡镇区域总面积1908.92k㎡,其中耕地面积130.5万亩。土壤类型较多,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是小麦水稻的高产地区,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油林桑等经济作物基地。
2、矿产资源:铜山矿产资源丰富,以煤炭、铁矿、铜矿、石灰石居多。 3、水资源:境内水系属沂沭泗水系中下游,有四河一湖,即京杭大运河(不牢河段)水系、故黄河水系、房亭河水系、奎睢河水系和微山湖;且境内地下水较为丰富,地下水质大部分属于碳酸盐类钙型水质,卫生指标符合
饮用水标准,其中张集水源地为城市主要的水源供应地。
4、风景旅游资源:铜山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尤以微山湖湿地,吕梁山风景区,汉王风景区为代表。 2.2.3人文资源分布概况
铜山县是苏北的文物大县。名胜古迹众多,地下文物埋藏丰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现有文物景点80余处,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保护单位9处。
其中位于大彭镇的楚王山汉墓群、茅村镇的北洞山汉墓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茅村汉画像石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茅村镇的蔡丘古文化遗址、茅村镇的洞山村恒山西麓古墓群、汉王镇的紫金山东麓古墓群、大彭镇楚王山南麓千佛洞、三堡镇四堡村的古燕桥等为市级文保单位;三堡镇台山村南古文化遗址、茅村镇的大山汉画像石墓、张集镇阎窝村的阎窝惨案纪念馆、大彭镇楚王山西麓的古唐槐、汉王镇蛤针窝村、马坡镇的马坡烈士陵园为县级文保单位。
另外还有许多没列入文保等级的历史遗址,如大彭镇的彭祖井、彭祖庙、汉王镇的皇姑坟、柳泉镇的钓鱼台石刻等,规划合并中要解决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2.3镇村分布概况
2.3.1城镇分布概况
2004年铜山县全县总人口125.6万人,镇区总人口32.21万人,城市化水平25.6%;其中铜山新区(县政府所在地)城镇人口13万人(包括在校学生5万人)。其余各镇区总人口19.21万人,建城区面积3041.1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58.3m2/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铜山县镇村布局规划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