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宁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论文 第 1 页
苏轼人品与词风
[摘要] 苏轼是我国词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伟大人物,在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造诣。其词风多变,婉约者动人清新而深沉,豪放处雄奇如天风海雨逼人。然而其人生道路是坎坷多舛的,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造就这位旷世奇才;其人生的指导思想也是复杂的,儒释道三者兼而有之。本文从其儒家思想与早期婉约词风;道释思想与后期豪放词风两方面的关系,论述苏轼人品与词风。提倡学习苏轼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 苏轼,人品,词风,婉约,豪放,儒,释,道
“言为心声”。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即是人类社会生活史和心灵史的结晶。我们不难发现,苏词在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词人的人生志趣,“流露出它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胥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1】
。因此,解读苏词必须同时解读其伟大的人生。本文试图从苏轼早期受儒家思想的影
响,其性格特点与其婉约词在词史上的创新的关系;苏轼参悟道释思想后,其思想、人生态度的改变对其词风转变的影响两大方面, 就苏轼人品与词风的关系而述其万一,聊抛引玉之砖。
一、人生际遇
欲为圣朝除弊事,身世浮沉雨打萍。韩文公和文天祥的诗句就很好地概括苏轼的身世。苏轼,四川眉州人,字子瞻,初字和仲,自号东坡,谥号文忠,洵次子。青年得志,参加进士考试获第二名,受欧阳修器重而入朝为官。为人忠直无私、敢于直谏,自称生性急躁,遇有不惬意之事,便觉“如蝇在食,不吐不快”。他满腹经纶,有超人的远见卓识。时遇王安石变法,他以其非凡的洞察力,预见王氏变法的不可行性和危害性,于是给当朝宋神宗皇帝上万言书,建议实行仁政,具陈青苗贷款法的弊害,指出“因推行变法,皇帝已失去民心,皇帝本人及当权者,已不为清议所容” 【1】因此,他不可避免地遭到罢黜。由于生性使然,苏轼自此在宦途中屡谏屡贬、三起三落,一生过着流放的
集宁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论文 第 2 页
生活,最终客死在遇赦北归的途中。苏轼的人生是多灾多难的,其人品也有多方面的表现。不同的人生追求受不同的思想取向的影响,决定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二、儒家思想对苏轼婉约词风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是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的。苏轼是个饱学之士,三教九流无不精通。他“主儒术而不迂腐,遵佛道而不自溺” 【2】,儒家的“三纲五常”,以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教条深深地影响着苏轼。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苏词首先反映了词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表现在君国之忠、身世之感、师道之尊、夫妻之爱、以德为政等一系列题材的词作上。形成苏轼婉约词的自家面目——清新深沉的婉约词风。
(一)忠君爱国、忧国忧民 如39岁时作于海州至密州途中,思念子由的《沁园春·孤馆青灯》中,以陆机陆云兄弟比拟自己昆仲,抒发“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奋励当世志” 【3】的赤诚。
又如《阳关曲·赠张继愿》中,通过汉唐盛事旧事的描写,反衬宋皇的治国无能,同时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时愤。
以上两词抒发了词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而这种爱国热情就是希望自己能为君国效忠,自己的才华能为世所用,这正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反映。
(二)咏物伤事、感怀身世 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和词与原词据刘崇德考证,应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市的元丰四年(1081年)春天(《文学评论丛刊》第十八辑第166页)。张炎认为,词不宜强和人作(《词源》卷下之《杂论》),尤其是此《水龙吟》原词先用险韵,和之就更难。而苏轼和此词则驾轻就熟,信手拈来。王国维认为和韵似原唱(《人间词话》);彭玉平认为和词“亦东坡亦杨花,将传统的赋物境界和人格境界打通为一”【2】;本人则赞同恩师彭玉平先生的说法,试想,“落红难缀,晓来遗踪何在,一池萍碎”。这不正是词人此时身世心境的写照么?通过杨花化萍的故
集宁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论文 第 3 页
事,抒写词人的身世感慨,愈是感时伤世,积极入世的思想越发强烈,这正是词人清新而深沉的抒情特色。蔡厚示认为,词人“自出机抒,压根儿超出原词樊篱之外,否则若亦步亦趋去写,则必然失去自家性情和自家面目。” 【3】苏轼是断然不会步人踵武的,因为这不是他的性格。
(三)以德为政、政绩斐然 尽管苏轼多次被贬,但他 “政虽无术,心则在民” (《东坡集》卷三十四《谢雨祝文》)。他身为地方官,时刻关心百姓疾苦,多次上书为民请命,赈灾济民,建议朝廷应体察民情。《望江南·超然台作》反映寒食节贫民烟火不举的凄清,自己身为地方官不能为民解忧,而把美好年华在诗酒中消磨,不觉叹息再三。实际上,他在地方为官的政绩是斐然的,他处处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抗洪治水,修堤赈灾,兴办救孤院和医院,为负债受审的小吏题画救难??一件件一桩桩足以证明他是百姓的好官。
《浣溪沙·徐门石道潭谢雨道上作》: 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溪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 猿猴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年)初夏,词人时任徐州太守。这年春天,徐州发生严重旱灾,苏轼曾率众往石潭求雨,得雨后,便往石潭谢雨,谢雨道上作此词。词人写沿途所见所感,融情入景,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一个与老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好官形象由此可略见一斑。
苏轼正是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他向宋神宗所提出的仁政思想。而仁政思想则是孟子思想的主旨。
(四)尊师重道、为人师表 如《水调歌头·快哉亭作》中对其恩师欧阳修始终怀着深挚的思念之情,着眼于当年景色,宛似当年在平山堂上倚枕所见,只是孤鸿远没,恩师仙逝,对岸山色似有若无,苏轼睹物怀人,更加景仰起欧阳修来,用平山堂比快哉
集宁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论文 第 4 页
亭,突出对欧阳修的无限崇敬之情,苏轼一生对师友谊,情重如山,堪称后世读书人风范【3】。
(五)忠于爱情、情真意切 又如发妻王弗去世后第十年作的《江城子·已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密州时(宋神宗熙宁八年)。不难看出,词中倾注了词人对亡妻的一往深情,也将政治上失意的失落感带入词中。“何处话凄凉,惟有泪千行。”妻子生前曾对他多有规劝,此时词人忠而被贬,飘零无依,伊人已逝,更与何人说?因此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不免悲从中来,感情笃挚而又深沉,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扣人心弦。笔者怀疑革命志士林觉民《与妻书》是否化苏词手法而来。儒家的宗旨是“取义成仁”,而以上这两种在人间亲情中所表现的人道主义精神,又是儒家思想的另一侧面的反映。
从以上可看出,苏词题材广泛,表现手法各异。这些正是他不拘泥于成法的个性的表现。“他总是要标新立异,充分显示出可贵的探索精神。”【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他正是以其超人的才思和画家的灵感从多视角多方位去抒写个性,以诗入词、以情事入词、以农事入词,大大的开拓了词的题材。“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胡寅《题酒边词》〕,苏轼的出现,使宋词耳目一新,对词的发展有着开创性的贡献。
苏轼的三百五十多首词大多属于婉约词。“人们往往只看到苏轼对豪放词形成的巨大作用,而忽视了他对婉约词发展的贡献”,“无论就苏轼婉约词的数量、质量,还是他对后世的影响,苏轼对婉约词发展的贡献,都是不容忽视的。”【5】
集宁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论文 第 5 页
综上所述,苏轼的人品首先表现为积极入世、与人为善和重道义的因素,其思想基础是儒家思想,词人的内心世界有阴柔的一面,加上他喜创新的性格特点,其词风表现出婉约清新深沉的特色。
三、佛道的出世无为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形成
如果仅就此而对苏轼的人品词风下结论,则未免有失偏颇。相比较而言,更能体现苏轼特色的,还是在其人生态度的转变之后的人品与词风的表现。
苏轼的人生是多灾多难的,命运总是揶揄着他。一次次的打击,使他的抱负不能实现,使他生活困顿、心力交瘁。因此,他参悟佛道,籍以从中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苏轼的思想便由儒家的入世转向佛道的出世无为。因此,他宠辱皆忘、豁达乐观。不屈不挠的人格和艰苦卓绝的生活经历是其豪放词风的重要成因。不屈不挠的人格,超人的才思构成苏轼创作的激情,这种激情如潮涌,与其人生的坎坷相碰撞,回旋反复、激荡升腾而汹涌澎湃、气势磅礴。可以说,苏轼人生的指导思想是儒道释三教的合流。这些思想贯穿于他的人生和词作之中,因而在宋词坛上独劈新境,成为豪放词派的代表。
(一)英雄多故谋夫病、拣尽寒枝不肯栖 苏轼为人刚直不阿,嫉恶无如仇,至于自身的安危则置之度外。他多次上书直谏或作诗讽谏时政,这对于执掌当朝生杀余夺大权的统治者来说,简直是芒刺在背。因此,他们无不处心积虑地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多方捏造罪名,不择手段地大兴文字狱——“乌台诗案”;何况宋神宗是昏庸之辈,所以他自然听信谗言,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苏轼拘捕入狱。四个月的炼狱生活后,这位忠直之士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文(相当于被剥夺政治权利)。受政治上接连的迫害,词人借词抒发自己寂寞无依的情绪和志向,作了《卜算子》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惟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词是否让人从中体会到词人既不合流俗,又极其失意,满怀忧的心境呢?“咏物词写到这样是又不是,入又可出的地步,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故其高。是黄庭坚称苏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苏轼人品与词风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