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陕西社区专职招聘考试:政治基础知识一
一、唯物论 1.世界的客观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能动作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
2012陕西社区专职招聘考试:政治基础知识二
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 2.运动和发展
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 3.规律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应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对事物的特点要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
分清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7.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 8.量变和质变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9.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012陕西社区专职招聘考试:政治基础知识三
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要不断深化;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具有重要作用。
3.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3.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2012陕西社区专职招聘考试:政治基础知识四
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具有行为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私不是人的本性;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4.人生价值
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属于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把实现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6.实践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2012陕西社区专职招聘考试:政治基础知识五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是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初步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基本形成的主要标志是提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成熟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得到全面恢复和重大发展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是邓小平理论。
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的概括和全面的概述是刘少奇在中共七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全党正式确定下来也是在七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出自《改造我们的学习》。
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2012陕西社区专职招聘考试:政治基础知识六
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阶段 时间 事件
开始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理论成果开始形成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式确立 十二大 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
基本形成 十三大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初步形成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 十四大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进了党章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五大 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最了全面的阐述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同时,把解放思想鲜明地提到了突出的位置,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2陕西社区专职招聘考试-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