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英语学科参评论文 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衡阳市十六中 肖云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深深扎根于
文化这块土壤, 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 就应系统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词汇是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联系语音和语法的中间环节,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涵。在传统的词汇教学过程中, 我们对词的讲解重点在于它的音、形、义,而义的讲解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 对词汇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讲得甚少。因此, 学生学习词汇只是重复进行枯燥无味的记忆, 文化知识的贫乏导致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一些笑话和错误。由此可见, 在讲解所学语言词汇时,导入其文化内涵及产生这一词义的历史文化和背景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文中, 笔者主要就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词汇教学等方面内容进行浅析。
关键词:背景文化 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 词汇教学
0 引 言 0.1 问题的提出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 中明确规定了五级(初中毕业时要达到的级别)和八级(高中毕业时要达到的级别)要达到的文化意识目标。可见, 学习英语文化知识已经是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 在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 中学生要重视其文化内涵, 培养自己的文化意识。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 A Wilkins 有句名言: 没有语法, 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 而没有词汇, 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Without grammar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词汇就如建筑高楼大厦砖块, 是语言的建筑基石, 是语言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语言词汇一方面与语音、语法一起,
共同构成了语言符号系统; 另一方面又被运用于听、说、读、写等语言交际活动之中, 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词汇是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联系语音和语法的中间环节,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涵,“一个民族特有的物质环境、社会结构、精神信仰等等往往通过这个民族特有的词汇表现出来”( 胡文仲,高一虹1997: 93) 。要真正掌握一个词,不仅要了解它的意义、句法功能、搭配意义,还要了解其文化内涵。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主要针对词汇的音、形、义三个方面进行传授, 从而致使一些学生对意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简单直接的字面之义, 而忽略语言词汇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对我们许多学生来说,当他们的英语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时, 常常在这个水平停止不前, 很难有新的突破, 主要表现在阅读过程中既认识所有单词, 又能剖析句型结构, 但终不解其意, 究其原因是在于对词汇文化内涵缺乏了解和掌握。由于文化的差异,同一个词或同一句话对另一国家的人民来说不可能指的是同一个事物。例如: Mary is green with envy. Tom is in blue mood.如果只从简单词面意思来理解就是玛丽忌妒或羡慕时脸色变绿或发青,汤姆情绪是蓝色的。但真的能这样理解吗? 肯定不能。在这两句英语中, green ( 绿) 和blue ( 蓝) 并不是指颜色,它们都有其他意思, 我们从该语言国的文化背景知识方面进行联想, 就会发现按照上面的词面意思翻译是行不通的。在词典上, green 这个词有脸色变绿的意思, 但是green with envy是个固定短语, 表示的却是十分妒忌而已; blue与mood之类的词连在一起使用表现某种情绪时, 应该理解为沮丧的、忧郁的 , 因此Tom is in blue mood的正确理解是汤姆情绪低落。上面两个句子就涉及到了词的表面意义和联想内涵意义, 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问题, 在我的语言词汇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理解目的语时, 造成的障碍并非语言知识, 而是由文化差异所致。由此可见, 在词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掌握了词汇的相关文化内涵,在实际表达中才能更加准确和得体。
0.2 现状分析
2
0.2.1 国内英语词汇教学现状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外语教学应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这在外语教学界已经达成共识。文化背景知识是指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地理、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信息, 及该民族的风俗习惯、价值观、道德准则、行为特征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约定俗成的,如果不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学习, 则无法了解和掌握。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较大, 在我国的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 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显得尤为重要。广大英语教师已开始认识到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未把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放在应有的位置。笔者所做的一次调查便说明了这一问题。
该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具有文化内涵的英语词汇的掌握情况。调查的对象分两个层次: 一是高一新生, 他们代表初中毕业水平; 二是大学本科新生, 他们代表高中毕业水平。调查方式为英汉互译两个句子。英译汉的句子是the lion's share. 汉译英的句子是胆小如鼠。这里笔者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对有关动物的词语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的掌握情况。第一句的汉译为“最多的一份”“较大的份额”。源于伊索寓言:说是狮子,狐狸和驴子一同去打猎,狮子让驴子分配猎物,驴子吧猎物分为三等份,狮子大怒,遂将驴子吃了。狐狸知趣地将全部猎物都给了狮子。后来人们就用\来表示“较大的份额”。汉译英中胆小如鼠应译为\因为鼠在汉文化里是胆小的象征,在英语里却是安静的喻体。所以不能直译为\timid as a mouse\。调查发现,高一学生能正确理解这两句的不超过20%,大一学生不超过40%。可见, 经过中学、大学近十年的学习, 中国学生对所学英语词汇的文化背景知识仍然了解甚少。如果说了解一些的话, 也是耳濡目染, 并不是全面系统学来的。所以, 在实际运用上, 自这次调查结果表明, 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 更不用说系统地传授, 其后果是学生对于已学习的词语, 不能正确应用, 久而久之, 学生逐渐对英语产生了疑惑而难学的心理障碍, 这也是他们学习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英汉两
3
种文化上的差异, 既体现了文化共性, 也体现了文化个性。后者反映到词汇里, 经常引起英语学习者联想上的差异, 形成不正确的理解和概念, 以至在语言使用上经常出现选词、用词不当的错误。
根据上述分析能够看出, 词汇的文化内涵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中会有差异,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一些误解, 甚至文化冲突, 从而影响对词义的理解, 阻碍人们之间的交往。很多跨语言交际中的失误都是因为不了解或误解了词语的文化内涵造成的。长期以来, 对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 我们都把它当作工具来运用, 这样的观点在我们的大脑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文化因素没有被导入到英语语言教与学的系统之中。其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直接导致语言与文化的分离, 阻碍了人们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毋庸质疑,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好的音、形及语法等基础知识, 而却不懂得如何表达和运用。因此, 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 更应该了解和学习语言词汇所表达的历史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 而不是过分强调语言规则。如 果我们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哪个词, 在什么请况下不用哪个词, 并且能够知道它们的表达形式和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毫无疑问, 这就达到了我们用来进行交际的目的,这样不管是对教还是学都是全面的, 值得肯定的。我国的绝大多数学习英语的学生都是在母语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又加上我们重规则, 轻文化。对词汇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肤浅的字面意义上, 经常出现许多说出来的和自己要表达的 意思大相径庭。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要导入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 这样能够增强学生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 更加全面, 对词汇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语言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历史之间可能存在的必然联系, 并把这种内在的联系应用于英语词汇的课堂教学之中, 不仅会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灵活、实用, 而且也不会教条。长久以来, 我们接触英语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的普遍都比较晚。从最近几年开始, 我国开始在一些小学或幼儿园开设了英语课。但总的来说, 从这些年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不难发现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有一种普遍规律, 就是先教词汇、短语, 再讲课文, 后做练习, 这节课就算上完了。教单词都是遵循三原则: 音、形、义, 对义的讲解也仅仅是停留在单词浅显的字面意义上。对
4
于课文的讲授则过分强调语言规则, 没有引入其语言文化内涵,没有对知识进行外延和扩展。另外, 对学生所掌握词汇的要求也仅仅停留在会读、会写以及会运用单词进行简单造句上, 对于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或是自身缺少了解, 知识面不广, 或是认为文化背景知识对学习语言, 对提高考试成绩无关紧要, 因而就一带而过, 甚至置若罔闻。这种讲授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学生学完几年甚至十几年的 英语后, 脑袋中灌满了单词和短语, 可惜表达不出一个完整而准确的语句来, 学到的依然是那些枯燥无味的单词、短语。尽管我们今天已经注意到了以上种种弊病, 尽管平时已注意了学生的听、说训练, 学生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了一些简单交流, 但由于对语言文化差异缺乏深入了解, 以至于词汇使用不当, 出现了一些低级的文化理解错误。诸如把力大如牛译成 as strong as an ox, 把凡人皆有得意时译成Every one has a happy day. 挥金如土译成to spend money like earth, 这就是由于对语言文化内涵理解的错误导致交际方面的一系列错误。它们的正确理解形式应为 as strong as a horse; Every dog has its day;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所以, 在语言词汇教学中要加强文化教学导入。由此可见,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联极大, 不了解文化, 不掌握文化内涵, 就难以正确理解语言, 我们在使用目的语跟英语本族语使用者进行跨文化交际时, 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只有充分了解汉英语言文化差异, 充分掌握其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内涵才能理解它们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因此, 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是非常有必要的。 0.2.2英语词汇中的文化内涵的表现
由于文化的形成与特定的地理位置,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紧密相关,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东西方文化差异更为突出。英语词汇中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地理位置的影响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英国人非常喜欢海洋,因而有许多表达法与海洋有关。例如: “a sea of”指“大量的”,“They were met by a sea of smiles”“at sea”( 困惑,不知所云) ,“He was at sea for this matter”“follow the sea”( 做海员) ,“go to sea”( 去当水手/出航) ,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师教学英语教学论文,情感教育重点讲义资料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