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拓宽渠道,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培训的效果
我国幅员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区域文化不同,农民对知识、文化的需求存在着巨大差异。必须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形式,发动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农民素质培训。
一是发挥各级职教中心的主渠道作用。把目前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农民培训资金统一起来,由县级职教中心统一实用,由职教中心根据季节的变化,统一聘用专业教师对农民进行常态性培训,缩短培训间隔周期,增加每期培训时间。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农业新技术,还包括文化素质培训,真正发挥好各级职教中心在提高农民素质中的主渠道作用。
二是发挥好各类文化馆(室)、图书馆(室)等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面向包括青年农民在内的广大农民,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技术,建立县乡村三级网络,通过文化书屋、网上课堂、网上夜校、文化大篷车等多种形式,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传播先进文化理念,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开展移风易俗教育。
三是鼓励各种社会组织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他们开展包括政策、技术、经营、教育、文化、电商、金融在内的专业培训。每个乡镇应根据利用元宵节、庙会、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村一级可以通过修史、修志、修家谱,举办集体婚礼等形式,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开展新风尚教育。
四是建立培训评价制度。对开展农民素质培训的机构和个人,在广泛征求受培训农民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考核评价,实行末位淘汰,对评价较高的,政府给予必要资金支持。同时,设立农民提高素质奖由政府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农民学技能、学文化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先锋.设中农民素质教育问题的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04)
[2]周会慧.浙江省农民培训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农民素质培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