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找人难”和“找活难”并存的矛盾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我们学院是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的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03万平方米,在校生7000余人。
学院是一所以信息类人才培养为特色,多领域人才培养协调发展的高职院校,设有数码艺术系、网络工程系、软件技术系、计算机应用系、网络传媒系、商务系、外事系、建筑工程系、机电与信息电子系,共42个专业。为了保证学院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
1、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是职业性。与职业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岗位或工种,一个职业往往有一个或几个岗位或工种。学院专业设置要瞄准职业岗位需求变化,使所设置的专业及专业在校生规模与职业岗位及人群规模变化趋势相一致。
2、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而专业设置、学生对所学专业选择以及人才培养周期等因素会导致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错位。如电子计算机应用专业、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等曾经是或者在招生时还是需求旺盛的专业,但到学生毕业时社会需求由“热”变“冷”。对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客观存在的动态失衡,学院应该在专业设置和学生专业选择方面增加更多的灵活性。
3、由于经济社会环境以及考生个人、家庭条件不同,考生所掌握的信息量并不一置,导致考生填写报考志愿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我们高职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新生给予必要的专业指导和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对规模大、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设置与其相近、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旺盛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模块,即通过复合型专业设置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实现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如我院网络工程系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安全认识”知识和技能模块,毕业生不仅能够从相关安全方面的工作,也能够从事网站开发、杀毒软年营销的工作,使我院规模最大的网络系毕业生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适应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观念,通过各种系统、规范、有效、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使毕业生具有从事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我们要对职业岗位能力进宪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1、是职业核心能力
2、是行业通用能力
3、是专业岗位操作能力
与专业相对应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是构建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决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工作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的基础,对于促进学院毕业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依据“就业导向”原则,实现人才培养工作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的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根本途径。但是,由于专业特点、实践教学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不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方式往往有异。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出差异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专业特点和实践教学环境条件,选择不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多彩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得到切实地落实,找到了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在课程体系方面,涉及到课程门类、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需要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即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毕业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把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应知理论和应会技能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毕业时既取得毕业证书又获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条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学校工作总结高职高专学院关于学生求职工作总结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