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硬实力”建设,还是“软实力”建设,都应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发轫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新军事变革,给世界军事格局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军事变革,对于正在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的人民军队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对于强化全民国防观念,建立更为健全和缜密的国家安全体系,促进国家和平、安全发展来说,也是一次挑战和机遇。
机遇来之不易,抓住了就是契机,抓不住就可能变成危机。历史上,近代中国由于政治的腐败和短视,曾经数次与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和军事变革的重大机遇失之交臂,留下了国破家亡的惨痛记忆。今天,要避免重蹈覆辙,就必须依托国力,集中民智,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富国强军之路。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际做出的重大战略决断。胡锦涛主席深刻指出,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稳步走上了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发展轨道——经济快速发展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夯实了物质基础,国防开支适度增长,官兵生活待遇及训练条件不断改善,国防设施建设不断完备;
科技创新进步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源泉,我军武器装备日益精良,战略预警能力、机动能力、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信息化对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体制改革创新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构筑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军队干部队伍和人才建设创新发展,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成效显著,武器装备研制和采购制度迈出新步伐。与此同时,国防科技工业作为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的高科技产业群体,在推动我国高科技领域自主创新发展过程中继续起到“发动机”和“倍增器”的作用,数万项科研成果转为民用。据估算,仅“神舟”飞天一项,就衍生了上千亿元的相关产业链。融合潜力无限,发展未有止境。从世界横向坐标系看,我们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还有一定差距;从自身纵向坐标系看,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从总体展开情况看,我们大多数实践还是“物理式”板块结合,而非“化学式”有机融合。
我们必须大胆创新,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平战结合的国防交通体系,完善国防动员体系,不断开创军民融合式发展新局面;我们必须走科学发展道路,以整个经济社会为依托,在更为广泛、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使富国与强军同步设计、同步运筹、同步落实、同步推进,形成互为一体的“一块整钢”。
前行在富国强军道路上的中国,不可避免地引来世界关注的目光。外界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崛起的中国将如何使用自己的力量。
我们这样告诉世界:
世界和平需要文化的滋养,根深叶茂的中国文化滋养的是“和为贵”的内质。中国文化中的“文化”一词,最早就是相对“武化”而言的,含有“以文化武”之意:“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早在4000多年前,尧帝就提出了“协和万邦”的主张;郑和下西洋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但并没有恃强凌弱,建立海外殖民地。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文化观、和而不同的外交观、以战止战的军事观,深刻体现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安全的理念。
世界和平有赖实力的支撑,中国力量是和平的支撑。和平力量的强弱,直接关乎世界格局的平衡,没有实力的和平是虚弱的和平。在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提供兵员最多的一个。从中东维和到亚丁湾护航,越来越多的中国军人,将热血甚至生命奉献给了世界和平。可以说,中国力量的增长,代表着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爱国演讲新中国国富民强的伟大历程(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