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四川发展”。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必须将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我省未来五年发展始终,并在实践中将其转化为符合实际的具体举措。要善于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来夯实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制度基础,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发展新环境。党员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牢牢把握发展的基点在创新、支撑在协调、希望在绿色、空间在开放、目的在共享,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行为要坚决纠正,做法要彻底摒弃。要坚持实事求是,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以探索的精神、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的方式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推动全省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区域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要善于推动观念创新来提高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全省发展置于全国发展总体结构中来布局谋篇,做大经济总量,做优经济结构。要善于处理好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在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互济中不断探索并归纳全面创新改革试点的四川经验,在竞相跨越中扎实推进协同发展,提高发展的协调性,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在“四化”同步的进程中践行绿色发展,在主动融入全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进程中促进开放发展,在发展与民生的互动中提高发展的共享性,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为我省现代化建设打下决定性基础。
用改革的办法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藩篱。《报告》指出,“坚持转型发展‘对内靠改革、对外靠开放’,更加注重用改革的办法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藩篱,把开放合作作为高点起步、高端切入的直接抓手,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过去五年,我省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确立农业农村改革主攻方向,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显著,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4.5万亿元、所有者权益达1.5万亿元,均增长120%以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力度加大,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89万户;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任务基本完成,不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要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目标,有必要以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意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重点推进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以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举措,来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体制机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赋予我省最重大的改革试验任务,要抓好9张清单的实施,重点推进国家授权的30项先行先试举措,全面完成改革试验任务,引领带动全省各地创新发展。打通军民融合、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三个通道”,让创新创造热潮在巴蜀大地蓬勃兴起。特别要注重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提升国有资产证券化水平,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营造更加优良的政务环境。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现代财政制度和地方税收体系,推动融资平台发展转型。
坚定实施“三大发展战略”
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质量、生态文明建设、文化繁荣发展、现代治理能力等五个方面再上新台阶的目标任务,为我们勾勒了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宏伟蓝图。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保持高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4.2万亿元,到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2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速,到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左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森林覆盖率达到40%,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基本形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我们要坚定实施‘三大发展战略’,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路径选择,是推动四川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实现宏伟蓝图的关键之举”。
构建区域协同共兴、整体跨越提升的新格局。过去五年,通过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全省多点多极竞相发展态势总体形成,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川南、川东北经济区经济总量均超过5000亿元,天府新区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总量过千亿元的市(州)达15个、增加8个,过百亿元的县(市、区)达112个、增加38个,过千亿元的县(市、区)1个。省内增长极的引领带动和点极之间的协同联动,促进了区域内经济布局和要素配置优化,有效增强了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把多点多极支撑发展作为激发区域内在活力、增强四川经济实力的重大抓手,在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多点多极共兴、同步全面小康的发展局面,打造引领西部、面向全国的核心增长区域”。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必须统筹处理好竞相跨越和协同发展的关系。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强化首位城市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以国家战略规划设计形成的经济新空间、改革新阵地、战略新组合为抓手和载体,强化成都与周边以及攀西、川南的协同发展;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同城化,建成区域协同发展的样板区;以成渝深化合作为机遇,推动川东北5市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以共建产业园区和省内对口帮扶为载体,带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打造各具特色和支撑的区域经济板块,培育新兴增长极,形成区域发展新引擎。把天府新区建成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推动川南经济区建成长江上游重要城市群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川东北经济区建成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和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攀西经济区建成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全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持续做大市州经济梯队、夯实县域底部基础,优化提升“两扩两强”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最大限度优化整合资源、激发潜力活力,在优势互补中实现更大发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秘书基础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解读:决胜全面小康 建设经济强省(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