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必须清醒认识其长期性,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保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事业成与败,制度是根本。为此,报告特别强调,要“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并结合特殊市情,重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形成了一批制度成果,启动了一批改革试点,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提供了重要内生动力。一是从制度上加强生态保护。建立生态红线管控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健全自然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等改革试点。二是从制度上严控环境污染。完善长江生态环境协调保护治理机制,全面推行河长制;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逐步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放许可制;完善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三是从制度上推动绿色发展。落实产业投资禁投清单和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除在建项目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禁止审批新建重化工项目,5公里范围内严禁新布局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交易制度,充分发挥重庆环交所、环投公司、环保投资基金三大平台作用,运用市场手段配置环境资源,运用经济手段强化环境约束。四是从制度上突出共建共享。建立完善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层层压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从制度上厘清管理职责;建立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把宣传教育作为环境保护核心业务来抓,形成人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五是从制度上提升治理能力。按照“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信息化”的要求,以加强环保能力建设为抓手,构建严格的环境监察体系、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高效的环境信息化支撑体系,提升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全局,事关民生大计,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把重庆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作出新贡献。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秘书基础重庆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解读: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把重庆(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