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两个必然”: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104.政治制度“三个不能”: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
10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106.“五大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07.“四大民主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10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109.“人大四权\":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
110.人民民主的真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111.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112.民主政治“七个协商”: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
113.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114.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115.全面依法治国“三个坚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
116.我们要树立的法治理念: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17.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118.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119.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原则方向: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
120.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121.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2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2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124.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125.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丞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26.树立正确“四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1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1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个坚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30.新闻舆论“四力”: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131.意识形态工作注意区分“三个问题”: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
13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133.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134.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三个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135.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
136.繁荣文艺创作要坚持“三精”: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做到“四讴歌”: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倡导“三讲”: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三俗”:低俗、庸俗、媚俗。
137.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38.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139.保障和改善民生“七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140.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41.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
142.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143.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144.“双一流”建设: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145.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146.收入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其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147.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标: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秘书基础十九大报告知识要点(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