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教师不能不备课”。
据调查,不少学校在备课上都出台了这样的政策:中青年教师备课必须写详案,老年教师备课可以不写教案。教育是“树人”工程,虽然几年内教材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我们教师的教学观,以及使用的教学工具也要随之变化才行,这就要求我们
14
教师都要在课前认真检查自己是否做好了上课的准备。不能因自己年老了,就可以课也不准备了。教师既然选择了教书,就不能因自己的年龄去简化不该简化的过程,不说教案要写成详案,至少要写出对待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的计划,记录出学生的进步情况,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么在备课本上作以记录,要么在教材上进行旁批,以免出现教学中的“老糊涂”现象。因此,建议各学校,在其他工作安排和待遇上适当偏向老者、照顾老者时,在备课上不能给老教师下什么特别的“恩惠式圣旨”,否则,利了老教师,有可能就害了老教师的“弟子”。
四、“备课不能只是教师单边活动”。
教学是双边活动,作为教学准备工作的备课,不能只老师动起来,也要积极动员、引导学生对课堂的准备。如今老师备课中的“备学生”,大多只是简单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有些还注重了一些学生的性格、爱好和特长。但这些几乎是老师以“旁者”的身份,单方面去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学法”,教师“一厢情愿”的预设课堂和现实中生成的课堂往往是两个样。原因就是在教师做教学的准备活动时,学生没参与进来,没有和老师互动备课。教师备课活动中,要先备教材,然后邀请学生加入,让他们去“备课”,预习课文,“备”出问题,老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难,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准备“开锁的钥匙”。只要这样在上课前,师生都认真进行了准备,难道课堂还会不精彩吗?
五、“备课不能‘闭门造车’”。
现在的“备课”,或是老师一个人在办公室“开单车”,或是年级组内几个教师聚集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进行团队合作,美其名曰在集体备课,实则,这些备课,说白了,都是在“备教法”。特别是那诸葛亮式的大备课,看似热闹,汇集了大家的智慧,但这集中、统一形成的“优质教案”,根本无法去适应每个学生的口味,也不可
15
能适应每个教师去操作。教无定法,对于不同学生,因需求的差异,教师的教法也应略有所别。对于不同能力的教师,教法上也要尽量贴近他本人,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要是一味拿名师的课去“依葫芦画瓢”,定然是课堂中没了“生命”。
这样闭门造出的“车”,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算得上是课堂前设置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备课时,不能一个或几个老师“远离教室”、“远离学生”、“远离教师个人能力”、“远离教育理论”,在那里“妄自菲薄”的搞什么“大教法”、“大智慧”的研究,又大张旗鼓地去拿学生做实验。
六、“备课并非课课都详案”。
学校要求中青年教师都这么做。但在一个由全国教师加入的QQ群里,经调查,85%的教师不同意这么做。理由一:教案本身只是一个上课计划,可行度到底有多少还难说,与其把时间耗费在写教案上,还不如多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上;理由二:教案本身就分为详案和略案两种,加之一个单元内的课文也有主次之分,所以在写教案上也要有轻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课课都详案。在编写详案时,不宜一味去追求什么师说,生一、生二说的“预设”课,也不宜频繁回归到传统教案的套路,把课堂教学的目的、重难点,组复新巩布等教学过程全部都呈现在书面上,更不能机械地把学生的情况、教材的情况都一一累赘到纸上。
七、“网上的不能搞‘拿来主义’”。
现在的网络是个无穷的资源库。我们教师想要的教案,从小学到高中,从语文到美术,应有尽有,只要利用一搜索引擎工具,键入课文的名字或关键词,轻轻一点击,就会“网”到想要的教案。对此,不少老师开始用查找网上的“共享资源”,来代替过去的备课,“美其名曰”在搞什么“网络备课”。其实他们多是直接下载了教案,不用“加法”也不用“减法”,就直接用到了自己课堂。这样的“拿来
16
就用”的方法,一是不利教师自己的成长。在教师专业化成长路上,备课也是个“学习、研究的大课堂”,简单的“拿来主义”,不但不会让自己教学的本领增强,而且会增长自己的工作惰性;二是经常用别人的思想去教育自己的学生,很多时候做不到“对症下药”。久之,将会在学生中失去师者的“知识渊博”的好印象。
因此,教师在借鉴网络资源时,要学会“加一加”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减一减”别人不着边际的教法,把别人的先进理念补植到自己的大脑中,把别人先进的教法嫁接到自己的教法中,切实让自己的课堂也能丰富起来。
9、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
寒假里,为了了解我校学生上学期学习情况,我把上学期四、五、六年级期终统考试卷浏览了一遍。在四年级语文试卷上我发现这样一道题:仿照例子写句子——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阳台上弹琴。我看到这一题就觉得这个题目出得有意思、有趣味。一个小小的昆虫竟然那么有情趣、那么热爱生活。同学们写的肯定是五花八门,趣味无穷,精彩纷呈。可是当我看完一个班级的试卷时,不仅愕然:全班五十多人归纳起来也只有三个类型句子:1、当春天来到的时候,蝴蝶就在花丛中舞蹈。2、当夜深人静时侯,小老鼠就出来寻找食物。3、当学校放学时,教室才能沉睡。我后来询问了几位老师,原来是因为现在很多语文试卷上都有类似的修饰句子的训练,老师们怕孩子
17
在考试时写不好拟人句、比喻句等,就抄一些这样的句子让学生背。这样学生就不会失分。哎呀!分数就那么重要吗?老师把答案直接给学生,学生虽然得了高分,却只得到一个枯燥的答案,并因此泯灭了兴趣,丧失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孩子的自我感悟,自由表达又在何处?
对这样的教学,我怀着不安的心情推门听了本校教师上的语文课。大多数老师都能做到不管是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到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和学习结果的评价都有一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教师则在其中适度地发挥组织、引领和指导的重要作用。能给学生一个轻松自主的课堂,可是有的老师课堂人文气息十分浓郁,确实能给学生打下良好的精神底色,但总的来说这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学的。问题都是老师提出来的,学习过程是老师自己掌控的,学习目标也都是老师自己设定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一直在老师设定的思维框架内活动,并没有真正地自主学习。我想课改的春风只是拂面而过,并未滋润老师的心田。许多教师讲先进的理念头头是道,但教学行为却不能有效地体现理念的更新,课堂的“过程与结构应该有更大的突破——核心是学生学得更加主动,要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要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我记忆深处有一位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他在教《风筝》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几分钟后,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不理解垂头丧气。”我就等着看这位老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时老师既没有告诉他答案,也没有请其他同学帮助他,而是说:“把含有这个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生:“我们没有找到‘幸福鸟\',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老师先请大家齐读,再问同学:“我们想找到幸福鸟吗?找不到会怎样呢?”同学们纷纷回答:“很想找到,找不到会很扫兴、伤心、沮伤。”这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学习邵寨 小学教师业务学习资料集锦(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