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前
教学目的:
一、理解和学习本文描写景物,隐寓寄托的写作方法;
二、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对旧社会无比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对“清凉干净”世界的急切盼望与深情向往。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最大特点是以景寓意,借景寄托,通过象征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对旧社会的极端憎恶、对新世界的殷切期望的强烈感情。本文的教学重点:(1)作者是如何真切、细致地描写雷雨前的景物、以及人的感受和期望;(2)这些描写所包含的深刻象征意义。
二、教学方法着重启发指导学生多朗读、思考,从分析图景入手,紧扣人的感受,进而体会其象征意义。
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简要介绍作者和本文的时代背景;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旧课,用对比的方法引入新课。
用高尔基的《海燕》作为课文导入,学生想象日常生活中雷雨前的景象。
二、作者与时代背景介绍。
茅盾,现代文学巨匠,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1927年9月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其作品有小说《蚀》、《三人行》、《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剧本《清明前后》、散文《白杨礼赞》等。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国文学宝库创造了珍贵财富。 1896年7月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1981年3月27日去世。《子夜》《林家铺子》等是他的代表作。
背景资料:
《雷雨前》发表于1934年,刊登在《漫画生活》月刊第一期。茅盾先生曾说过:“《雷雨前》是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30年代整个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矛盾。”当时中国革命已经从大革命的低潮转入到了30年代前半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浪潮不断掀起,逐步深入。作品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发动派白色恐怖的黑暗统治,表达了革命者奋力摧毁国民党发动派的昂扬斗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三、朗读课文,初步揭示课文主旨。
认读下列字词
幔màn 水门汀tīng 踱duó 咆哮páo 瞥piē
揩kāi 龌龊wòchuò 模样mú 噤声jìn
1.提问启发:文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要旨?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明:全文的主旨是“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为什么说这句话点明全文的主旨呢?我们暂且不说,学习以后就能理解。
2.提问启发:作者希望“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那么,雷雨前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呢?请同学们就“干净清凉”这个词寻找两个反义词。
学生思考后回答:“雷雨前是个肮脏闷热,龌龊窒息的罪恶世界。”
四、理清情节,划分段落,掌握文章概貌。
提问启发:为了把雷雨前这肮脏闷热的世界生动逼真地层现在读者眼前,作者匠心独运,以时间推移的纵式结构,细描细绘了五幅画面。请同学们划分段落并找出这五幅画面,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第一段(第1—4节)第一幅画面:清早小石桥上。
第二段(第5—6节)第二幅画面:上午桥头。
第三段(第7—10节)第三幅画面:下午三时,石桥头。
第四段(第11—16节)第四幅画面:人和苍蝇、蚊子、蝉。
第五段(第17—20节)第五幅画面:电闪雷鸣,雷雨即将来临。
五、讲读理解第一幅画面。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
2.启发思考:雷雨前又闷又热。作者一下笔就在“热”和“闷”上做文章。作者从哪两个角度刻画天气的闷热?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归纳。要点:
作者写天气“闷热”,很有特色。他让假想的主人公站在桥头,随着主人公由近及远的审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主人公内心的感受两个方面,着意进行刻画。从自然景物角度看,河水枯渴,“连一滴水也没有了”;田地干裂,“裂成乌龟壳似的”,“像开了无数的小沟”;“苍白色的泥土”“跟水门汀差不多”;天上直射的太阳和地下辐射的余热,使得土地“似乎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人的感受“毛孔全都闭住”,“心口泛淘淘”,“像要呕出什么来”。作者以精细的描绘,着力表现闷热。
3.提问启发:从自然景物的角度看,对哪个景物的描绘最能突出“闷”?作者写“闷”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把乌云密布笼罩大地的沉闷形态非常逼真地表现出来。“幔”,就是帷幕,这里比喻灰暗的云层。“满天里”表明没有一丝儿透风的空隙,气压低,沉闷异常。乌云笼罩,不正象征国民党统治区白色恐怖的笼罩吗?这哪里是写天气写景物,分明是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
4.提问思考: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感受如何呢?找出表现“热”和“闷”的关键动词。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明:作者描写人的感受,精细入微。用“逼”表示热,用“闭”表示闷,一“逼”一“闭”,把看不见的太阳的淫威,人被闷热所苦的难受程度形象地刻画了出来。而选择“清早’’的时间,“小石桥上”的地点,更使人想象出雷雨前的闷热绝非寻常。
5.提问思考:作者把描绘自然景物和写人的感受结合起来,其用意和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或补充或肯定。要点:
作者采用工笔细描的方法,把自然景物和人的感受交织起来写,别开新境。写人,作者有意略去具体的形象,只以写意的手法去勾勒;写景,从人的感受去描写,使自然景物顿通灵性。物与人,命运休戚相关。
作者这样写,更收到揭露环境恶劣,寄托憎恶感情的作用。这部分描绘的情景与诗歌《苦热行》颇有相似之处。请同学们齐背王毂的《苦热行》。
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
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五岳翠干云彩灭,阳侯海底愁波竭。
何当一夕金风发,为我扫却天下热。
六、讲读理解第二幅画面。
1.过渡:“何当一夕金风发,为我扫却天下热”,如果一写闷热,立刻就祈望暴风雨来临,那就言不尽意,失之肤浅,也不成篇章。作者在这里稍稍开启一组画的卷头,下面就一步一
步往深处推。请看第二幅面面。
2.提问:第二幅画面与第一幅相比,人与景物有何异同?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后思考回答,教师补充:作者进一步写“闷热”。那“灰色的幔”依旧浓重,连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不飘动;人受到热浪熏烤,尽管“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吸进的仍然是热辣辣的“闷”。用汗的“粘”、“胶”、“结”,更形象地把“闷热”的深沉凝重展现出来。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学习雷雨前[1].教案doc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