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多方面的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我们要明确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投入补偿责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逐步改变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做法,不仅是投入的绝对数量加大,投入的比例也应加大,以此确保医院经费正常运转,确保群众能够享受最低医保待遇。
4. 加快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医院分离、医药分离和营办分离。
(1)实行公益性医院与营利性医院分离。(2)推行收支两条线的机制,最终实现“医药分离”。
(3)实行营办分离。
5. 实现医疗改革方案的公众参与和透明化。
6. 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
建立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应根据中国的国情:
(1)在城镇社区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2)在农村建立以农村卫生院为主体,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7. 全方位,多渠道的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1)完善医疗保障体系,针对不同的层次不同需要,建立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商业医疗保险制度。(2)建立多渠道的医疗保障基金投入机制:医疗保障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其重要原因是投入不足。(3)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的监管机制,国家逐步加大财政投入,督促检查雇主的交费、对商业保险机构理赔行为进行监管,加强保险基金的运作的监管。
热点九:重大疾病防控与突发卫生事件
一、存在问题
首先,病预防控制工作形势日趋严峻。其次,重大疾病的流行蔓延仍在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第三,“看病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中国卫生部副部长高强日前在此间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强调,中国目前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长期积累形成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选填,简要介绍文档的主要内容,方便文档被更多人浏览和下载。
———卫生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基本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医疗卫生资源总体上严重不足,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特别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不完善,疾病防治工作不扎实,一些重大传染病仍在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卫生事业发展不协调,卫生医疗资源布局不合理。绝大多数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有些大医院还出现了盲目扩大规模、增加床位和购置高精尖设备,忽视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倾向。而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和社区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很差,城乡、区域之间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差距拉大,农民和城市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突出。
———卫生行政部门职能定位不准确,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够有力,在制订和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严格行业监管、维护医疗秩序、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以及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减轻群众医疗负担等方面,都存在薄弱环节。
———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不够强,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和卫生行风建设抓得不够紧,药品购销和医疗服务中损害人民利益的不正之风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高强指出,提出这些问题不是否定卫生战线取得的巨大成绩,更不是否定广大医疗卫生人员做出的突出贡献,而是为了解决阻碍卫生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中国卫生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原因分析
1.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严重性、危害性认识不足,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落实得不够好。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不健全。3.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不强。4.卫生法制建设滞后。5.农村卫生工作相当薄弱。6.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卫生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我国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卫生组织曾经赞誉我国用最低廉的成本保护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但是,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我国的卫生事业,认真进行反思,就会发现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着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2003年的非典疫情,使人们更加清醒地看到了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差距。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我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坚持预防为主,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是卫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国家,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滋生和蔓延,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将难以有效应对复杂的局面。目前,我国在中央、省、市、县四级都设立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约20万。但不少机构,特别是基层机构人员素质不高,缺乏高水平的人才;设备不齐全,缺乏必要的检测检验设施;乡村两级缺乏稳定的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经费保障机制不完善,约有一半的经费靠机构自己创收。这种状况难以有效控制重大疾病的流行,传染病患病人数仍居高位,结核病、肝炎等传统型传染病仍在威胁人民的健康。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国结核病患者人数约450万,仅次于印度,列世界第二位,其中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约200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估计占全世界三分之一。血吸虫病患者约有85万人。在不少农村地区,肠道传染病、微量营养素缺乏病、妇女孕产期疾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等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艾滋病、非典、人间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出现,又加重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难度。与此同时,由于居民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变化,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严重疾病的患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病种。根据调查,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糖尿病患病
选填,简要介绍文档的主要内容,方便文档被更多人浏览和下载。
率为2.6%。因患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人数已经列在我国人口死因的第一位和第二位。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全国现有精神障碍者约1600万人,患病率达13.47‰。我国出现了急性传染病和慢性严重疾病同时并存的多重疾病负担的况。
第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不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显著特点,一是突然发生,猝不及防;二是涉及面广,影响巨大,极易引起社会恐慌,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除了重大传染病传播蔓延以外,还有突发自然灾害、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如火灾、车祸、矿难,以及重大刑事案件、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带来的人员伤害。生物武器、有毒化学武器以及恐怖活动等也存在着潜在的公共卫生安全威胁。这些都需要我们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机制,提高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能力,尽最大可能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时的人员伤亡损失。2003年非典疫情的蔓延,就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应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不健全,重大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不完善,卫生部门敏感性不强,应急救治能力不足等问题。非典过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都制订了应急预案,在应对机制、人员队伍、技术力量、物质准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有效应对局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有效应对更大范围的突发事件,还需要不断完善。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责,也是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学习2012年山东公务员考试(乡镇申论热点)(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