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着眼于健全完善干部选任监督机制,大力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针对“马案”暴露出在选人用人方面的问题和教训,我们坚持从制度建设入手,不断加大了干部制度改革的力度。一是以贯彻《干部任用条例》为主线,健全完善了干部选任新规范。为了确保用好的作风选人、用好的制度用人,市委于2002年8月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条例〉精神,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的实施意见》、《市委任免干部工作程序》、《市委常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干部任免事项具体操作办法》、《关于实行干部差额考察的实施意见》和《县(市)区、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实施办法》等5个规范性文件。去年11月,我们又制定出台了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工作六项制度,即:《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处级创业型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县(市)区党政正职和市直党政部门正职领导干部公推差选暂行办法》、《县(市)区党政副职和市直党政部门副职领导干部差额选任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县处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实施细则》和《关于加强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通过健全完善上述制度,不断提高了干部选任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二是以推行“四差”选任制度为主体,探索实行了干部选任新方法。2002年8月,我们在全市全面推行了以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为主要内容的干部“四差”选任制度。2004年,我们又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探索实行了以“公推提名、差额选任、延伸考察、联审把关、社会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干部选任办法,提高了选人用人质量。2002年以来,全市通过新的选任办法共选拔任用处科级领导干部1,344名,其中处级269名,科级1,075名。三是以防止和解决干部“带病上岗”、“带病提职”为目的,研究落实了干部选任监督新举措。在干部选任中,严把“五关”,实行了“六制”。“五关”即:推荐考察关、经济责任审计关、廉政审查关、任前公示关、任职试用关。“六制”即: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选人用人巡视督查制、干部选用联访联查制、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选人用人社会评价制、下级党委讨论干部事前事后报告审查制。三年来,我们先后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大规模巡视督查2次、联合检查7次、查办案件32起、取消和暂缓任职处科级干部22人。
三、着眼于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全国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从我市实际出发,坚持“夯实基础、创优环境、打造品牌”的总体思路,用好现有人才,盘活闲置人才,引进短缺人才,培养各类人才,使我市人才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确定了具有绥化特色的人才队伍建设目标。重点建设“七支人才队伍”,即:以党政领导干部为主体的发展创业型,以经济职能部门业务骨干为主体的项目开发型,以各类企业家、私营业主为主体的经营管理型,以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骨干为主体的精业爱岗型,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技工技师为主体的实用技能型,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各类能人为主体的“双带”示范型,以各类中介人、经纪人为主体的市场营销型人才队伍。以“七支人才队伍”为主体,大力实施了“1551”工程(市本级重点选拔管理1000名各类优秀人才,每个县(市)区、每个乡镇、每个村分别重点选拔管理500名、50名、10名各类优秀人才),分层次、分门类建立了人才库。目前,人才库已储备各类人才13.6万人,为开发人才资源奠定了基础。二是制定了人才工作配套政策。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绥化市“1551工程”市级优秀人才推选管理暂行办法》、《绥化市优秀中青年专家推选管理暂行办法》和《绥化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等规范性文件,为引才、聚才、育才和激励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政策保障。2004年,共引进各类人才7,400多名(其中博士后2名,硕士研究生15名),培训各类人才7.3万人次。三是拓宽了人才发挥作用渠道。采取科技攻关项目、人才精英赛、职业技能大比武、开展送科技下乡等形式,积极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创业平台。引导各类人才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市县两级投资600多万元,新建人才市场2处。两级人才市场普遍开设了信息咨询与发布、定期招聘、人事代理等服务项目,增强了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去年以来,全市两级人才交流中心共召开人才洽谈会138场次,发布人才信息11,800多条,通过人才市场引进各类人才2,970人,输出人才1,700多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组织人事关于党建和组织工作情况的汇报(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