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是衡量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尺度(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官员们掌握公共权力的这种强势,比较方便使权力失去制约,这一点决定了反腐败的难度和复杂性。
(二)行为趋利性
腐败行为形形色色,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趋向:获利。可以定义为社会强势集团成员的不平等获利。有的直接侵吞公共资源,比如贪污。有的间接侵吞,或滥用权力,帮助家属子女、亲朋戚友不当获利;或收受贿赂,帮助他人获利。
近年来,随着社会反腐败的呼声和力度加强,腐败行为的隐蔽性增大,出现了“期权化”的动向,将获利的事实推后。而更多的,走向另一种形式——挥霍公共资源。有资料显示,我国高昂的行政成本,与此有直接关联。
(三)确立相对性
腐败行为的发生总在一定的时空框架内,它的成立受当时的社会条件制约和决定。
一般而言,腐败的评价和确立可以由官方和民间两个角度进行。在一定社会条件的时空框架下,精英的获利超出了制度规定的范围,超过了当时民众的认可程度,即可视为腐败。具体地说,饥荒年代侵吞一斗糙米和富足年代收受百两黄金,从数量说没有可比性,但同样都是腐败。
(四)现象普遍性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痼疾,在历史上、现实中,在中国,在国外,在各个阶级主政的政权中,都无一例外地出现,并且各个阶级主政的政权,都曾致力于反腐败的事业。
过去我们的反腐败宣传总把腐败说成是某一阶级的专利。然而,这种说法不够全面,不利于反腐败的深入和腐败的根治。撇开政治制度,就个体而言,应当承认腐败是一种由人欲膨胀而导致的普遍存在的恶,这样,我们的反腐败才有一个真实而非虚幻的出发点。
综而言之,腐败的主体是官员,其指向是利益,其行为的成立决定于具体的社会环境,其现象是普遍的。
对具体的一个执政集团而言,这种行为属于短期获利、个别获利,得到的是个人眼前的好处,于其长远的执政地位却有巨大的损害。因而,反腐败是执政集团共同面对的课题。
社会人类学的理论认为:人有动物性,也有社会性,二者相反相成。人的动物性表现出为了自己不顾一切的行为趋向,而人的社会性则对前述趋向进行制约。人必须有动物本能才能生存于自然界,而必须制约动物性才能共同生存。
出于动物性的本能,自然界的法则“弱肉强食”在人类社会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奴隶主、封建贵族和资本主义初期的分肥制官员都莫不如此。
而中国经由长期的封建社会,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在社会阶层和资源配置上形成了正反三角形。属于权力等级三角形最高阶的统治者享有最大份额的资源,而处于底边、人数最多的劳苦大众享有最少的资源。民众们不断地被要求遵守节俭的美德,节衣缩食,将赖以生存的资源一减再减,以便让统治阶级恣意挥霍!在君主与民众之间,是大大小小的官吏们,有等级制的“礼”规定他们可以享用资源的程度、数量、规格。只要不侵吞公家——君主的利益、不逾越“礼”的界限,他们也大可以安心鱼肉人民。因而在封建社会,“弱肉强食”是制度性的。从“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俗谚,从传统文化对清官的美化和期盼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种人是多么稀少,多么珍贵。而反过来,腐败又是多么猖獗,多么司空见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先进性教育廉政是衡量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尺度(2)在线全文阅读。
廉政是衡量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尺度(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