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农业现代化评论综述——内涵、标准与特性(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0-06-1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上述观点表明,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明显不同,截止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这一概念仍缺乏一个规范、统一的认识,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述。20世纪50---60年代,以“四化”即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肥化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从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理解农业现代化,实际上是农业生产现代化或农业生产过程现代化。这种把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几个“化”的定义,只看表面现象,根本没有把握住农业现代化的本质。20世纪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即改革开放的初、中期,思想解放,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发展,延伸至经营管理现代化,认为,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学化,即应把农业的生产和管理逐步建立在生态科学、系统科学、生物科学、经济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在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学者广泛吸收国内外的发展经验,理论界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以下在三个方面:第一,以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第二,用现代科技(尤其是生物技术)、现代装备、现代管理,现代农民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第三,认为生态农业或可持续发展农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以区别于以往农业现代化等同于“石油农业”的倾向。20世纪90年代初至中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提高,农业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和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被理解为商品化、技术化、产业化、社会化、生态化等多方面变革的集合体。这是从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变革的角度理解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比前两个阶段的理解更进了一步,但实际上是讲农业经济现代化,把农业当作一个部门或一个产业,孤立地从农业自身的发展出发对农业现代化进行分析和说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加入WTO后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强,许多学者认为,研究农业现代化要以“农民大国”为背景(靳相木),重视对农村文化的研究(孙金荣),跳出农业、立足整体国民经济研究农业现代化(钱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研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吕天军等,2000)。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从广义上理解现代农业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吸收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还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下应将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纳入农村这一大系统之内综合分析,从农村和农业与其他相关社会经济方面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发展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谈论农业自身的现代化。笔者认为,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可表达为: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农业,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的标准 
  综合中外关于现代化标准的描述,大致包括以下九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组织化、观念理性化、活动协调化、交往开放化、城乡一体化、环境平衡化和时间动态化(杨万江等,2001)。可以肯定,上述关于现代化标准的描述同样适用于农业现代化,只是其适用的范围相对缩小而已。 
  目前,我国学者对农业现代化标准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建立充分发挥各地资源、区位、经济、人文等综合优势的农业区域结构,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经济规模的农业支柱产业、品牌产品和特色农业产业带;2.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主张全面整治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立适合当地实际、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机电排灌设施和农田水利工程体系,营造有效保持水土的绿化屏障,大大增强抗御早、涝、风、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稳产高产的农田和自然环境保障体系;3.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主张把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的生产手段改变为现代化的手段(张仲威,1994),使农业生产主要环节普遍实现机械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起发达的农用工业保障体系,使化肥、农药、农膜朝着高效、低毒、低污染的方向发展,并能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顾益康,2001);4.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主张科技进步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并具有不断吸纳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新机制,使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网络齐全,形成多层次、覆盖整个农村的农科教网络体系(梅方权,1999);5.农业经营产业化。主张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实现有机结合。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以企业化经营为特征的专业大户、集体农场、联合体和贸工农一体化组织,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在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农业支柱产业和骨干农产品基本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农业生产者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并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6.农业服务社会化。主张农业生产经营形成较为发达的社会分工协作关系,各个环节都有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专门的服务,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的农业服务组织构成高效的农业社会服务网络;7.农业宏观调控信息化。主张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农业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基本建立起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生产统计信息系统、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政府依据全面可靠的信息反馈,运用财政、价格、信贷等杠杆对农业产销进行有效调控(顾益康,2001;上海率先基本实现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课题组,2001);8.农业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农业现代化是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思想观念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知识现代化,现代农业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接受和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素质和技能,有较强的现代市场意识和管理才能,能熟练地使用农业先进机械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如此,现代农民还要具备现代化的法律知识、道德修养等(张仲威,1994)而从宏观上讲,则涉及到整个社会文化的构建(简小鹰,1996)。9.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主张资源环境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用现代化的手段保护农业资源环境,要始终把环境保护摆在第一位,使农村及其社会区环境变得整齐、洁净、美化、富裕和丰富多彩。10.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主张在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按照合理的膳食结构原则,确定具体食物和消费营养结构目标,通过相应的消费经济政策和行政干预,使农民的食物和营养结构趋于科学,增强农民体质,保障农民身体健康。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先进性教育农业现代化评论综述——内涵、标准与特性(2)在线全文阅读。

农业现代化评论综述——内涵、标准与特性(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sixiang/xianjin/5240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