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户籍制度对经济发展利与弊的权衡
我国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高达1亿多,农业的无利可图以及城市的高速发展之间的巨大反差,使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农民工。
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农民工的处境。
大批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从事劳务,其中很多人,他们长年工作在城市中,甚至已经脱离了农业生产,所以,他们从根本上已不是农民。但由于户籍制度这一无法逾越的障碍,他们无法得到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工作和生活的待遇,得不到城市的认同。这些人的子女本应在城市接受教育,但由于城市无法提供这一条件,他们只能将子女送回农村。这些子女接受了一定教育,又回到城市,从而又开始又一个循环。这种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同样生存在城市中的人,无法享有同样的居住、受教育、医疗卫生等福利待遇,是如此的可笑,不可理解。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人开始反对户籍制度,而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而且我相信在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户籍制度依然不会被废除。原因我将在下文中分析。
上面我们分析了户籍制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现在我们系统地分析一下其对经济发展的利与弊。
户籍制度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种田几乎成为其收入的唯一途径。家庭为了生存,就必须拥有一个成年男子,从事农业劳动。拥有的成年男子越多,成人后分到的土地就越多,从而得到更多的农业收入。令农村劳动力的边际成本(即他的成长、抚育等生活费用)为MC,边际收益(即他所分到的土地创造的收入)为MR,只要MC≤MR农民增加劳动力就是理性的。事实上,这个式子或许不成立,因为很可能是MC>MR.但由于农民判断能力的有限以及其主观的期望,农民往往是增加劳动力供给。这就增加了生育,增加了人口,从而扩大了粮食需求量,政府进一步努力通过行政政策加强对农民种田的控制,农民又开始增加劳动力供给,于是形成了下图所示的恶性循环。
强化驱使 农民种田 生育 增加劳动力
户籍制度
人口增加
强化对农民控制 粮食需求量增加
那么我们因此就废除户籍制度吗?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中国的就业形势。
就中国城镇而言,最近几年,每年大约需要为2400万人安排工作。其中包括800万的失业人员,600万的下岗人员(包括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这是1400万;另外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包括高中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和转业军人。这显示了城市就业形势的紧张。
况且,我们现在的失业是结构性失业,普通劳动力严重供大于求,而农村劳动力恰恰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术。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废除户籍制度,农村1亿多剩余劳动力中即使只有一半流向城市,也会加剧城市本来已经紧张不堪的就业局面。结果只能是增加城市失业人口。我们知道,城市居民一旦失业,就失去了所有收入来源,维持生活都很困难,只能依靠政府救济。中关村大街街头许多办假证件、发票的人都是城市失业人员,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处境。因此,废除户籍制度,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不仅不会增加社会财富,反而加重了社会负担,造成社会混乱,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而如果使这些劳动力暂时不涌入城市,留在农村,依靠土地和农业,是可以自力更生地维持生活的。
所以,综合考虑户籍制度的利弊,在现阶段情况下,我不赞成废除户籍制度,虽然它是《中国农民调查》的主要矛头所指之一。当然,当我们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时,我们就会毫不犹豫的废止户籍制度,因为它的确违背了人的平等、自由和尊严的与生俱来的权利。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先进性教育梁兆国:关于三农问题的再思考(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