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村工厂”计划,违背了工业布局的客观规律
1973年韩国提出“新村工厂”计划,推出该计划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农村工厂化来提高农村非农业收入,从而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和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同时,还试图以此达到促进工业重新布局,将首尔、釜山都市区的工厂扩散到农村去的目的。但工业布局有其客观规律性和科学性,农村交通不便、产品运输成本增加、新村工厂普遍存在吸收劳动力困难问题、掌握技术后的熟练工不断向大城市流动、带来农村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新村工厂”。新村工厂计划最终放弃了。
2、农业过度保护,面临难以承受的国际自由发展贸易冲击
长期以来,韩国对进口的农产品课以很高的关税,以此来保护本国农民的利益。在韩国的进口农产品中,100%以上高关税的农产品多达142个。据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估算,如果以降低关税、减少补助、开放农产品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多哈回合谈判达成协议,韩国的大米种植农户的收入将减少10%-40%左右。事实上,1995年以来,开放贸易体系已对韩国农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尽管这些年来韩国政府采取给予农民农业补贴等许多优惠政策,但收效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1994年韩国城乡居民收入几乎没有差距,但是到了2004年,农民收入只有城市工人的77%左右;二是农户的负债率直线上升。很多农户举债过日子,甚至有人认为韩国的农家经济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
3、新村运动推动的“非民主形式”及其缺陷
韩国学者对其新村运动存在问题的看法,具有独特的视角。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新村运动”是由韩国中央政府(内务部)主导的事业,具有传达上级旨意的自上而下运动的性质,其形式是非民主的,由此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其一,新村运动内容不能充分反映各地农村的特点和迫切需求;其二,自上而下以支援为主的事业,不知不觉中助长了农民的依赖思想,减弱了农民新村建设的自觉性;其三,追求外在、规模化的形式以及论成果为主的事业促进方式,妨碍了精神开发事业,降低了开发质量水准;其四,边实践边归纳总结,理论准备的不足给发展带来了一些缺陷。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三农问题中国与韩国新农村建设的比较与借鉴(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