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扩大国内需求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集中着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也是“三农”工作的永恒主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增强经济增长动力。通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消费环境,大大释放消费潜力,又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激活农村的巨大需求,不仅是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应急之策,更是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久之计。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基本任务,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只有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把农村的事情办好,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强调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是广大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农村总体是稳定的,干群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承包和农民工工资拖欠等引发的纠纷屡屡发生,有的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影响了一些地方的社会稳定。相当数量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技能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些农民生存压力大、心理不平衡,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加大力度,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积极推进农村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最终实现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实现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这将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在“和谐”中建设。要注重立足乡村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风俗,不能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掉了,不能把突出的地域特征搞没了,不能把优秀的文化传统弄丢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没有统一标准,各地应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合理确定目标和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在建设中求“和谐”。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量力而行,不搞盲目攀比;民主商议,不搞强迫命令;突出特色,不搞强求一律;引导扶持,不搞包办代替,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造福亿万农民。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