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完善五大体系
1、完善粮食安全体系。一要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其前提条件是做到耕地的“保量提质”,“保量”就是要确保粮食生产面积不减少,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实行耕地“占一补一”,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质”就是要加大投入,多种途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生产能力。保护好已建成的标准农田,全年确保完成212万亩种植面积、85万吨产量,农田抛荒率控制在1.5%以内。要处理好确保耕地动态平衡与满足必要的建设用地需求的关系,要主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宏观调控,在坚持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及时调整目标,突出重点;盘活存量,挖掘潜力,集约用地,严格管理。要正确处理好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五个不准”要求和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系,在严肃认真执行“五个不准”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二要努力办好粮食市场。从全市粮食需求情况看,五分之三以上需要靠市场调节供应。因此,要把办好粮食市场作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来抓。围绕规模、设施和制度三个重点,健全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增强政府调控能力。集中财力,加快市、县中心粮库建设。抓紧嵊州市中心粮库建设,争取明年年底完工,基本实现市县储备粮食存放在市、县中心库的目标。努力发展绍兴县亚太粮食批发市场、上虞市粮油批发交易市场、市区粮油交易市场等多形式的粮食市场,依托绍兴现有的各种市场网络优势,切实解决仓储、运输、短期资金周转等实际困难,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吸引更多的经营户,购销企业落户绍兴,增加实际的粮食储备量。三是扩大市外粮源。通过外租、外购、外买、外订单,扩大市外建粮食基地,确保市场需求。
2、完善绿色标准体系。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市场化的发展,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是制定、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快制定、推广农产品基地生产技术标准、加工标准、市场准入标准、检测方法标准,积极推行农产品生产企业管理体系认证,大力推行安全农产品认证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标识管理。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强化日常监管,积极开展专项整治工作。配套完善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加快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建设,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企业、流通市场建立快速检测点,开展质量自检,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控体系。三是努力夯实动植物检疫防疫基础。进一步落实防疫责任,完善防疫工作方案和具体操作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立定期通报和督查机制,特别是要打好禽流感阻击战和松材线虫病歼灭战,确保绍兴农产品达到安全、绿色、优质,更好的打响品牌,打开市场。
3、完善科技支撑体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农业新生长点崛起的先决条件,以新的生长点的崛起带动农业全面发展。要努力从过去偏重于争资金、上项目,转到依靠科技和人才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和产业化各环节的科技含量,提高产业整体效益上来。一是发展种源农业。要以国家级中华鳖原种场、绍鸭原种场、茶树良种繁育场、长毛兔生产科技创业园和名优水果引繁中心等26家重点种子种苗繁育场(中心)为载体,注重先进技术和实际推广相结合,做好提纯复壮和开发利用,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加快种子商品化进程,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科技增值。二是提升设施农业。近年来我市对农业基层设施特别是现代农业设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硬件设施,把软件跟上去,使投入和产出成正比,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明年力争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万亩,其中连栋大棚、单栋高棚面积增加到1.5万亩。三是改革农技推广体系。按照“重组基层推广体系,鼓励技术资本合作,发展民营科研组织”的要求,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整合农村科技力量,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体系。使农技推广逐步向市场化、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要精简人员、提高素质、突出重点,建设以龙头企业为载体,省、市(县)农科院和企业联结的“三合一” 民间科研机构;形成“以专业农技站为主体、农业科技示范场为载体、农民专业协会为网络”的“三位一体”农技推广模式;创建以科技下乡为手段,专业农技人员和土专家为主体的流动服务方式。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三农问题全市三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