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开放使劳动力大规模外流成为可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其中包括劳动力的有效配置。80年代初,中国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方面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又给农民自由支配自己劳动力的权力,使农村潜在剩余劳动显化,加重劳动力剩余程度;80年代中期,国家放松政策,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自筹资金到集镇就业落户;粮食生产的发展,使粮食市场逐步放。这些强化了农村劳动力外流需求,使农村劳动力在就业、生存上的限制逐渐减少。另外,城镇中对住房、医疗、教育等福利和保障体制的改革,又使人们生活中的商品货币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对农民在城镇中就业和居住的实际制约,也逐步减除。从而使农村劳动力外流在政策上得到保证,能够较为自由地向外流动。
(三)观念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员流动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不管外出打工实际情况如何,看到他人外出打工,自己也要想办法出外“掏金”。结果导致谁家子女不外出打工挣钱,会被左邻右宿歧视,认为没出息。所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股外出打工潮,并把外出打工当成一种时尚和发家致富惟一出路。
(四)自然条件问题。
横村镇属山区农业,八山一水一分田,自然条件较差,社会化、商品化、专业化程度还比较低,交通又相对不便,农业人均年收入低下,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物质生活需求,更难以改变农村的贫困现状,所以只好选择外出打工挣钱“脱贫致富”。
三、采取的措施
从我镇实际出发,因镇制宜,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具体如下:
(一)发展高技术农业产业链
吸引外来投资和本地游散资金,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使农业变成一种生态型、科技型产业,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应加强科技的推广力度,具体来说,一是加大对农民技术培训,据横村镇农业办的统计数据表明,仅2006年我镇利用成校和外出聘请专家对我镇农民进行一竹三笋、高山蔬菜等农业技术已达六百多人次。二是广泛吸引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帮助和指导好农民。三是对农业科技推广所需资金给予进一步的倾斜,提高农业的“造血”机能,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
(二)以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壮大农村特色产业,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人们追求环境的品位发生质的转变,回归自然,享受纯自然气息成为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如农家乐,生态游等,既体现现代农业高效、外向、生态的本质内涵,又很好地展示现代农业,传播农业文化,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同时也转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给农民致富提供了新的门路。我镇的阳山畈村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全村总人口900多,但种植桃花却达2600多亩,每年桃花盛开时,举办桃花节,吸引八方来客,来观光赏玩,等到桃子成熟时,邀请游客来采摘,开办农家乐,给游客提供吃、住。这一方面给游客提供了配套设施,另一方面给农民提供了增收的另一种渠道。
(三)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农业引导作用
一是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因此农业基础设施亟待加强建设和完善。同时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又面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难得的机遇,国家财政中将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农业水利、生态和农村道路等方面。就横村镇来说,2006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横村镇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对农村饮水、文化娱乐场所和村庄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补偿政策。二是引导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把农产品的产、供、销联结起来,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改变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渠道局限于农业生产部门的局面,形成农村劳动力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多部门就业的新局面。三是政府要从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农村的经济基础差,发展经济困难重重。要想从根本上让农民富起来,可依托农村优势资源,对一些有潜力的特色农业进行补助。根据横村镇《关于加快横村镇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指示精神,我镇已对竹子产业,刚架大棚,高山蔬菜等出台了不同程度的补助政策,还对创建品牌的农产品和各类基地进行了补助,补助力度总体在2000元以上,最高达到8000元,极大鼓舞了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三农问题如何管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探讨(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