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代表”看“民主监督”新意蕴(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其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的民主监督新视域。所谓“先进文化”,应当包括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明成果。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民主监督,本质上就是继承和发展这些优秀文化之所为,也是代表着这种优秀文化成果的结晶。我国的民主监督,可以说是德治和法治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德治精神,它是我国政治思想传统中的一份有价值的政治理念。孙中山先生指出:“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话。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注:《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84页。)这是一条“内圣外王”的道路,它强调立政治国平天下,根子在正心修身的道德修养上,从而推出以德治国(德治)。但是,仅以德治还不够,还得加上以法制治国(法治),而这一点恰在中国传统中做得很不够。法治文明是以西方文明为渊源的。倡导民主监督,就是融合德治与法治为一体。正如中共十三大提出的:“通过改革,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步一步走向制度化、法律化。这是防止‘文化大革命’(对民主监督的彻底否定)重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8页。)任何权力都不能是无限的,权力应当要有所制约。倡导民主监督,一方面主要是针对因执政党地位而造成的部分政府官员缺乏德性滥用权力进行监督,并使其成为一种制度,从体制和机制上制约绝对的权力。另一方面,就根本而言,是贯彻德治加法治的政治文明精神。民主监督作为一种制度伦理,它象征的正是一种人类历史中的优秀文化成果,它代表的正是一种先进文化的价值体现。德治和法治,是构成文明社会制度生存的内在机制,法治是制度的伦理品质,德治是制度伦理的内生效果,而制度伦理本身又需要法治(法制)保障;只有坚持在德治加法治的条件下,我国政治制度中的民主监督,才可能贯彻和实现。
其三,“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的民主监督新境界。1945年民主人士黄炎培问毛泽东:历史上许多政权“其法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形成了一种周期率,共产党执政后有没有跳出这个周期率支配的新路?毛泽东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注:黄炎培:《八九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49页。)。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民主监督,本质上包含着人民理性的要求,即民主监督归根结底是为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人民理性的要求所拥有的民主监督新境界,有三点须注意:(1)民主监督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为一切出发点的。周恩来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一文中说过:“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实际上是扩大民主。……要把六亿人的生活搞好,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互相监督,不扩大民主,是不可能做得好的”(注:《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51页。)。民主监督联结着“扩大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和把人民的“生活搞好”,这就从本质上使其融汇于“三个代表”的整体之中,意味深长。(2)民主监督的广泛性和权威性始终源于人民之中。在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中,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实施监督有三个层次:一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实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监督,二是通过人民政协和其他统一战线组织(主要是民主党派)实施的民主监督,三是广泛直接的、包括舆论在内的群众监督。这三个层次各居其位、互相补充。一般而言,民主监督的广泛性来自于人民群众实施监督的三个层次,而其权威性的监督是以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的威望和社会影响来进行的。但是,这一广泛性和权威性在民主监督的实施中应当是统一的,有着体现人民意志的共生效应和共同合力。正象毛泽东在谈到民主监督时所说的,“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志”(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这民主监督的有效性与权力性应来自于人民拥有的民主权利的理性和意志。(3)民主监督,利在为民。人民政协是推动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极好形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这一形式的重要制度内容。我们知道,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由此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协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时,同样要以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准绳,这叫“利在为民”。这“民”,一是指民主政治的建设、完善和发展,二是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这一性质的“利在为民”也是十分具体的。正如江总书记所希望的:“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改进政府的工作,有利于领导机关的正确决策,有利于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9年9月22日)。)。毫无疑问,这几个“有利于”所包含的“利在为民”宗旨是十分明显的。由此更进一层的含义是指: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地位,需要始终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也需要始终接受一直与自己保持密切合作的人民政协组织、各民主党派的监督。更重要的是,无论何种形式的民主监督,其根本出发点就是“利在为民”,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民主监督所体现的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代表的宗旨。因而,跨世纪发展中的民主监督,应有“利在为民”(民主政治和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不计较个人得失,恩恩怨怨,甚至可以“超越”党派意识或个人意识,聚心于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中。让民主监督在同心同德的感召下,结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强盛经济的双重果实,这应当成为民主监督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的一个主旋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三个代表从“三个代表”看“民主监督”新意蕴(2)在线全文阅读。
从“三个代表”看“民主监督”新意蕴(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